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共服务作为承载城乡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载体,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领域的基本体现。近年来,江苏省各个地区的公共服务都在迅速的发展,都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但是江苏省的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本文对苏南苏北苏中的公共服务中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苏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对策。
关键词 公共服务 江苏省 对策 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公共服务一般理论
公共服务的概念:
公共服务一般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全面的、基本的、非盈利性的服务。这个服务侧重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公共服务对象是大众化的,一般以一定区域为单位,向这个区域的公民普遍提供服务,而不是只为特定少数人提供服务;第二,公共服务强调基本的服务,一般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基本需求提供服务;第三,公共服务突出非营利性和平等性,旨在提供一种低价位非价格启示的服务,以保证人们能够持续、平等地消费
二、 苏南苏北苏中公共服务的比较
公共服务中的主要变量的对比研究:
(一)教育文化事业
基础教育,不仅对国家经济增长、民族素质提升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而且还是帮助农村孩子个体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取得更高收入、改变经济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相当一部分教育收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到社会,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民族的文化程度与道德修养水平。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度性、方向性要求。在江苏省,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均衡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逐步实现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这就既要大幅度提高农村摹础教育的供给强度,还要使农村基础教育供需相匹配,尽量减少供需节,这就需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需求的变化状况及影响因素。
近年来,苏南地区不料加大教育投入,各项指标位于全省、全国的前列,初步形成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格局。2005年仅无锡就有14万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其中近12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90.5%在当地公办学校入学;财政拨款成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主渠道,如无锡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已达到18%左右;目前苏南5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已超过50%,南京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3%,实现了苏南地区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苏南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职教与普教招生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l:l左右。目前苏南地区已普遍建立起以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病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卫生院的城乡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体育事业不断增强。以健身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城镇广泛推行,全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比较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承载城乡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载体,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纵观中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从新中国成立后以制度外公共服务供给和工分制下的双轨成本分摊为显著特征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到改革开放后家庭土地承包制的广泛推行,农民自身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之一始终承担着沉重的负担。在规划过程中过于强调政府理性而忽视农村居民理性导致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这种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失衡状况不仅阻碍了农村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若把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将高达5—6倍。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 邳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基础较好,具体体现在:①在教育设施方面,全市共有幼儿园77所;在园幼儿5. 57万;小学116所,在校学生11.87万;初中35所,在校学生5.76万;普通高中11所,在校学生3.25万。②在文体设施方面,全市共有1个图书馆(藏书5万册)、25个文化站和4个体育运动场。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邳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取得较大的成就。
邳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公共服务设施总体配置水平优于全国总体水平,但略逊于江苏省公共服务设施总体配置水平,也有逊于苏南苏中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总体配置水平。
三、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探析
(一)公共服务的阶段性表现
公共服务是一个过程,通常可以分为投入、提供、消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通过财政手段完成的公共资金的投入,第二阶段是具体的公共服务的产出环节,即由不同的部门、单位、机构提供具体的公共服务,第三阶段反映的是公共服务供应的结果,具体体现在城乡间、区域问、个体间的不同表现。
(二)江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1)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区域发展的梯度特征非常明显,逐渐形成了以苏南为中心,苏中、苏北外围的现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对于实现江苏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了制约和挑战。因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价值源泉来自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越大,公共服务的总量就越大,所以地区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公共服务差异的重要原因,联系我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我省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本上的影响。
(2)区域间公共财政投入差距大
虽然我省公共服务的财政投人在不断增加,但是当具体到省内各市县地区的公共财政投入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地方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的比重显得较低,增速缓慢,而且在不同地区、城乡、群体间存在明显的失衡,还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与农林水利等方面公共服务的需求,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很大。 (3)财政制度不完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
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政府是实现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的主导力量,在“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我国财政体制也在向公共财政管理体制转型,目前以公共服务支出为主的财政支出框架基本形成,但是财政资金的支出还不能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我国在财税体制改革后,财权层层上移而事权不断逐级下放,上级政府的财政资金相比下级政府充裕,然而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大部分要由下级政府承担,这样在各级政府从自己本位出发分配财政资源的情况下,省级以下政府的财政实力极为有限,从而形成了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的不匹配。另外,由于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尚未明确,包括省、市、县、乡之间的财政关系,尚未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理顺,致使超越地方政府承担能力的事权安排加速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差距,这种省、县财政之间非直接的关系削弱了省级财政通过协调地方财政保障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
(三)促进江苏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对策
(1)重视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关键在于推进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所谓均等化转移支付,是指以客观、科学地评估收人能力和支出需求为基础,以各地政府能够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为目标而实行的转移支付。均等化转移支付实际上就是各级政府间对财政资金的收入再分配,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财政分配关系。江苏“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这标志着江苏的区域发展由区域共同发展转向了协调发展。重视财政支付转移,首先要从区域的自然地理、人口分布、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差异出发,按照区域的不同服务需求进行不均等的财政转移支付;其次要在以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转移为主的同时,试行横向转移支付,苏南地区从财力上支持苏北地区,将有利于地区间协调发展、促进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
促进江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应该按照公共性的要求适时地进行优化和调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财政的重要作用,根据各地不同的需求合理分配财政资源,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逐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3)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使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我国基层政府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最为直接的一级政府,但是目前我国基层政府的财力却是最为困难的。政为财之本,财政之基,因此做好基层政府的各项工作,离不开雄厚的财力作保障。当前要推进我省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现行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财权与事权的有机统一。具体地,首先,应当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正确合理地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是划分政府财政支出责任的保障。主要责任的划分应该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省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在于区域间经济的平衡发展、环境的有效改善,还有各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等;而市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在于辖区范围内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其次,应该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根据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应该根据各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的财力分配。省级政府应根据区域的不同公共服务职责,相应地分配适度财政支持,完善省以下政府财政的分担机制,提供各个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斌.公共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唐铁汉.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8-12.
关键词 公共服务 江苏省 对策 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公共服务一般理论
公共服务的概念:
公共服务一般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全面的、基本的、非盈利性的服务。这个服务侧重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公共服务对象是大众化的,一般以一定区域为单位,向这个区域的公民普遍提供服务,而不是只为特定少数人提供服务;第二,公共服务强调基本的服务,一般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基本需求提供服务;第三,公共服务突出非营利性和平等性,旨在提供一种低价位非价格启示的服务,以保证人们能够持续、平等地消费
二、 苏南苏北苏中公共服务的比较
公共服务中的主要变量的对比研究:
(一)教育文化事业
基础教育,不仅对国家经济增长、民族素质提升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而且还是帮助农村孩子个体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取得更高收入、改变经济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相当一部分教育收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到社会,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民族的文化程度与道德修养水平。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度性、方向性要求。在江苏省,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均衡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逐步实现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这就既要大幅度提高农村摹础教育的供给强度,还要使农村基础教育供需相匹配,尽量减少供需节,这就需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需求的变化状况及影响因素。
近年来,苏南地区不料加大教育投入,各项指标位于全省、全国的前列,初步形成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格局。2005年仅无锡就有14万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其中近12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90.5%在当地公办学校入学;财政拨款成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主渠道,如无锡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已达到18%左右;目前苏南5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已超过50%,南京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3%,实现了苏南地区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苏南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职教与普教招生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l:l左右。目前苏南地区已普遍建立起以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病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卫生院的城乡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体育事业不断增强。以健身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城镇广泛推行,全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比较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承载城乡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载体,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纵观中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从新中国成立后以制度外公共服务供给和工分制下的双轨成本分摊为显著特征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到改革开放后家庭土地承包制的广泛推行,农民自身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之一始终承担着沉重的负担。在规划过程中过于强调政府理性而忽视农村居民理性导致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这种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失衡状况不仅阻碍了农村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若把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将高达5—6倍。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 邳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基础较好,具体体现在:①在教育设施方面,全市共有幼儿园77所;在园幼儿5. 57万;小学116所,在校学生11.87万;初中35所,在校学生5.76万;普通高中11所,在校学生3.25万。②在文体设施方面,全市共有1个图书馆(藏书5万册)、25个文化站和4个体育运动场。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邳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取得较大的成就。
邳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公共服务设施总体配置水平优于全国总体水平,但略逊于江苏省公共服务设施总体配置水平,也有逊于苏南苏中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总体配置水平。
三、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探析
(一)公共服务的阶段性表现
公共服务是一个过程,通常可以分为投入、提供、消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通过财政手段完成的公共资金的投入,第二阶段是具体的公共服务的产出环节,即由不同的部门、单位、机构提供具体的公共服务,第三阶段反映的是公共服务供应的结果,具体体现在城乡间、区域问、个体间的不同表现。
(二)江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1)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区域发展的梯度特征非常明显,逐渐形成了以苏南为中心,苏中、苏北外围的现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对于实现江苏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了制约和挑战。因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价值源泉来自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越大,公共服务的总量就越大,所以地区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公共服务差异的重要原因,联系我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我省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本上的影响。
(2)区域间公共财政投入差距大
虽然我省公共服务的财政投人在不断增加,但是当具体到省内各市县地区的公共财政投入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地方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的比重显得较低,增速缓慢,而且在不同地区、城乡、群体间存在明显的失衡,还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与农林水利等方面公共服务的需求,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很大。 (3)财政制度不完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
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政府是实现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的主导力量,在“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我国财政体制也在向公共财政管理体制转型,目前以公共服务支出为主的财政支出框架基本形成,但是财政资金的支出还不能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我国在财税体制改革后,财权层层上移而事权不断逐级下放,上级政府的财政资金相比下级政府充裕,然而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大部分要由下级政府承担,这样在各级政府从自己本位出发分配财政资源的情况下,省级以下政府的财政实力极为有限,从而形成了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的不匹配。另外,由于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尚未明确,包括省、市、县、乡之间的财政关系,尚未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理顺,致使超越地方政府承担能力的事权安排加速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差距,这种省、县财政之间非直接的关系削弱了省级财政通过协调地方财政保障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
(三)促进江苏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对策
(1)重视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关键在于推进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所谓均等化转移支付,是指以客观、科学地评估收人能力和支出需求为基础,以各地政府能够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为目标而实行的转移支付。均等化转移支付实际上就是各级政府间对财政资金的收入再分配,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财政分配关系。江苏“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这标志着江苏的区域发展由区域共同发展转向了协调发展。重视财政支付转移,首先要从区域的自然地理、人口分布、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差异出发,按照区域的不同服务需求进行不均等的财政转移支付;其次要在以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转移为主的同时,试行横向转移支付,苏南地区从财力上支持苏北地区,将有利于地区间协调发展、促进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
促进江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应该按照公共性的要求适时地进行优化和调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财政的重要作用,根据各地不同的需求合理分配财政资源,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逐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3)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使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我国基层政府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最为直接的一级政府,但是目前我国基层政府的财力却是最为困难的。政为财之本,财政之基,因此做好基层政府的各项工作,离不开雄厚的财力作保障。当前要推进我省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现行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财权与事权的有机统一。具体地,首先,应当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正确合理地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是划分政府财政支出责任的保障。主要责任的划分应该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省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在于区域间经济的平衡发展、环境的有效改善,还有各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等;而市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在于辖区范围内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其次,应该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根据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应该根据各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的财力分配。省级政府应根据区域的不同公共服务职责,相应地分配适度财政支持,完善省以下政府财政的分担机制,提供各个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斌.公共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唐铁汉.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