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策略与隐性策略显性化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xiao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阅读策略,隐}生策略,显性化,策略单元教学
  近年,阅读策略走进我们的视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到六年级共编排了“预测、提问、快速阅读、批注、有目的的阅读”五个策略单元,将之推向研讨和实践的热点。但何为阅读策略,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策略单元教学也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因此,有必要深化认识阅读策略,并对统编教材策略单元教学进行探讨。
  一、阅读策略的类别
  长期以来,国内对阅读策略的研究屈指可数。我国台湾地区赵镜中先生较早进入该领域,他吸收了国外研究成果,将阅读策略分为“预测(predicting)、连结(making connections)、提问(questioning)、图像化(visualizing)、推论(infer-ring)、找出重点(determining importance)、统整(synthesizing)和理解监控(monitoring comprehen-sion)”。大陆地区阅读学领军人物、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先生总结了“定向选读策略、‘金字塔’策略、循序渐进策略、问题导向策略、取精摄要策略、合理匹配策略、学创相生策略、知行统一策略、终身阅读策略、快速高效”等十大阅读策略。总体来说,研究者寥寥无几,再加上长期以来阅读策略未进入我国小学语文宏观课程设计的视野,广大教师对阅读策略所知甚少。
  统编教材对阅读策略的重视引起了研究者与教师的广泛讨论。有人罗列的策略达十八种之多:预测、默读、想象、提问、批注、复述、速读、查找资料、梳理信息、评价、联想、带目的读、提取信息、可视化、朗读、背诵、以写促读、鉴赏。然而,广大教师对阅读策略依然是雾里看花。
  何为阅读策略?阅读实践已有或须要开发哪些适用策略?如何看待前人和当下众人所总结的阅读策略?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正确把握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确定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开发和运用阅读策略,不能忽视特定的阅读任务、目标或目的。阅读策略与阅读任务、目标或目的之间,存在适应性或匹配性的关系。关于上述各种对阅读策略的提炼和讨论,我们未看到关于其与阅读任务、目标或目的相适应、相匹配的论述,或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一点,此其一。其二,阅读策略是过程方法、手段,为实现目标服务,是完成阅读任务、实现阅读目标的保证,二者相互依存,又互动相生。上述种种策略,有些似乎更应归于目标或目的,如“提取信息”“带目的读”,等等,称之为策略,从逻辑上看似有须要斟酌之处。
  第二,开发和运用阅读策略,不能忽视阅读的情境或背景。生活、工作、学习等不同场合下的阅读,其任务、目标或目的各不相同,所需策略也有区别。学校很多课程的学习都需要阅读,此时,阅读是手段,掌握各种知识才是目的,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须采用一定的阅读策略,但此策略与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目标的语文课程中所需的阅读策略不完全相同。上述对阅读策略的提炼和讨论中,我们也未看到相关论述,有忽视不同情境下阅读有别的嫌疑。
  第三,开发和运用阅读策略,必须区别各种策略的地位和作用。阅读中有些策略直接作用于对文本的信息加工,如“想象”“联想”等;有些策略则未直接作用于文本,只对阅读活动有推动或促进作用,如“可视化”“循序渐进”“终生阅读”“因文定法”等。策略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归根结底是属性不同,不加区别地对待,势必导致缘木求鱼现象的发生。当下可查阅的阅读策略研究,多数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一点。
  第四,开发和运用阅读策略,必须与时俱进,特别是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我们对阅读能力的认识,实际上经历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素养测评以阅读能力为取向,倒逼我们必须更清楚地认识阅读能力。不少阅读策略开发或运用研究结论的得出,在未厘清阅读能力的诸多要素之前,有无的放矢之憾。
  第五,开发和运用阅读策略,还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既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又要正视本土传统和当下阅读实践中有效的阅读策略。无论是满足适合具体阅读情境的需要,还是满足构建本土阅读理论的需要,本土化和情境化都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阅读学并不发达,潜藏于传统和当下阅读实践中的阅读策略大多未被提炼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会阅读、自能读书,必须率先突破。
  关于策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其的解释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可把为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或达到学习目的的一切路径、方法、技巧或措施等统称为学习策略。阅读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下位概念,用阅读取代学习,上述文字即可作为阅读策略的定义。须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所谓的阅读策略中的“阅读”,特指语文课程领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阅读领域有元认知、生成文本意义、思维可视化三大类别的阅读策略。首先,元认知策略。大致包括:计划,即制订阅读计划;监控,即知晓阅读任务、工具和评价标准,依照计划进行阅读,能够管理时间、注意力等;调节,能检查、反馈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结果,评价同伴和自己的阅读,能取长补短,并进行总结等。其次,生成文本意义策略。直接作用于解读文本,进行思维加工,一般也沿用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称之。最后,思维可视化策略。即将内部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转化为目之可及的外在形式,包括思维导图、批注和图表等。
  本文不以學习策略之认知策略指称生成文本意义策略。阅读过程是生成文本意义的过程,出于情境化和本土化双重考量,故如是称之。上述三类策略,在阅读中往往互渗互动,皆为提高阅读实效所必需,但生成文本意义策略才是最重要和最核心的策略,为学会阅读之关键。这是因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亦即让书面文字生成意义的过程。唯此类策略才直接作用于对文本的信息加工,方为严格意义上的阅读策略;能娴熟地运用此类策略,才是学会阅读或自能阅读的首要标志。元认知策略,是阅读活动的助推器;思维可视化策略,有助于呈现思维的过程,特别是结果。二者不可与生成文本意义策略同日而语或等量齐观。   二、隐性策略的显性化
  “我国阅读教学实践中也积淀了大量符合汉语言规律的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只是其存在形式和产生路径迥异于国外,缺乏独立体系,不易辨识而已。”“不易辨识”是因其零散地潜藏于实践情境之中,为隐性策略,从知识属性看,便是所謂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加以显性化方可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阅读实践。那么,我国传统和当下阅读实践中,都有哪些潜在的生成文本意义的具体策略呢?
  学校教育语文课程阅读中不同的阅读策略适用于培养不同的阅读能力要素。施茂枝老师在《小学语文质量监测阅读题命制初探》中,将阅读能力分解为“检索与复述、了解与转述、解释与推论、概括与整合、欣赏与评价、审辨与反思”六个层级十二个要点。现阶段,笔者主要考察叙事类和抒情类(主要为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实践,本文拟对此类文本阅读生成意义诸多层级能力的本土化、情境化策略加以初步的总结提炼,并尝试将发现的隐性策略显性化。
  “了解与转述”即能读懂字面意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一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第三学段),即要求读懂字面之意。实现这一阅读目标,应采用何种策略?课程标准直接指明了策略——“联系”,即结合词句所在的上下文和读者所知晓的现实生活。这一策略符合语言和语言反映生活的规律,如词义,它是生活的反映,而上下文往往就是词义所反映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特别是上下文,便成为了解或理解词句意思最基本而富有实效的策略。例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它们(指‘梧桐叶’,笔者注)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联系上文“排列得并不规则”,“凌乱”的意思不言而自明。
  “解释与推论”即能读出文本深层意蕴。此为阅读能力的核心要素,所谓与作者对话或生成文本意义,关键在此,拥有此能力才能实现课程标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学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学段)的目标。“解释与推论”常用的策略有三个方面。首先,代人。这是运用于“解释与推论”的基本和首要策略,有两种方式:一是将自己的知识背景或生活经验带入阅读活动,并以此为走进文本的起点和台阶。例如,《桂花雨》中“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若将自己体验(包括亲身经历、目睹或感同身受)过的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缠着大人的心情带进文本,便能与作者渴望摇桂花的急切心情产生共鸣。二是把自己当作文中某个角色或当作作者本人走进文本,拉近自己与人物或作者的距离,则更易于体察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珍珠鸟》的点睛之笔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那么,作者是如何逐步赢得珍珠鸟的信赖的呢?文中反复写到自己的不为或所为,“我很少扒开垂蔓瞧它们”“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不动声色地写”。读者若把自己当作作者,设身处地,将其内心活动展开,那么,不仅能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且能进一步体会到,没有无条件的信赖,美好的境界也是人为努力的结果。其次,想象。通过再造想象,将文字还原为画面,或者通过读物的提示或暗示创造出新形象,从而感悟文字背后的含义。例如,《桂花雨》中“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若能将文字转换成画面,比如,纷纷扬扬的桂花仿佛电影慢镜头,悠然从树上飘下,洒落在作者头上和肩上以及向前伸出的手掌心里,作者脸上的表情陶醉而满足。那么,其内心的那份快乐便能令人心领神会。最后,联想。方式也有两种:其一,将读过的文本所反映的生活和体会到的思想感情与当前文本所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加深对后者的体悟。例如,从《桂花雨》中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挂花”联想到天下游子“月是故乡明”的普遍心理,字里行间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便触手可及。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留予他年说梦痕》中有:“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若读过这段文字,再与《桂花雨》联系,便易于理解作者难忘家乡桂花,其实是难忘童年,难忘乡亲,难忘故土。其二,联想到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等,从而将感悟之意蕴推向深入,即通常所谓的知人论世,对于阅读抒发个人对生命、对人生独特体验的文本。《桂花雨》的作者琦君是浙江温州人,年少时离开家乡到杭州求学,1949年赴台湾,写作本文时已六十多岁。她长期在台湾不得回乡,联系其经历和身世,桂花所寄托的对乡亲、故土的思念之情便跃然纸上。
  “概括与整合”包括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或内容要点、梳理主要事件或故事情节、把握题目含义、总结人物形象,等等,所涉较多。课程标准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了解事件的梗概”(第三学段),属于此要求。受限于策略与任务或目标的适应性和匹配性,“概括与整合”各需其策,不存在以一应百的万全之策,而发掘和提炼所有策略则尚待时日。就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或内容要点、梳理主要事件或故事情节而言,常用的策略有摘要和串联,二者又往往结合运用。摘要即找到并摘取最重要的信息,串联是将摘取的重要信息经过内化加以联结,从而把握主要内容,有六要素串联法、小标题串联法、关键词串联法、中心句串联法等。简而言之,掌握解释与推论的能力,能将文本读厚,而掌握概括与整合的能力,则能把文本读薄。如《桂花雨》一课,若用三个字概括第四、第六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该从文章中截取哪三个字?答案是“桂花香”。以此类推,第五自然段就该是“桂花乐”;那么,第三、第六、第七自然段便是“桂花情”或“故乡情”,且贯穿于“桂花香”和“桂花乐”之中。将三者串联起来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故乡的桂花香气迷人,给我的童年带来无比的快乐,也联结着乡里乡情。难忘桂花就是难忘童年和故乡。
其他文献
摘要:该文针对TMS320C24X控制系统,提出了其电磁兼容设计方法。包括减少TMS320C24X DSP电磁干扰的电路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并研究了控制方案对电磁兼容的影响。  关键词:电磁干扰;DSP;PWM;智能仪表  中图分类号:TP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9-0488-02  The EMC Design of DSP-based Intellige
摘要:提出了一种在Internet上进行图像检索的新方法。该方法把基于关键字的检索和基于内容的检索相结合,并引入了用户的相关反馈来优化检索结果。  关键词:图像;信息;检索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827-02  Study of the Internet Picture Retrieving Technology  TANG Ji-l
摘要:文学巨著《简·爱》曾被誉为是“诗意的生平写照”,在世界文学上面产生了极大的轰动与影响。该书的主人公简·爱自尊自信,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本文试着从生活信念、爱情信念、这种对幸福生活追求等方面来探讨简·爱这个女性形象。  关键词:简·爱 自尊自信 女性主义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读者对于《简·爱》的热爱从未消减过。夏洛蒂·勃朗特用独特的手法以自传的形式描绘了一个个性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通过分析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每篇课文前面的导语可知,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四个:培养学生积极提问、敢问、善问的习惯,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学会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尝试解决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围绕这些学习目标,四篇选文及课后练习题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是统编教材的创新之处。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也能引导学生整理问题清单,
主管单位:宜宾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宜宾市《金沙》編辑部(宜宾市阳翰笙文学艺术院)  曾聆  ZENGTING  《金沙》主编。1979年生,现任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宜宾市阳翰笙文学艺术院副院长。曾任宜宾市筠连县《绿色煤都》编辑部副主编,2013年任《金沙》主编至今,爱好写散文和诗歌,作品散见于各级媒体。寄语  寄语  “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这丽水,是金沙江的另一个
书名:诗经名篇赏析  作者:水渭松  出版社:商务印刷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年  ISBN:9787517607922  定价:39.8元  中华古诗词音韵优美、语辞典雅、意境清远、情感真切,拥有独特而悠远的迷人魅力。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也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家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对于古诗词的重视与弘扬中更多了一份现实意义与必要性。基于此
2021年3月22日下午两点半,好友李在兵突然来电:“赶紧看,你获兰亭奖了!”短暂愣神后,我马上用手机捜索“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及入选人选名单公示”,当看到获得书法创作方向铜奖名单上“林峤(四川)”时,思路还在“意外”的漩涡中打转。忆及往昔,其实为这个“兰亭梦”,我已锲而不舍地奋斗了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来,並非不想获奖,只因我心里树立了一個目标:夯实基础,五体书法全面发展,相信功夫当不负人。
在语文教学的学教方式转变中,思维开始作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被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才会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系统。习作能力是一个人的高阶素养,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统编教材在习作内容、类型及内在能力的编排上,呈现出序列化、层次性的特点。一、二年级共安排了九次写话,三到六年级安排了六十次习作,编排自成体系,序列设计。从写作的分类看,应用文十六次,想象作文十四次。三到六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占了较大比重。对于童话教学,教师应准确把握文体特点,依据单元语文要素搭建学习支架,指导学生感受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领略阅读童话故事的乐趣,形成童话类文体的阅读经验,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童话教学,文体意识,语文要素,审美文化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以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为近代著名经学大师刘师培先生两部学术著作《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的汇编本,它作為中国首套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历史的大型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商务印书馆于2010年编辑出版。学术界视这两部著作为近代中国断代文学史编纂的奠基性作品,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刘师培曾考中过举人,后经蔡元培聘请任北大文科教授,先后开设“六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