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正的相关性,并且进口贸易比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局部而言,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进口贸易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都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影响次之,而出口则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的拉动作用最弱。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制造业;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优化配置;资本积累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进出口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迅猛的繁荣发展使得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再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不少研究针对我国进口总量、出口总量及进出口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各自结论,但至今仍无法得出统一结论。尤其对于我国主导产业--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寥寥无几,因而对这一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实属必要。
2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
2.1进口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进口贸易是一国获得技术的重要途径。"世界文明的发展,都是由1/10的独创性和9/10的移植组成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靠自身的发明来满足本国技术进步所需的大量技术。对于相对来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低下,技术落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仍然是技术引进和技术外溢。
2.2进口推动出口增长
进口能推动出口,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
第一,进口的增加意味着外汇需求的增加,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本币升值的压力,有利于出口;
第二,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进口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推动出口增长;
第三,进口的增加直接意味着国外出口的增加,国外出口收入的增加又可以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推动本国出口的增长。
2.3进口创造有效需求
进口对有效需求的替代与创造。进口在需求途径上是以一个动态的三阶段过程来促进经济发展(图1)。
总需求由AD扩展到AD1,国内供给满足Q0,总需求因无法得到国内的满足而产生了进口需求(Q1-Q0),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处A点,相对于国内供给来说,实际有效需求处于AD水平上。考虑到经济是动态发展的,在第一阶段进口替代了国内实际有效需求的增加。但是,在第二阶段,进口贸易不但满足了本国需求的扩大,而且由于增加的需求得到实现,由此引起对与进口相关的其它国产产品的新的需求。相关国产的产品的新需求得到国内供给的实现后,又会引致更多其它国家产品的间接需求,如此在经济系统中逐级循环扩散,产生"链式反应"的连环方式引发越来越多的国内需求。到第三阶段,进口贸易的技术进步等效应将使国内的自身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图形上表现为总供给曲线由AS向右移动到AS1,与增加后的国内实际有效需求AD3相交于D点,国民收入进而达到新的均衡。此时,(Q4-Q3)代表进口的供给效应。根据凯恩斯的需求决定原理,生产能力提高和总供给扩大最终必须通过需求扩大的路径得以实现。因此进口将改善供给,也可以被理解为进口对扩大其它需求起到间接作用,这样就可以将进口对供给的作用内化为进口创造有效需求的过程。
3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
3.1出口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首先,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外溢效应在国际技术扩散中进行学习、模仿和创新,拉动国内技术的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国内产业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国外消费者会对出口国出口的产品性能进行反馈,促使其改进和优化产品结构,有助于企业创新和掌握更为先进的技术;再次,在国际市场中对新产品的演示及对用户进行使用技术培训容易使其他企业得到新产品的相关信息;此外,出口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比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时更大的市场份额,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这一方面,企业利润的增加能为技术进口和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产品规模的扩大能进一步分摊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成本,增加了技术进步活动的收益。最后,出口还能产生竞争效应,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和压力,出口部门不得不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
3.2出口贸易加速资金积累
加速资金积累,是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渠道。
一方面,出口贸易能够使出口部门通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及贸易顺差为企业的资本积累提供资金来源,提高生产厂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刺激投资需求,提升企业的规模效益,从而加速发展;
另一方面,出口的发展也能影响到外资的引进。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资金积累越容易。因而,出口贸易的规模大小对吸引外资,吸取资金的影响较大。
总的来说,对外贸易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产生技术外溢、加速资本积累、创造有效需要以及制度创新等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3.3出口贸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假定一国只生产X、Y两种产品,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ATB(见图2示),横轴表示X产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产品的数量。发生进出口贸易之前,该国消费无差异曲线U1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T点,T点是该国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在该点两条曲线的公切线TP的斜率等于该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例。
图2 进出口贸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再假定世界市场上X、Y两种产品国际交换比例不等于TP的斜率的绝对值,EE1代表国际交换的比例线,它比TP要陡峭一些。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发现生产X的机会成本低于世界市场,如果按世界市场价格销售就有利可图,即该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X产品,于是它将用更多的资源生产X产品。假定新的生产点是R,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该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国际价格比例,与该切线EE1相切的无差异曲线是U2,它比U1要高。这意味着该国在参加国际分工并通过出口贸易后,使得消费的X产品和Y产品的总量都增加了,即国民收入增加了。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生产X产品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国内生产厂商为了出口更多的X产品而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要素逐渐集中到X产品的生产部门,由此进一步形成规模经济,也有利于技术扩散,因此,出口贸易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导致经济增长。
4结语
从我国制造业贸易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我国制造业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比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贸易技术溢出较劳动密集型产品更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资本技术密集型进口以及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是实现技术溢出从而促进我国GDP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军,李阳. 中国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J]. 预测,2001,(4):69-71
[2] 王坤,张书云.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性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4):26-33
作者简介:闫琨(1976-),女,汉族,山西人,200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现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制造业;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优化配置;资本积累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进出口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迅猛的繁荣发展使得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再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不少研究针对我国进口总量、出口总量及进出口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各自结论,但至今仍无法得出统一结论。尤其对于我国主导产业--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寥寥无几,因而对这一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实属必要。
2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
2.1进口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进口贸易是一国获得技术的重要途径。"世界文明的发展,都是由1/10的独创性和9/10的移植组成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靠自身的发明来满足本国技术进步所需的大量技术。对于相对来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低下,技术落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仍然是技术引进和技术外溢。
2.2进口推动出口增长
进口能推动出口,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
第一,进口的增加意味着外汇需求的增加,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本币升值的压力,有利于出口;
第二,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进口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推动出口增长;
第三,进口的增加直接意味着国外出口的增加,国外出口收入的增加又可以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推动本国出口的增长。
2.3进口创造有效需求
进口对有效需求的替代与创造。进口在需求途径上是以一个动态的三阶段过程来促进经济发展(图1)。
总需求由AD扩展到AD1,国内供给满足Q0,总需求因无法得到国内的满足而产生了进口需求(Q1-Q0),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处A点,相对于国内供给来说,实际有效需求处于AD水平上。考虑到经济是动态发展的,在第一阶段进口替代了国内实际有效需求的增加。但是,在第二阶段,进口贸易不但满足了本国需求的扩大,而且由于增加的需求得到实现,由此引起对与进口相关的其它国产产品的新的需求。相关国产的产品的新需求得到国内供给的实现后,又会引致更多其它国家产品的间接需求,如此在经济系统中逐级循环扩散,产生"链式反应"的连环方式引发越来越多的国内需求。到第三阶段,进口贸易的技术进步等效应将使国内的自身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图形上表现为总供给曲线由AS向右移动到AS1,与增加后的国内实际有效需求AD3相交于D点,国民收入进而达到新的均衡。此时,(Q4-Q3)代表进口的供给效应。根据凯恩斯的需求决定原理,生产能力提高和总供给扩大最终必须通过需求扩大的路径得以实现。因此进口将改善供给,也可以被理解为进口对扩大其它需求起到间接作用,这样就可以将进口对供给的作用内化为进口创造有效需求的过程。
3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
3.1出口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首先,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外溢效应在国际技术扩散中进行学习、模仿和创新,拉动国内技术的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国内产业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国外消费者会对出口国出口的产品性能进行反馈,促使其改进和优化产品结构,有助于企业创新和掌握更为先进的技术;再次,在国际市场中对新产品的演示及对用户进行使用技术培训容易使其他企业得到新产品的相关信息;此外,出口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比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时更大的市场份额,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这一方面,企业利润的增加能为技术进口和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产品规模的扩大能进一步分摊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成本,增加了技术进步活动的收益。最后,出口还能产生竞争效应,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和压力,出口部门不得不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
3.2出口贸易加速资金积累
加速资金积累,是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渠道。
一方面,出口贸易能够使出口部门通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及贸易顺差为企业的资本积累提供资金来源,提高生产厂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刺激投资需求,提升企业的规模效益,从而加速发展;
另一方面,出口的发展也能影响到外资的引进。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资金积累越容易。因而,出口贸易的规模大小对吸引外资,吸取资金的影响较大。
总的来说,对外贸易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产生技术外溢、加速资本积累、创造有效需要以及制度创新等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3.3出口贸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假定一国只生产X、Y两种产品,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ATB(见图2示),横轴表示X产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产品的数量。发生进出口贸易之前,该国消费无差异曲线U1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T点,T点是该国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在该点两条曲线的公切线TP的斜率等于该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例。
图2 进出口贸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再假定世界市场上X、Y两种产品国际交换比例不等于TP的斜率的绝对值,EE1代表国际交换的比例线,它比TP要陡峭一些。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发现生产X的机会成本低于世界市场,如果按世界市场价格销售就有利可图,即该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X产品,于是它将用更多的资源生产X产品。假定新的生产点是R,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该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国际价格比例,与该切线EE1相切的无差异曲线是U2,它比U1要高。这意味着该国在参加国际分工并通过出口贸易后,使得消费的X产品和Y产品的总量都增加了,即国民收入增加了。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生产X产品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国内生产厂商为了出口更多的X产品而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要素逐渐集中到X产品的生产部门,由此进一步形成规模经济,也有利于技术扩散,因此,出口贸易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导致经济增长。
4结语
从我国制造业贸易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我国制造业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比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贸易技术溢出较劳动密集型产品更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资本技术密集型进口以及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是实现技术溢出从而促进我国GDP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军,李阳. 中国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J]. 预测,2001,(4):69-71
[2] 王坤,张书云.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性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4):26-33
作者简介:闫琨(1976-),女,汉族,山西人,200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现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