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设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师教学思路与教学水平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和实效性、成次性和量力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的原则,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设计策略初探,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问题设计;原则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专家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那么教师应依据什么提问?该怎样提问?各类问题应怎样设计呢?本文试从15年工作实践经验来探讨一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问题设计的问题
一、历史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或简单的是与否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的科学性不仅要教师在文字表述上讲究逻辑性,更要在问题内容上讲究明确和逻辑关系。同时,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把握。
2.层次性和量力性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相对于历史学科的能力特点而言,能力应表现为知识的、理论的、方法的内容,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针对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设计问题。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初中学生,所以在设计题目过程中,要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学力水平,要量学生之力。教师总是抱怨在课堂上无论怎么引导,学生总是“启而不发”,关键就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有出入,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实质意义或理解了却没有能力回答。
3.新颖性和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新颖,能诱导新的联想,新的遐思,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冲动。问题设计的新颖性表现在材料选取的“新”和出题角度的“新”。同时,教师在一堂课上,不能过多地设计学生回答“是”与“不是”的简单的回忆性问题,这无疑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二、课堂教学中的贯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备课中问题设计是否有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的贯彻所设计的提问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1.有效的问题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中,学生客观上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同一个问题,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所表现出的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创设一个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自己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充分体现所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问题设计的关键所在。
2.有效的问题设计应注重循序渐进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在教学中对问题的指导也需要在这三方面有序进行。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是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是通过问题形式的变化,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参考文献:
[1]唐振春.历史问题教学初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
[2]计强.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10).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问题设计;原则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专家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那么教师应依据什么提问?该怎样提问?各类问题应怎样设计呢?本文试从15年工作实践经验来探讨一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问题设计的问题
一、历史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或简单的是与否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的科学性不仅要教师在文字表述上讲究逻辑性,更要在问题内容上讲究明确和逻辑关系。同时,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把握。
2.层次性和量力性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相对于历史学科的能力特点而言,能力应表现为知识的、理论的、方法的内容,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针对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设计问题。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初中学生,所以在设计题目过程中,要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学力水平,要量学生之力。教师总是抱怨在课堂上无论怎么引导,学生总是“启而不发”,关键就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有出入,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实质意义或理解了却没有能力回答。
3.新颖性和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新颖,能诱导新的联想,新的遐思,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冲动。问题设计的新颖性表现在材料选取的“新”和出题角度的“新”。同时,教师在一堂课上,不能过多地设计学生回答“是”与“不是”的简单的回忆性问题,这无疑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二、课堂教学中的贯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备课中问题设计是否有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的贯彻所设计的提问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1.有效的问题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中,学生客观上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同一个问题,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所表现出的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创设一个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自己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充分体现所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问题设计的关键所在。
2.有效的问题设计应注重循序渐进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在教学中对问题的指导也需要在这三方面有序进行。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是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是通过问题形式的变化,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参考文献:
[1]唐振春.历史问题教学初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
[2]计强.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