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步兵机枪装备发展简史(一)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枪自面世以来,对现代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凭借着强大的火力持续性,机枪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还将人类对战争的恐惧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美国自动武器行业的发展史始于南北戰争时期加特林机枪的推出,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及之后的各次战争,自动武器行业步履蹒跚地向前发展着。本系列文章主要就美军步兵机枪装备的发展简史及战争中的应用进行图文并茂地介绍。
加特林机枪的发明人理查德·乔丹·加特林,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发明家
1865年的一张加特林机枪专利图

  从美国的旧西部时期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军步兵的机枪装备发展史非常丰富,不仅产品种类繁多,而且装备过程一波三折,也从侧面记录了当时世界机枪的发展历程。

加特林机枪(1862年)


  加特林机枪的发明者为理查德·乔丹·加特林,1818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赫德福德县。21岁时加特林就发明了蒸汽船用的螺旋桨推进器,只比瑞典人约翰·爱立信晚了几个月。36岁时移居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在那里加特林又发明了水稻播种机和小麦播种机,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时,加特林身居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市,战争爆发的同年便发明了加特林机枪(据说是基于加特林发明的播种机的灵感设计而来)。
陈列于英国皇家炮兵博物馆的M1865加特林机枪

  除了加特林机枪外,加特林还发明了一系列关于蒸汽动力、自行车的机械装置。1891年,加特林当选为当时美国发明与制造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任期6年。加特林于1902年2月26日去世,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弗莱彻级驱逐舰DD-671号被命名为“加特林”号。
  加特林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实用化的机枪,由加特林于1861年发明,并于1862年11月4日取得相关专利。这是一种多管旋转式机枪,通过手摇曲柄机构使弹药的装填、击发与枪管的旋转同步,不仅解决了枪管过热的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机枪的射速。早期加特林机枪的重量和尺寸与一些小型火炮类似,所以还有将加特林机枪安装在舰船上当作火炮使用的情况。
  据说加特林发明机枪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枪械的火力来减少军队人员的规模,从而可以降低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这个想法现在看来太天真啦!
  但以现代的机枪定义来讲,加特林机枪并不能算是一种自动武器,因为它发射时需要人力来驱动。1883年发明的马克沁机枪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自动武器。但不可否认,加特林机枪相比同期枪械的进步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加特林机枪的枪管旋转到达射击位置时,弹药就会被击发并抽出弹壳,随后下一发弹药装填入膛,因此每根枪管都会在射击间隙期间获得一段冷却时间。操作熟练的射手使用加特林机枪时射速可达到每分钟200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加特林M1865机枪的内部机构平面展开图,枪机依靠前后定位凸起在蓝色(上方)和绿色(下方)、红色(下方)的约束下,压缩并释放击针簧
加特林M1865机枪尾部的曲柄摇杆机构,射手通过转动手柄带动涡轮蜗杆运动作为枪管转动的驱动力
加特林M1874型机枪三维模型示意图, 加装了一个大容量弹仓
加特林M1865机枪的内部枪机三维示意图,6个枪机周向转动的同时在曲线槽的作用下压缩并释放击针簧,赋予击针撞击底火的能量
加特林M1874型机枪内部结构图,枪机在曲柄摇杆机构和曲线槽的驱动约束下,边回转、边前后往复运动

  加特林机枪在服役期间共推出了发射.42口径、.45-70口径和.50口径弹药的多种型号,某些后期型号甚至可以发射.30口径、.30-03口径和.30-06口径的弹药。在2018年美国詹姆斯·D·茱莉亚拍卖行的拍卖会上,一支原版柯尔特M1875加特林机枪拍出了29.9万美元(合188.5万人民币)的高价。另一支配备三脚架、使用104发环形弹鼓供弹的柯尔特M1883海军型加特林机枪,也拍出了23万美元(合145万人民币)的高价。由此可见加特林机枪的历史地位。   加特林机枪在美国最早装备于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政府军,最初由北方政府军的指挥官以私人身份购買了十几挺,被用于围攻弗吉尼亚州彼得斯堡的战役(1864年6月至1865年4月)。美国军方在见识了加特林机枪威力的情形下,于1866年才将该机枪正式装备部队。至此,机枪在美国军队中树立起了不可或缺的牢固地位。期间加特林机枪也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为了夺取西班牙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期间,由柯尔特公司生产的发射.30口径的10管M1895型加特林机枪在圣胡安山战役中发挥了出色作用。
这挺发射45-70口径弹药的柯尔特M1875加特林机枪拍出了约合188.5万人民币的高价
清朝仿制的加特林机枪还独具特色的加装在了独轮车上
这挺配备三脚架的柯尔特M1883海军型加特林机枪也拍出了约合145万人民币的高价
加特林机枪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便初次登场,但真正彰显威力却是在后来的美西战争期间。图为美西战争时期美军装备的M895型加特林机枪
美军装备的GAU-19转管机枪,由3根枪管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时期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于1884年就仿制了M1883型加特林机枪。
  然而作为一种手动连发枪械,加特林机枪还是具有重量大、机动性差等缺点,而马克沁机枪的问世也加快了其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此外,加特林还于1893年获得了一项新专利,设计了一种用电机替代手摇曲柄机构的装置,每分钟可射击3000发枪弹,堪称现代版的转管机枪,只是碍于当时的技术没有大规模应用而已。1911年,加特林机枪正式退出美军现役。然而几十年后谁曾料到,转管机枪和转管自动炮又将加特林机枪的结构进行了复活,并再次发扬光大。
  加特林机枪从面世至今已经接近160年,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众人追捧,再到无情淘汰,最终又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重焕新生。在未来的战争中,仍旧会有许多以加特林机枪为原型的武器发挥巨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从桑珠一号磨坊海拔3836米的引水渠口到甲米磨坊海拔3726米的出水口之间,这段总长约2.6公里落差达110米的河渠两侧,分布着大小共16座水磨坊。这其中,位于中腹的公阿和最末端的甲米水磨坊,更因曾作为布达拉宫的御用磨坊而远近闻名。作为青藏高原最为悠久的人类栖居地之一,娘热沟内有关“人、田地、播种、收获、节庆、水磨加工、糌粑食用和贩售”的全过程,如今仍在一展无遗地延续着。如果把这一切看作是藏族农业
【摘 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是落实“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学校现实情况积极创建劳动场馆,以促进技艺与文化共传为基本理念精心设置劳动课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学校以校本课程“跟着节气做农夫”为例,进行劳动场馆建设、劳动主题活动设计、劳动课程建立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  【关键词】劳动教育;场馆基地;课程文化  “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主动积极地将劳动教
【摘 要】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发展是当下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以核心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情境为导引”“以学习支架为辅助”“以拓展应用为路径”等策略,培养思维逻辑,激发思维活力,促进思维生长,走向高阶思维。唯有此,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提升,科学教育才能更具理性。  【关键词】科学思维;科学实践;发展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科学课堂理应成为学生思维发展
【摘 要】名师网络工作室为教师发展提供价值导向、精神土壤和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实现教师培养的个性化、网络化,从活动对象、活动内容、研修方式、评价激励等方面分层实施培养策略,让教师踏上成长成才的快车道。  【关键词】名师网络工作室;分层培养;教师专业发展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实施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项目的通知》(浙教办技〔2014〕76号)指出:“
【摘 要】校本评价是一种发挥学校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活动。近几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学生评价领域,但必须克服“一把尺子”和过于注重筛选功能的弊端。杭州市星洲小学于2013年起以“100%星教育”为发展契机,以民主开放、尊重差异、提倡多元为评价原则,着力构建基于学生优势成长的校本评价体系——“亮星工程”。初步形成“定‘星’愿:主动规划评价目标,发现优势;走‘星’路:多元拓展评价路径,发展
【摘 要】概念是抽象的,它的建构是一场基于“例证”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的过程。因此,强化“例证”及其过程的“可见”特性是理解概念的关键。以《光的反射》一课为例,围绕“暴露先有概念、修正概念偏差、巩固习得概念、拓展概念认识、实现概念进阶”这样的学习进程,教师设计了“记录学习轨迹的学程单、固化学习痕迹的光学模型、促发思维发展的对比场景、唤醒学生认知的典型实例”等可见载体,以加深学生对“光的反
【摘 要】精准教学是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对课堂的最高追求。小学科学精准教学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实施: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制定精准的评价标准;检测目标达成的精准程度,修正非精准的教学行为,最终实现精准教学。  【关键词】精准教学;小学科学  精准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构建教学结构,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和完美教学结果的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学力。对于小学教育而言,阅读更是基石。但是事实上,儿童阅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或者说,主观上知道读书重要,但是事实上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爱上阅读,如何让孩子的阅读更加有效。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2008年4月启动了绍兴市儿童阅读力提升工程。确定全市各县市区34所小学成为首批试点学校,其中农村小学13所。  一项教研工作,历时六年,涉及教师数千、学
为落实十九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学校课程与教学面对未来的创新发展新路径,浙江外国语学院(原浙江教育学院)主办了以“面向未来的学校担当”为主题的长三角学校名校长培训班学员论坛, 论坛围绕主题以“面向未来的师生成长”和“面向未来的管理迭代”两个话题展开,本刊将刊登部分论坛成果,以供大家学习讨论。  话题1:面向未来的师生成长  【引子】  近几
【摘 要】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如何与地域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的构建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衢州市石梁小学在课程建设中紧紧围绕“梁文化”核心,在“人人是梁才”办学理念指导下,本着“为了每一位孩子成长”的原则,开发了主题为“梁精灵”的系列拓展性课程,并通过“个别化”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每天进步一点点”,真正在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获得自信,达成“人人是梁才”的目标。这一实践案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