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3202004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国际比赛、考试中发现中国学生会考试、成绩好,能很好地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但创新能力较低,既不能自己发现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也很难开展独立性研究。显然,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由于教师太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从不给他们营造发现、探索、创新的氛围,也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就不足为奇了。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认真思考与努力探索,寻找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探究性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完成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整体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问题解决者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可行而且十分必要的。
  下面以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从四个方面探讨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
  视频展示:2008年8月18日,北京奥运会女子撑竿跳决赛现场,世界著名女子撑竿跳运动员、23次打破世界纪录的俄罗斯选手伊辛巴耶娃在已稳获冠军的情况下又一次冲击世界纪录。前两次试跳失败后,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她吃了两根香蕉,随后戴上耳机钻入自备的小帐篷,休息片刻后,她高举双手,引领全场观众为她鼓掌助威,随着她的助跑、冲刺、挺胸收腹……她又一次成功了,第24次打破世界纪录!
  思考:①休息前她为什么要吃香蕉?②她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③香蕉中的能量怎么转化成直接能源物质中的能量?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展示酵母菌、面包、红酒等图片。
  设计意图:受视频展示奥运会现场氛围的影响,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这件事上,有些熟悉伊辛巴耶娃的学生边看还边向其他同学介绍她的情况。这时教师及时出示问题,转移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激发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发学习兴趣,再通过酵母菌的简介引出本课探究的内容——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二、问题探究
  1.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酵母菌的知识及参考案例,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产物的种类、量的多少、释放的能量多少等方面科学地提出问题。如:酵母菌的呼吸是否一定需要氧气?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产物有哪些?各种呼吸产物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什么条件下释放的能量多?什么条件下产生的CO2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交流,在最不清楚的地方提出一个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2.作出假设
  引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可能有的所有情况进行讨论,如酵母菌的呼吸需要氧、酵母菌的呼吸不需要氧、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产生、酒精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CO2是在有氧条件下产生、CO2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CO2在有氧与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有氧条件下释放的能量多、无氧条件下释放的能量多……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
  3.设计实验(装置图略)
  问题:①什么是对比实验?与对照实验有何区别?②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③A装置为探究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的呼吸方式?④B装置为探究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的呼吸方式?⑤A装置上接橡皮球或气泵的作用是什么?⑥为什么将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的锥形瓶?⑦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⑧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⑨如何比较两装置中CO2产生的量?⑩B瓶为何需要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中能正常生活?所需的材料与用具有哪些?如何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比较A、B两装置,交流、讨论以上问题。先确定实验的总体思路,再逐步细化,然后小组代表陈述设计方案,其他同学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列出材料与用具,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表。
  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如:若两装置中石灰水都出现浑浊,说明酵母菌进行什么呼吸?若两装置中石灰水都不出现浑浊,说明酵母菌进行什么呼吸?若A装置中石灰水浑浊,B装置中石灰水不浑浊,说明酵母菌进行什么呼吸?若A装置中石灰水不浑浊,B装置中石灰水浑浊,说明酵母菌进行什么呼吸?如何对酒精产生的情况进行预测……
  4.进行实验
  学生组内合作完成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装置图,并检查气密性,注入事先配制好的酵母菌培养液。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B瓶要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实验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各项实验数据。”
  5.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判断,然后尝试总结,回答提出的问题,并与其他小组交流讨论,用简明、科学的语言说出细胞呼吸的种类、条件、产物等。
  三、问题拓展
  1.课上问题拓展
  问题:①在有氧呼吸实验(A装置)中,如果酵母菌培养液也鉴定出含有酒精可能是什么原因?如何改进?②呼吸的本质是什么?本实验中有办法体现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吗?③A、B两装置中装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都与空气相通,如何排除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空气中CO2引起的?④有氧呼吸装置中,澄清石灰水浑浊后继续一段时间又变澄清了,是有氧呼吸停止了吗?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很好的训练,应不惜多花时间。最后经过讨论,学生形成以下共识:①由于培养时间长,橡皮球(或气泵)供O2不足,造成有氧呼吸装置中进行无氧呼吸。改进办法:用装有适量MnO2和装有过氧化氢分液漏斗连接的锥形瓶替换橡皮球(或气泵)供O2,以保证O2充足的供应。②呼吸的本质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可通过增加检测A、B两锥形瓶的温度来反映。③在两装置装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滴入少量石蜡,形成石蜡膜来隔离空气,排除空气对澄清石灰水的影响。④先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变浑浊,继续产生的CO2再与碳酸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因而又变澄清了。   2.课后问题拓展
  问题:重铬酸钾可以检测有无酒精的存在,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同时关注酒驾这一社会热点,渗透生命教育,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四、反馈评价与总结
  反馈评价是探究性学习中分析总结、表达交流的阶段。探究完成之后,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反思整个过程,思考当前探究的问题和过程与以往的有何区别和联系。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有效性,并形成最终的结果和范例,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和问题解决。
  探究性学习的结论要鼓励学生自己得出,并让他们自己进行评价,使学生学会检查自己的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图片等创设情境,以酵母菌为载体,以解决“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酵母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他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呼吸的本质,因而课堂上他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下课后还有些学生意犹未尽地追问个不停。可见,学生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就非常愿意去思考,有了想法也乐意与他人交流,并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把握总体方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境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通过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疑惑,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探究性学习“造势”。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建构。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灵活机动地设计探究性学习,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深入研究,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一套做法。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实践的能力、创新的精神,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再将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满足于把课讲清楚这个层次。有了好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之后,教师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充分地探究、深入地思考讨论、自由地表达,而不能因为赶进度或是学生在多次“启”而不“发”等情况下就匆匆走过场,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了事,这样对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打击很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让探究真正成为生物课堂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英水.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1(7).
  [3]刘俊.基于任务的教学法初探[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S1):65-66.
  [4]蒋桂林.浅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个注意点[J].中学生物学,2008(8).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物理学科同其它许多学科一样,在高考指挥棒下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都局限于“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再加上物理学科本身的学科特性以及中学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高考物理中对于知识难度和深度的要求非常突出。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加深知识难度、培养解题技巧等方面来,反而忽视了物理学科更为重要的任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现代化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素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因此学生容易忽视本节课的重要性。教材上只有一个教师演示实验,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奇思妙想——引发思考,燃起兴趣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学生都十分熟悉。教师提问:燃烧有哪些现象呢?学生能描述出燃烧有发光、放热、反应剧烈等现象。“水中生火”这个演示实验与生活中常见的燃
我们的生物课堂甚至是优秀课评比课堂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虎头蛇尾”的现象:导入新课往往别具匠心、扣人心弦,而结课时,若发现时间紧张,则只言片语,草草收场;若发现时间充裕,则生拉硬扯,平淡收场;更有甚者根本没有结课环节,其结果大大影响了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和艺术效果。那么,如何做好结课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课堂的几种结课类型。一、终结升华类1.梳理归纳法。即结课时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表格、图
本人于2013年12月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目标教学优质课评比,所执教的《质量》一课喜获全国一等奖。整个备课过程经历了6节打磨课。在不断打磨和研讨的过程中,感悟很多。最深的一点是,只要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充分相信学生,便能大大提高课堂实效。本人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适当分组,让学生能力互补  心理学和教育学都表明,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机会。在《质量》这节课的教
一、主题与背景本学年我参加了南京市伯乐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活动中葛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题为《水的组成》的实验探究课。在这节课的准备、上课、研训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和难以预测的智慧,正等待着我们用知识去唤醒和开发。下面把我对这节实验探究课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二、情景描述【教学片段1】课前教师布置了预习学案,以课前自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太注意实验的真实性和探究性,尽做些验证性实验,有时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当实验效果不明显时,教师牵强地解释;当实验数据误差较大时,人为地修正,这样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实验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物理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积累现成知识,还要充分运用认知过程来感知现象、分析问题、处理信息,使学生从被动接受
所谓“贵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与学生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延伸.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一种让学生学会做人,多锻炼起健康的体魄以及乐于学习的积极的思维态度.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学生一点点地演变成了做题的机器,尤其是数学科目上,学生更是成了一种体制的牺牲品.这种体制里,一直贯彻的“满堂灌”、“疲劳战术”、“题海战术”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开始产生了消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为实现新课改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交流和互动,是中学生的天性,喜欢好奇、探索和发现,是中学生的内在特征,因此,为了使高中物理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让更多的学生
所谓“课堂引入”,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以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课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引入如同一场电影的序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说一个精彩的课堂引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之一。如何巧妙地设计课堂的引入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笔者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积累,谈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的艺术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效’很重要。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得到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