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我国自九十年代起高技术产品出口加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出口结构改善,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也日益提高。表1表明了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十年来,尤其是1999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高技术产品出口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199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仅2413.02亿元,2005年达到18578.49亿元,增长了7.7倍。其间,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也年均高达37.95%。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2004年洛桑报告》显示,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绝对额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五位,排在美、日、德、英之后。
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扩张亦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引擎。2002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二大类出口产品,推动中国外贸出口规模从世界第九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三位,促使中国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大国。表3-1中,从所有外贸商品出口来看,199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06%,2005年已经提高到29.46%。高技术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中地位逐年增高。从工业制成品出口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明显提高了我国加工工业的水平和产品档次。十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199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仅为10.59%,2005年已经提高到31.48%。这表明在工业制成品中,由1995年大约每10美元出口额中有1美元的高技术产品,提高到2005年约每3美元的出口额中就有1美元的高技术产品的水平。同时,95-04多年来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都高于其占外贸出口比重,这表明,中国依靠高技术产品出口拉动外贸增长,高技术产品出口引擎作用得到证明。需要注意的是,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较上年增长25.27%,比2004年的增长率下降了将近3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到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这项政策使得大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都下降了3-7个百分点,大大降低了企业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导致出口额大幅下降。

数据来源:2003-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注: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外贸出口额
二、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特征
(一)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产业领域分布
从表2可以得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产业领域分布特点及1995到2004年的分布变化情况。199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出口遥遥领先于其它产品占总出口额比例高达63.3%,占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到2004年,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飞速发展,其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直线上升,与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两者共计占高技术产品总出口额的比例达到95.11%。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十年来出口额虽有增长,但所占份额都有所下降。
因此,按高技术产品所属产业领域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办公设备领域。而过度的集中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导致低水平的竞争,如价格的竞争也不利于贸易利益的获得。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大部分是外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取得的。加工贸易包括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越是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比例越高。
表3表明1998-199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按贸易方式的分布状况。1998、1999年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分别为10.3%和9.6%。加工贸易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998、1999年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总值分别达到138.68亿美元和162.8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6%和65.9%。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额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9.6%,而一般贸易则下降到7.4%。据调查,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中,通信类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占了93%,而计算机产品出口额的99%都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的。2000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水平较高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了90%以上,一般贸易只占3%;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贸易也占了83.69%。
可见,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外资进入高技术产业开展加工贸易,直接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然而,这种主要靠加工贸易来推动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方式反映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中处于加工装配环节,大量采用OEM形式;同时,加工贸易出口方式占主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是有负效应的。我国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要求之一是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但是加工贸易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加工贸易企业挤占了生产同类产品的非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1998、1999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状况和特点》
(三)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主体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开放和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各类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开始从事国际化经营,而三资企业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国有企业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
表4反映了1995-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企业类型情况。经过十年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95年三资企业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约为四分之三;2004年,三资企业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共13827.40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3.23%,表明三资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拥有极大份额。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增势强劲,其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由1999年的44.5%增值到2004年的65%,具有绝对优势。与之相反,近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呈较快的下降趋势,尤其是1999年后逐年下降,2004年下降到不足10%。从表4还可知,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两大类企业分别占两类企业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从1999年逐年下降,三资企业逐年上升。

数据来源:2003-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注:在各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高技术产品出口统计的企业类型只涉及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两大类,并且存在交叉统计。在表3中,两类企业出口比重分别由两类企业各自出口额与两类企业出口总额相比而得。
(四)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分布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年鉴2000-2005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少数,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香港、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美国的数额为59.84亿美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为24.22%。香港、日本、荷兰、新加坡、德国、英国、韩国、台湾、菲律宾分别排在第二至第十位,出口到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2.4%。前五位国家和地区占67.1%。
2003年美国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出口额达267.1亿美元,占高新技术出口总额的24.2%。其次是中国香港,对其出口为251.4亿美元,占当年高新技术出口总额的22.8%。第三是欧盟,对其出口223.8亿美元,所占比重为20.3%。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总额比重达67.3%,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并且比1999年有加重趋势。2005年与2003年前五位国家排名没有改变,市场比较集中的状况没有改善。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加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对改善我国贸易结构,提升我国外贸整体竞争力,起到了有效地促进作用,并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但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高技术产品出口发展不平衡、产业领域和市场分布相对集中;加工贸易比重偏大、一般贸易比重偏小,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附加值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不多;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主要依赖外资等等。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还比较幼稚,高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世界高技术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较低。这种状况如不改进,将限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因而有必要采取措施,实现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
我国自九十年代起高技术产品出口加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出口结构改善,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也日益提高。表1表明了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十年来,尤其是1999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高技术产品出口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199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仅2413.02亿元,2005年达到18578.49亿元,增长了7.7倍。其间,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也年均高达37.95%。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2004年洛桑报告》显示,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绝对额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五位,排在美、日、德、英之后。
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扩张亦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引擎。2002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二大类出口产品,推动中国外贸出口规模从世界第九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三位,促使中国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大国。表3-1中,从所有外贸商品出口来看,199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06%,2005年已经提高到29.46%。高技术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中地位逐年增高。从工业制成品出口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明显提高了我国加工工业的水平和产品档次。十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199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仅为10.59%,2005年已经提高到31.48%。这表明在工业制成品中,由1995年大约每10美元出口额中有1美元的高技术产品,提高到2005年约每3美元的出口额中就有1美元的高技术产品的水平。同时,95-04多年来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都高于其占外贸出口比重,这表明,中国依靠高技术产品出口拉动外贸增长,高技术产品出口引擎作用得到证明。需要注意的是,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较上年增长25.27%,比2004年的增长率下降了将近3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到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这项政策使得大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都下降了3-7个百分点,大大降低了企业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导致出口额大幅下降。

数据来源:2003-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注: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外贸出口额
二、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特征
(一)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产业领域分布
从表2可以得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产业领域分布特点及1995到2004年的分布变化情况。199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出口遥遥领先于其它产品占总出口额比例高达63.3%,占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到2004年,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飞速发展,其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直线上升,与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两者共计占高技术产品总出口额的比例达到95.11%。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十年来出口额虽有增长,但所占份额都有所下降。
因此,按高技术产品所属产业领域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办公设备领域。而过度的集中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导致低水平的竞争,如价格的竞争也不利于贸易利益的获得。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大部分是外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取得的。加工贸易包括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越是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比例越高。
表3表明1998-199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按贸易方式的分布状况。1998、1999年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分别为10.3%和9.6%。加工贸易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998、1999年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总值分别达到138.68亿美元和162.8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6%和65.9%。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额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9.6%,而一般贸易则下降到7.4%。据调查,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中,通信类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占了93%,而计算机产品出口额的99%都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的。2000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水平较高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了90%以上,一般贸易只占3%;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贸易也占了83.69%。
可见,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外资进入高技术产业开展加工贸易,直接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然而,这种主要靠加工贸易来推动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方式反映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中处于加工装配环节,大量采用OEM形式;同时,加工贸易出口方式占主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是有负效应的。我国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要求之一是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但是加工贸易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加工贸易企业挤占了生产同类产品的非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1998、1999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状况和特点》
(三)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主体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开放和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各类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开始从事国际化经营,而三资企业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国有企业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
表4反映了1995-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企业类型情况。经过十年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95年三资企业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约为四分之三;2004年,三资企业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共13827.40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3.23%,表明三资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拥有极大份额。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增势强劲,其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由1999年的44.5%增值到2004年的65%,具有绝对优势。与之相反,近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呈较快的下降趋势,尤其是1999年后逐年下降,2004年下降到不足10%。从表4还可知,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两大类企业分别占两类企业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从1999年逐年下降,三资企业逐年上升。

数据来源:2003-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注:在各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高技术产品出口统计的企业类型只涉及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两大类,并且存在交叉统计。在表3中,两类企业出口比重分别由两类企业各自出口额与两类企业出口总额相比而得。
(四)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分布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年鉴2000-2005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少数,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香港、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美国的数额为59.84亿美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为24.22%。香港、日本、荷兰、新加坡、德国、英国、韩国、台湾、菲律宾分别排在第二至第十位,出口到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2.4%。前五位国家和地区占67.1%。
2003年美国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出口额达267.1亿美元,占高新技术出口总额的24.2%。其次是中国香港,对其出口为251.4亿美元,占当年高新技术出口总额的22.8%。第三是欧盟,对其出口223.8亿美元,所占比重为20.3%。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总额比重达67.3%,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并且比1999年有加重趋势。2005年与2003年前五位国家排名没有改变,市场比较集中的状况没有改善。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加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对改善我国贸易结构,提升我国外贸整体竞争力,起到了有效地促进作用,并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但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高技术产品出口发展不平衡、产业领域和市场分布相对集中;加工贸易比重偏大、一般贸易比重偏小,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附加值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不多;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主要依赖外资等等。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还比较幼稚,高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世界高技术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较低。这种状况如不改进,将限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因而有必要采取措施,实现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