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数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才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这个话题共同探讨一下,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
一、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其逻辑性强,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及灵活运用能力,对于学生知识框架结构的形成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都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它还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怎样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呢?我们就引入“生活化教学”。
二、生活化教学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把比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后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数学教材在编排上越来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并进一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一个鲜活的课堂,这样就能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开发身边丰富的生活资源,并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1.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由于这时期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方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未发展成熟、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习活动,多给予鼓励,让他们学会自主地观察和发现。
以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为例,如果只单纯地讲或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形,让他们理解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球以及圆柱体这些概念时,学生会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而如果换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这一节时,让学生把家中一些药盒(牙膏盒)、魔方块、学生以前玩过的小球、水杯等代表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一边让学生观察,一边让学生体会这些图形的概念以及特征,如:正方体的每条边都相等,有六个面,至少有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個长方体等,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很快地指出哪个物体是哪种图形。
2.在数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在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带来奇特的体验,只有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他们的数学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节“图形的拼组”为例,在学习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提出用两个三角形可以分别组成哪些图形?让学生在拼组的过程中,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这时,同学们通过实践及讨论得出: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個任意的四边形。接着,我又提出: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有哪些符合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及交流,都积极地发言,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通过再现数学的现实应用来实现生活化教学
数学除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外,还具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身边的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它强调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春燕.浅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快乐阅读,2013(10).
[2]王历蜻.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析[J].考试周刊,2014(1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
一、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其逻辑性强,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及灵活运用能力,对于学生知识框架结构的形成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都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它还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怎样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呢?我们就引入“生活化教学”。
二、生活化教学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把比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后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数学教材在编排上越来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并进一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一个鲜活的课堂,这样就能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开发身边丰富的生活资源,并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1.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由于这时期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方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未发展成熟、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习活动,多给予鼓励,让他们学会自主地观察和发现。
以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为例,如果只单纯地讲或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形,让他们理解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球以及圆柱体这些概念时,学生会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而如果换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这一节时,让学生把家中一些药盒(牙膏盒)、魔方块、学生以前玩过的小球、水杯等代表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一边让学生观察,一边让学生体会这些图形的概念以及特征,如:正方体的每条边都相等,有六个面,至少有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個长方体等,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很快地指出哪个物体是哪种图形。
2.在数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在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带来奇特的体验,只有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他们的数学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节“图形的拼组”为例,在学习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提出用两个三角形可以分别组成哪些图形?让学生在拼组的过程中,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这时,同学们通过实践及讨论得出: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個任意的四边形。接着,我又提出: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有哪些符合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及交流,都积极地发言,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通过再现数学的现实应用来实现生活化教学
数学除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外,还具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身边的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它强调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春燕.浅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快乐阅读,2013(10).
[2]王历蜻.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析[J].考试周刊,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