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东汉年间有这样一个故事:姜诗与妻庞三春为人至孝。姜诗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其母喜欢喝长江水,庞氏便不辞辛苦每日去为婆婆挑水喝。婆婆喜欢吃鱼,庞氏日日烹鱼让婆婆品尝。但是,后来婆婆听信谗言,百般刁难媳妇,还逼迫姜诗休妻……
这则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信息量颇大,单就饮食方面来说,可以看出姜家老太非常讲究——喜欢喝“鲜水”,吃“鲜鱼”。古代没有自来水,古人要么通过水井汲水喝,要么在江河里挑水吃。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凿井》载:“凿井须于竹树之下,深见泉脉,上置辘轳引汲,顶则盖一小亭覆之。”姜诗家有无水井,故事中没有交待。姜老太太因为喜欢喝江水,要求庞氏走这么远,去临江河担水,显得有些苛刻。
脱离开故事设定的情景来分析江水和井水,二者的确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就在一个“鲜”字上。唐代陆羽在《茶经》里说“(泡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认为,从石洞里石钟乳上滴下的,或在石池里经过沙石过滤且流动缓慢的山泉水最好。江水要取远离人烟处的,井水要取经常有人喝的深井活水。姜诗本是官宦人家,姜老太太有些饮食上的讲究本无可厚非,只是姜诗辞去江阳县令后,家里经济捉襟见肘,又没有奴仆相帮,庞三春每天挑水,负担的确不小。此外,姜老太太每天都要吃鱼,这也是一笔不小的開支。除了渔民,古代普通人家很少能够天天吃鱼,大多数人最多能在大年三十晚上煮鱼吃,讨个“连年有余”的吉利。“天天担水,日日烹鱼”,庞三春如此孝顺,仍然落得个被逐出家门的结局。姜诗的所谓孝道,也不过是愚孝罢了。
外国人也喜欢尝鲜,日本江户时代,人们尤以鲜物为珍。蔬果鱼虾每年刚上市的时候价格奇高,一尾初上市的鲣鱼的价钱,在当时可付长屋1年的租金,在今天可买1辆二手小汽车,众人却争相购买,甚至有“为了买初鲣不惜卖掉老婆”的说法。待几日之后,鲣鱼价格一落千丈,购买的人反而少了。当时俗谚云“吃菜吃鲜,延寿七十五天”。我估计,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并不是很在意延寿,他们在意的是有没有最先尝到这一季的鲜物。另外,购买昂贵的鲜物也能证明自己不差钱,所以尝鲜亦有夸耀之意。
式亭三马《浮世澡堂》中的人物阿酉叮嘱自己的儿子和媳妇说:“你们呀,要在我活着的时间,给我多吃好吃的东西才好……烤了一大块油豆腐上供,或者放上些年糕,还不如在我活着的时期,用初上市的松鱼让我喝一杯。这样做才是更大的功德。”生前一尾初上市的松鱼,胜过死后琳琅满目的祭品,这想法于古人而言倒是先进得很。
“江上往来者,但爱鲈鱼美”,谁不愿意尝鲜呢?还记得我小时候,每年中秋节前后,就会有小贩用自行车驮着新米,走街串巷地叫卖,“买米——买新米咯!”如今,这吆喝声仍时不时地在我脑海中、耳畔旁响起,提醒我该尝一尝这一季的“鲜”了。
这则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信息量颇大,单就饮食方面来说,可以看出姜家老太非常讲究——喜欢喝“鲜水”,吃“鲜鱼”。古代没有自来水,古人要么通过水井汲水喝,要么在江河里挑水吃。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凿井》载:“凿井须于竹树之下,深见泉脉,上置辘轳引汲,顶则盖一小亭覆之。”姜诗家有无水井,故事中没有交待。姜老太太因为喜欢喝江水,要求庞氏走这么远,去临江河担水,显得有些苛刻。
脱离开故事设定的情景来分析江水和井水,二者的确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就在一个“鲜”字上。唐代陆羽在《茶经》里说“(泡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认为,从石洞里石钟乳上滴下的,或在石池里经过沙石过滤且流动缓慢的山泉水最好。江水要取远离人烟处的,井水要取经常有人喝的深井活水。姜诗本是官宦人家,姜老太太有些饮食上的讲究本无可厚非,只是姜诗辞去江阳县令后,家里经济捉襟见肘,又没有奴仆相帮,庞三春每天挑水,负担的确不小。此外,姜老太太每天都要吃鱼,这也是一笔不小的開支。除了渔民,古代普通人家很少能够天天吃鱼,大多数人最多能在大年三十晚上煮鱼吃,讨个“连年有余”的吉利。“天天担水,日日烹鱼”,庞三春如此孝顺,仍然落得个被逐出家门的结局。姜诗的所谓孝道,也不过是愚孝罢了。
外国人也喜欢尝鲜,日本江户时代,人们尤以鲜物为珍。蔬果鱼虾每年刚上市的时候价格奇高,一尾初上市的鲣鱼的价钱,在当时可付长屋1年的租金,在今天可买1辆二手小汽车,众人却争相购买,甚至有“为了买初鲣不惜卖掉老婆”的说法。待几日之后,鲣鱼价格一落千丈,购买的人反而少了。当时俗谚云“吃菜吃鲜,延寿七十五天”。我估计,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并不是很在意延寿,他们在意的是有没有最先尝到这一季的鲜物。另外,购买昂贵的鲜物也能证明自己不差钱,所以尝鲜亦有夸耀之意。
式亭三马《浮世澡堂》中的人物阿酉叮嘱自己的儿子和媳妇说:“你们呀,要在我活着的时间,给我多吃好吃的东西才好……烤了一大块油豆腐上供,或者放上些年糕,还不如在我活着的时期,用初上市的松鱼让我喝一杯。这样做才是更大的功德。”生前一尾初上市的松鱼,胜过死后琳琅满目的祭品,这想法于古人而言倒是先进得很。
“江上往来者,但爱鲈鱼美”,谁不愿意尝鲜呢?还记得我小时候,每年中秋节前后,就会有小贩用自行车驮着新米,走街串巷地叫卖,“买米——买新米咯!”如今,这吆喝声仍时不时地在我脑海中、耳畔旁响起,提醒我该尝一尝这一季的“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