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1995年从南昌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南师附小当老师的,刚来时跟郭爱香老师不在一个年级组,只知道她是一位年级组长,是一个教书教得特别好的老师,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和欢迎。
真正和郭爱香接触,是2000年她当上副校长,主管教学及科研工作以后的事。那一年,我作为实验老师参与了学校承担的一个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的研究。那时学校独立做课题的还不多,大家都没经验,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走了不少弯路,课题进展得很缓慢。
当年由于人事的变动,郭爱香走马上任后,课题由她接管。起初,不少实验老师觉得课题经过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确定方向,很难做得下去,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可是郭爱香却认为,以前走的弯路并不是无意义的,至少证明了某些路行不通,我们只要另辟蹊径就可以了,没有路也能走出路来。她坚持把课题做下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是因为做课题确实可以促进教学,二是为了不让先前的工作白费,我们真替她捏了一把汗。
就这样,在大家都还是一头雾水时,她一次次带领实验老师们展开讨论,一次次登门向专家请教,终于确定了在教学中通过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和实验学科等……尽管如此,我们的课题在深入进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的心也跟着跌宕起伏。郭校长却总是充满信心和勇气,她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做下去,就会越做越明白。我心里想,郭爱香还真是沉得住气,她就一点不担心吗?要是实验开展不下去可怎么办呢?真是“勇”者不惧啊。
郭爱香之“勇”还表现在她敢勇当先。在她当副校长的这些年,我亲身经历了许多由她倡导的,在南昌市小学教学界可以称之为“尝螃蟹”的举措:改革备课制度,率先试行了年级组协同备课,共用一份电子备课,这既减轻老师们的工作负担,也实现了资源共享,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改革教学竞赛制度,首次推行了以组为单位的教学团队竞赛,一人上课,一人说课,一人评课,一人综述,充分调动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组内的凝聚力;改革业务笔记形式,第一个提出了将纯摘抄教学笔记改成写“教学周记”加“读书笔记”的综合式教学笔记……这些敢于争当“第一”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郭爱香带队的“实验性” “前瞻性”的特点,也引领我们开拓出有“附小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
郭爱香之“勇”还在于她勇于担当。作为学校分管教学的校级领导,她的肩上担负着很重的任务,每一次推出新的措施,都可能受到非议,都可能面对失败,可是她总是义无反顾,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挑战,接受结果,不退缩,不推诿。她这种由内而外的沉着淡定、坚持坚守,成了老师们心目中的“主心骨”。每次学校组队参加各项教学比赛,大家都无比紧张,可是她一出现就好像是给大家吃了“定心丸”,因为我们都知道,她是我们的坚强后盾,让我们可以大胆放心地往前冲。
郭爱香的“勇”可不是匹夫之勇,她的“勇”是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在我眼里,郭爱香是个不知疲倦的人,她担任副校长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次见到她,聊起的都是最近读了什么书,又写了哪篇文章,又听了谁的课,又参加了什么培训,听了谁的报告等,我真怀疑她是不是装了个永动马达,总在不停地向前走着,甚至是跑着。其实,是她深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她在不断地学习、充电,与时俱进,勇往直前,这也正是她有勇有谋的原因,也正是她能够从上课到做课,从听讲座到开讲座,从看书到出书,从读文章到发表文章,从错过读硕士到成为硕士生导师的底气。
郭爱香现在也算是个“名人”了,可我面对她却没有丝毫的“惧怕”,敢把她这个南昌“小语”界的“女神”说得如此强悍,犹如“女汉子”。对我而言,她是一位值得钦佩的前辈,是一位可以畅谈的师长。真正让我“望而生畏”的,是她身上的那种“勇气”,不可企及;是“勇气”背后,她为了喜爱的教育事业付出的一切,望尘莫及。
为“勇”者而歌。?笸(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真正和郭爱香接触,是2000年她当上副校长,主管教学及科研工作以后的事。那一年,我作为实验老师参与了学校承担的一个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的研究。那时学校独立做课题的还不多,大家都没经验,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走了不少弯路,课题进展得很缓慢。
当年由于人事的变动,郭爱香走马上任后,课题由她接管。起初,不少实验老师觉得课题经过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确定方向,很难做得下去,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可是郭爱香却认为,以前走的弯路并不是无意义的,至少证明了某些路行不通,我们只要另辟蹊径就可以了,没有路也能走出路来。她坚持把课题做下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是因为做课题确实可以促进教学,二是为了不让先前的工作白费,我们真替她捏了一把汗。
就这样,在大家都还是一头雾水时,她一次次带领实验老师们展开讨论,一次次登门向专家请教,终于确定了在教学中通过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和实验学科等……尽管如此,我们的课题在深入进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的心也跟着跌宕起伏。郭校长却总是充满信心和勇气,她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做下去,就会越做越明白。我心里想,郭爱香还真是沉得住气,她就一点不担心吗?要是实验开展不下去可怎么办呢?真是“勇”者不惧啊。
郭爱香之“勇”还表现在她敢勇当先。在她当副校长的这些年,我亲身经历了许多由她倡导的,在南昌市小学教学界可以称之为“尝螃蟹”的举措:改革备课制度,率先试行了年级组协同备课,共用一份电子备课,这既减轻老师们的工作负担,也实现了资源共享,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改革教学竞赛制度,首次推行了以组为单位的教学团队竞赛,一人上课,一人说课,一人评课,一人综述,充分调动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组内的凝聚力;改革业务笔记形式,第一个提出了将纯摘抄教学笔记改成写“教学周记”加“读书笔记”的综合式教学笔记……这些敢于争当“第一”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郭爱香带队的“实验性” “前瞻性”的特点,也引领我们开拓出有“附小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
郭爱香之“勇”还在于她勇于担当。作为学校分管教学的校级领导,她的肩上担负着很重的任务,每一次推出新的措施,都可能受到非议,都可能面对失败,可是她总是义无反顾,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挑战,接受结果,不退缩,不推诿。她这种由内而外的沉着淡定、坚持坚守,成了老师们心目中的“主心骨”。每次学校组队参加各项教学比赛,大家都无比紧张,可是她一出现就好像是给大家吃了“定心丸”,因为我们都知道,她是我们的坚强后盾,让我们可以大胆放心地往前冲。
郭爱香的“勇”可不是匹夫之勇,她的“勇”是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在我眼里,郭爱香是个不知疲倦的人,她担任副校长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次见到她,聊起的都是最近读了什么书,又写了哪篇文章,又听了谁的课,又参加了什么培训,听了谁的报告等,我真怀疑她是不是装了个永动马达,总在不停地向前走着,甚至是跑着。其实,是她深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她在不断地学习、充电,与时俱进,勇往直前,这也正是她有勇有谋的原因,也正是她能够从上课到做课,从听讲座到开讲座,从看书到出书,从读文章到发表文章,从错过读硕士到成为硕士生导师的底气。
郭爱香现在也算是个“名人”了,可我面对她却没有丝毫的“惧怕”,敢把她这个南昌“小语”界的“女神”说得如此强悍,犹如“女汉子”。对我而言,她是一位值得钦佩的前辈,是一位可以畅谈的师长。真正让我“望而生畏”的,是她身上的那种“勇气”,不可企及;是“勇气”背后,她为了喜爱的教育事业付出的一切,望尘莫及。
为“勇”者而歌。?笸(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