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细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t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素描教学采用“满堂灌”和“眉毛胡子一起抓”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可以说是一种无效教学。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细化教学,并对其有效性做出研究。
  关键词:素描;细化教学;有效性
  一、素描细化教学的相关理论
  1.素描细化教学
  素描细化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素描教学中的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和阶段性的训练,暂时忽略其他的知识点。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课程的安排上要与细化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相配合,教师帮学生梳理整合知识点,使学生逐个掌握。传统教学模式的一般教学步骤是知识点整合—实践运用—综合运用,而细化教学模式则是知识点分解学习—实践运用—知识点整合—综合运用。
  2.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 20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的实现,素描细化教学的有效性即学生通过美术课的教学是否有了进步或提高。
  二、素描细化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宽厚扎实的基础已经成为学生进入艺术殿堂必备的素质。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学习素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正确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素描教学要求学生细节清楚,技术掌握全面。学生只有绘画步骤清晰,学习目的明确,知识点掌握到位,才能完成一幅优秀的作品。学生的稳步前进和良性发展显示出细化教学的有效性。
  从技术层面上讲,素描是一门以培养造型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课程。只有经过长期而严谨的素描基础训练,学生才能掌握素描技术中的各要素,如构图、线条、色调、空间、质感、量感等。传统的素描教学对知识点讲解比较笼统、含糊。而素描细化教学则对知识点进行分解,通过实践使学生细致全面地掌握每一个技术环节,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要想学好绘画,首先要做一个懂生活、热爱生活并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人。安格尔说:“素描中包括着艺术的尽善尽美。”这里的美,从精神层面上看:绘画作品中蕴涵了画家的情感,观众透过它传递出的信息产生对绘画作品的鉴赏。没有理论知识储备的学生可能只会画画却不会看画,不会读画,更不会评画。面对一幅作品,他们往往只能用“好不好看”,“像不像”等简单贫乏的语言去评价。而素描细化教学能把每个素描的知识点都讲通透,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作品进行评析,从而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绘画激情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一下子把困难摆在学生面前,这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绘画激情。
  许多刚学画的学生对绘画艺术充满神秘感和新鲜感,带着满腔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应利用好学生的激情并加以引导,使之成为学生绘画的一种长久的动力,才能有助于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长远。素描细化教学将学习的难点分散化解,有利于学生各个击破,全面掌握,使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激发绘画的热情。
  4.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美术高考
  素描是绘画入门的基础,能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客观对象,是促进初学者眼、脑、手高度协调一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各专业院校都将其列为造型的基础课,是美术高考的必考项目。近几年,美术高考考试大纲对素描考试的要求是:考查考生的基础造型能力以及对形体、结构、体积、空间、质感等方面的理解、认知和表现能力。素描细化教学则对上述各要素做分解讲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美术高考。
  通过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素描细化教学策略确实是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单纯的課堂教学,课后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书店、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等资源,广泛涉猎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等相关知识,以便拥有丰富而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同时,利用素描细化教学策略提高基本技能,使应试教育与素质培养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贝弗利·黑尔.向大师学绘画-素描基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2]黄作林,杨悦,邓旭.设计素描(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我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我希望女儿能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因此每晚睡觉前,我都要教她背一首古诗。  5岁的女儿很懂事,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她不但要求自己会读会背,还非让我给她说一说诗的意思。有时我偶尔忘记了领她背诗,她就会提醒我:“妈妈,你还没有教我背诗呢!”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女儿很会学习:晚上背了,早晨一起床就会自觉地拿出昨晚学的诗大声读一遍。看着她那认真的样子,我暗喜:此女可教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霍老师重新回到了她热爱的教育第一线,这时,虽然已经56岁了,但她毅然承担起了教育改革的重任。我非常有幸在这段时间和霍老师一起工作,受益匪浅。  霍老师是一个改革教育家,提出了“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十六字教育方针。  在教学实践中,霍老师从两课时完成一课书到两课时完成三课书,到三课时完成六课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提高。  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