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自由与文本限制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c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颁布与推进,研究者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许多实践、理论层面的宝贵探索,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还学生以“话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独创性,追求民主、平等、和谐、共生的教学氛围,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共识,但同时,怎样处理对话自由与文本限制的关系,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语文现代文阅读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有人喻之为,猫子吃乌龟不知怎么下爪。问题的症结何在?我想,很大程度在于:一在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的总背景下,师生阅读整体意识和宏观视野缺失或忽视;二不得其法。考生解读现代文时,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急功近利地肢解文章,理解往往流于片面;或方法僵化,大多采用单一的结构层次分析法。  而“线索纵贯法”则有利于从整体把握入手,由宏观到细部地破解现代文。    线索又称文脉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6岁,因“双臀部及下肢疼痛7个月余,加重半个月”于2005年12月5日入住本院风湿科.患者于2005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臀部疼痛,向下肢放射,右侧尤甚,在当
自由诗是一种可以自由抒写,不讲究格律,音节、句数、段落,没有固定规格的诗歌,产生于近代。它是诗人在用传统的格律诗已不能表现其想要表达的内容时而采取的一种新的诗体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写诗,一般指的就是自由诗。  要写诗,得首先弄清楚两个与诗有关的概念。一是意象。有位著名诗人曾说:“诗是一种飘忽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依附在某种具体的物体之上,这便有了意象(物象不仅仅是物象,是蕴含着诗人思想情绪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