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植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te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问题意识能否得以激活、表露和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此,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教学中,放下师道尊严,增强教学民主,加强师生沟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充分尊重、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使是肤浅、幼稚乃至荒唐无稽的问题,教师也不得训斥、挖苦、嘲笑、讽刺、责难;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提供争辩的机会,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倡导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与异想天开;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积极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问题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长此以往,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求知欲望,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
  其次,要打破学生思维上的“迷信观”。有些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由于受“惟师、惟书、惟上”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不能或根本不敢提出问题,尤其是与“师”、与“书”、与“传统定论”相悖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任何知识或科学发现都不是终极真理,都有待或能够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甚至是修正;教材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一些欠缺科学性与逻辑性的疑点;教师也是常人,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错误,有本身对知识理解上的错误,也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语误”;所谓“标准答案”其实都是一种“参考答案”。让学生突破“知识权威”观念的束缚,鼓励学生形成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权威的健康心理和勤钻好问的学习品质,促使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至解决问题。如一位老师教冰心的《纸船》时,巧妙地借用作家冰心的《又寄小读者》一信,消除学生对名家大作的“顶礼膜拜”心理,解开学生面对“权威”时可能出现的思维束缚,扣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然后采用“现场评改诗歌”的方式来研读诗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与激情,训练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创新其实并不玄妙,它就是学生独立面对文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种青春姿态”。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疑为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只有在内含问题的情境中才能表现其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自身的潜能。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仅是教师设疑、学生回答,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精心地创设一种内含问题的、富有挑战性与探索性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观,有人认为‘爱情是自私的、排他的,爱一个人就一定要拥有他’,有人认为‘爱本是祝福/而非一定拥有/只要你一生幸福/这对我并已足够’,有人认为‘爱一个人便意味着全身心的付出,为了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乃至个性与自由’,有人认为‘爱一个人就要让对方幸福,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给对方幸福时,压抑自己的爱和必须拒绝对方的爱,都变成十分美丽的人性故事’,而有人则认为‘高尚并不在于保证不变,而在于分手时仍然尊重’。从刘兰芝与焦仲卿处理婚姻的言行中,你看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个性和爱情观?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列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摆出了与传统定论观点相左的观点,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带着疑问去研读、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容易生发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对刘兰芝、焦仲卿的认识不仅仅止于爱情的忠贞。
  
  三、精心指点,启发诱导,使学生“善问”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涵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能力的提升和外显。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深刻。因此,问题意识的培植,不仅要鼓励学生“敢问”、刺激学生“想问”,还要培养学生“善问”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掌握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提高问题表述的水平,既要教会学生“于有疑处生疑”,也要教会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于发问。
  1.引导学生就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提问,避免提问的随意性
  从理论上讲,教材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提问,但并非任何提问都能构成有思维含量、有探究价值的“真问题”。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问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相关知识的联系,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和质疑的对象,特别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矛盾处更应成为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着眼点与关注点。此外,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惑,这些困惑可能来自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可能来自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也可能是来自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矛盾冲突,等等,引导学生于矛盾处生疑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2.引导学生掌握生疑发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
  “善问”要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巧,让“善问”与“肯钻”紧密结合,使学生思维不能停留于表层问题的思考,更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所在。一般说来,课堂中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大类。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思考并提出这三类问题,尤其应引导学生尽量多生发“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同时,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在思维方法上,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等;在逻辑方法上,有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这些都是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还要引导学生把这种质疑、发问的品质延伸到他们所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上去,学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质疑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师问—学生答”这种自上而下的单一的问答方式,积极推行“学生问—教师答”、 “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问答形式,尽可能留足课堂空白,让学生有机会发问,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质疑能力,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品质。
  (责任编辑:谢先国)
其他文献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可操作的模式大致有整体上市、分拆上市、联合上市、买壳上市.根据我国股市的承受能力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进行利弊权衡,机构分拆上市是具有现实
一、现实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勿庸置疑,教师培训工作项目多、涉面广、时间长、任务重、难度大,切实需要足够的经费以确保培训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地开展。尽管近年来,国家财政投入了一定的师训专项经费,又依托新教材按一定比例回拨部分资金(此费用于新课程培训),但较实际所需尚存在很大的缺口,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再者按工资1.5%比例和公用经费5%比例拨付的师训经费迟迟难以落实,兼之地方财政薄弱,对此往
中国独立董事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绝大多数独立董事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是法规上的失缺.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因此,应修改<公司法>,从行法上法定独立董事的
摘要:在应用文教学实际当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比较乏味等问题。要提高教学质量应从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注重教学艺术;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三、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关键词:语言艺术;技能训练;情景教学;实践教学    应用文是人们在处理公私事务、沟通信息时最常用的,且具有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它又称实用文。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应用文。我国殷商时期发现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有关文字就是一种最古
利用外资,特别是与国际超大型投资银行合作,对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具有战略意义.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外资的实践中,所运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是出售和资产证券化.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下面是笔者与学生谈话收集的案例,学生的肺腑之言不得不让教育者深思。  学生甲:我想从课本上了解社会的发展过程,世界的变化历程和许多美好事物,但在校大部分时间是没完没了背生字、语法、要点、在题海之中奋战,整天基本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中,接受知识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我学习激情全无,感觉学习索然无味。我思考这样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新知识、新科技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
在教学深入二期课改的当今,教育讲究关注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讲究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升华,讲究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通过多年来语文教学体验,笔者认为对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应以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其中海绵塞(Porst-mann)2例、弹簧圈(Coil)2例及蘑菇伞堵闭器(Amplatzer)1例.结果:5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