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解题;错误;
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23—01
一、引言
数学学习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其间存在着一定的跳跃。小学的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浅显易懂、形象具体,而且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比较低。同时,学生在此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差异不十分明显。因此,在循序渐进的环境下学习 ,其结果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良好,差异不大。然而,进入中学后,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加之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变大,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不再那么顺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错误。
二、出现错误的原因
1. 粗心大意。中学生受其特殊年龄阶段的影响,心理上多表现为冲动、急躁、缺乏耐心。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在数学解题中就是不能仔细阅读题目,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丢失符号、漏项等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
2. 概念含混不清。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数学解题的基础。然而,好多学生常常不能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把握不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因此,由于概念含混不清而出现错误的例子屡见不鲜。 例如,“64的平方根是8”或“=±8”这两种错误均属于概念性错误。
3.不会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语言。对于一个实际问题,通常需要先将其转换为数学语言,然后再对其求解。因此,数学语言的转换十分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不会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语言而出现错误的现象也很多。
4.忽视数学公式、法则的条件。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都由条件和结论组成,要应用结论,首先必须注意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只局限于死记一些结论而不注意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往往会出现错误。
5.受思维定势的影响。(1)方法思维定势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课堂内施行所谓的“类型+方法”式教学,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应付考试的“套路”。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僵化,形成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一旦接触到这些类型以外的问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2)习题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拿到题目时不是重整思路,而是先看是否做过。若遇到熟悉的题目则按以往的方法进行解决。可见,思维定势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利于学生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三 、减少错误出现的方法
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否能够避免或减少呢?其实,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稍作改进,学生出现错误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首先,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错是必然的,应积极地加以引导与帮助。其次,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教师必须重视概念教学。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概念基础上的。然后要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他们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新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新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
3.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恰当地、有意识地出错,制造思维冲突,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教师在讲课之前如能预测到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产生。
4.培养学生良好的改错和反思习惯。对于每一次的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第一时间改正并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如果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成立“一帮一”学习小组,即让学习相对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部分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使部分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5. 课后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给予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错误,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通过讲评让学生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23—01
一、引言
数学学习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其间存在着一定的跳跃。小学的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浅显易懂、形象具体,而且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比较低。同时,学生在此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差异不十分明显。因此,在循序渐进的环境下学习 ,其结果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良好,差异不大。然而,进入中学后,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加之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变大,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不再那么顺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错误。
二、出现错误的原因
1. 粗心大意。中学生受其特殊年龄阶段的影响,心理上多表现为冲动、急躁、缺乏耐心。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在数学解题中就是不能仔细阅读题目,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丢失符号、漏项等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
2. 概念含混不清。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数学解题的基础。然而,好多学生常常不能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把握不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因此,由于概念含混不清而出现错误的例子屡见不鲜。 例如,“64的平方根是8”或“=±8”这两种错误均属于概念性错误。
3.不会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语言。对于一个实际问题,通常需要先将其转换为数学语言,然后再对其求解。因此,数学语言的转换十分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不会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语言而出现错误的现象也很多。
4.忽视数学公式、法则的条件。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都由条件和结论组成,要应用结论,首先必须注意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只局限于死记一些结论而不注意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往往会出现错误。
5.受思维定势的影响。(1)方法思维定势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课堂内施行所谓的“类型+方法”式教学,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应付考试的“套路”。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僵化,形成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一旦接触到这些类型以外的问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2)习题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拿到题目时不是重整思路,而是先看是否做过。若遇到熟悉的题目则按以往的方法进行解决。可见,思维定势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利于学生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三 、减少错误出现的方法
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否能够避免或减少呢?其实,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稍作改进,学生出现错误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首先,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错是必然的,应积极地加以引导与帮助。其次,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教师必须重视概念教学。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概念基础上的。然后要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他们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新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新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
3.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恰当地、有意识地出错,制造思维冲突,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教师在讲课之前如能预测到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产生。
4.培养学生良好的改错和反思习惯。对于每一次的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第一时间改正并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如果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成立“一帮一”学习小组,即让学习相对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部分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使部分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5. 课后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给予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错误,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通过讲评让学生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