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各种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而探索式学习则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体会学习的过程、发表不同见解、总结学习方法、感受知识的再生成,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本文笔者将围绕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引导 探究式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各种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而探索式学习则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体会学习的过程、发表不同见解、总结学习方法、感受知识的再生成,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本文笔者将围绕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内部动力,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应善于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例如:在《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同学们,你能将这个儿歌继续唱下去吗?通过学生熟识的儿歌作为情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字母表示数",更为后边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图像、声音和动画,还可以进行人机互动,在探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生的探索兴趣。比如:在《生活中的平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功能,展示动态的平移现象和平移作图的过程,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请学生亲自演示平移的作图过程,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
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足时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探究式学习包括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采集信息,认真地观察,亲自动手操作,独立地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集思广益,最终对结果进行比较、整理和归纳。不管是自主探究还是小组合作式探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定理)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组员共同设定一个两边及他们的夹角具体的数值,然后进行独立的画三角形,然后将画完的三角形在组内进行比较看是否全等,在将各组的意见进行汇总,同学们通过设定数值、独立作图、组内比较、组间比较,虽然各组设定的具体数值不一样,最终进行归纳总结得到的是一样的"两边及他们的夹角对影响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整堂课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学生在操作、探索、交流、归纳,老师占用的时间非常少,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三、 设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探究式学习不是学生动手操作一下、小组活动一下、同学讨论一下,就能称之为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不能只流于形式,真正的探究式学习应该是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而展开的,探究应该是有效果的。那么怎样设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呢?
首先,探究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难度要适当,能够通过一个研究问题总结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考虑问题变式和一题多解。比如:在《打折销售》一课的教学中,提出问题"某种服装提价40%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请问每件服装成本价是多少钱?"这个问题首先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能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其次借助这个问题,同学们能总结出研究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验证合理性,所以说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四、教师适当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式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合作,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质疑,发表个人见解,要深入他们当中,形成师生能动的交流,还要及时的给予评价。在学生遇到一定困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引导。
综上:
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就是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反思的过程,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设置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还应该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使数学课堂教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扬志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J]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上)[J]
[3]孙朋才.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途径
[4]李留墩.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初探
[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编写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关键词:数学教学 引导 探究式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各种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而探索式学习则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体会学习的过程、发表不同见解、总结学习方法、感受知识的再生成,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本文笔者将围绕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内部动力,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应善于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例如:在《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同学们,你能将这个儿歌继续唱下去吗?通过学生熟识的儿歌作为情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字母表示数",更为后边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图像、声音和动画,还可以进行人机互动,在探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生的探索兴趣。比如:在《生活中的平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功能,展示动态的平移现象和平移作图的过程,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请学生亲自演示平移的作图过程,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
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足时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探究式学习包括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采集信息,认真地观察,亲自动手操作,独立地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集思广益,最终对结果进行比较、整理和归纳。不管是自主探究还是小组合作式探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定理)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组员共同设定一个两边及他们的夹角具体的数值,然后进行独立的画三角形,然后将画完的三角形在组内进行比较看是否全等,在将各组的意见进行汇总,同学们通过设定数值、独立作图、组内比较、组间比较,虽然各组设定的具体数值不一样,最终进行归纳总结得到的是一样的"两边及他们的夹角对影响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整堂课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学生在操作、探索、交流、归纳,老师占用的时间非常少,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三、 设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探究式学习不是学生动手操作一下、小组活动一下、同学讨论一下,就能称之为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不能只流于形式,真正的探究式学习应该是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而展开的,探究应该是有效果的。那么怎样设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呢?
首先,探究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难度要适当,能够通过一个研究问题总结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考虑问题变式和一题多解。比如:在《打折销售》一课的教学中,提出问题"某种服装提价40%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请问每件服装成本价是多少钱?"这个问题首先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能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其次借助这个问题,同学们能总结出研究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验证合理性,所以说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四、教师适当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式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合作,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质疑,发表个人见解,要深入他们当中,形成师生能动的交流,还要及时的给予评价。在学生遇到一定困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引导。
综上:
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就是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反思的过程,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设置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还应该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使数学课堂教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扬志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J]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上)[J]
[3]孙朋才.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途径
[4]李留墩.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初探
[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编写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