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校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还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发展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法纪观念、人生观等,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所以说,良好的家教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催化剂。
注重教子做人
以630分的“托福”成绩直接考入美国大学的原哈尔滨三中学生陈磊的父母在谈到对孩子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时深有感触——“见过陈磊的人都说她气质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也是从小到大逐步养成的。”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陈磊的父母说:“打陈磊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我们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我们都让她亲手扔进垃圾箱里,从不让她随意往地上乱丢。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总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中国传统家教的精华是注重教子做人。
中国历代关于家教的家规、家训、家范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内容。历史上的慈父良母也无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为世人称颂。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基地!科学的家庭教育至少要包括指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习、健体、健心、生活、审美、实践、创新等八个方面。教孩子学会做人比拿到名牌大学的文凭更重要,正成为很多父母的共识。
注重言传身教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
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
家庭和父母对青少年诚信品质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父母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诚信、言行不一、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人撒谎、轻易许诺却不履行诺言、过度溺爱纵容等,都将影响青少年诚信品质的养成。有问卷调查显示,77%的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行为”是“说话不算数”。
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倪先生认为:履行诺言才能树立威信。上学期,他儿子的学习成绩进入了年级前十名,他就兑现了儿子想要的一部“山地车”。家里有客人来,儿子会很自豪地告诉客人,这是自己的“奖品”。
父母言行一致的品质,不但能取信于孩子,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家长平时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想尽办法做到,哪怕有困难。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高兴,常常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但说完后又不当回事或干脆忘记了,这样,往往在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家长履行诺言,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维护了作为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又教育了孩子学会诚信:不能随便对人承诺,说了就要负责。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人生道理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注重教育方法
一个老三届毕业生曾是工厂普通工人的父亲周弘,在一个刚生下不久就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身上,创造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女儿小学学习跳了两级;8岁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字倒背如流;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0岁开始在美国最著名的聋人大学——盖劳德特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人物(排行第六)。父亲把培养女儿成才的方法进行总结,创立了“赏识教育法”。十几年来,他在全国各地致力于赏识教育的讲学推广和实验,使成千上万的家庭和孩子从此走向和谐、快乐成长的道路。他使一大批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从此改变教育观念,学校的校风迅速好转,教育质量直线上升,出现了一批批早慧儿童和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位父亲创立的赏识教育法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英语BBC、日本NHK等近千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教育成果。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这首育儿歌,含有丰富的哲理,说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密切的关系。
有一天,我班的两个男生小Q与小Y为了一点小事打起架来,我把他们排解开后,通知双方家长来学校。小Y的爸爸是茂名人,在学校附近工作,听说自己的孩子打架了,就马上赶到学校。他一见到自己的孩子就直奔过去,一边从头到脚检查孩子的身体,一边急切地问:“有没有打伤?”紧张之情溢于言表。当他证实自己的孩子没有受伤时,才转身去看小Q。他发现小Q脖子上和脸上都有被抓伤的痕迹时,马上又对儿子说:“从表面上看,他比你伤得严重。你表面上虽然没有伤,说不定你有内伤呢,或许要到医院检查一下。”我目睹这一幕,感到这个家长不可理喻,有这样教育孩子的吗?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工子弟比较多,在与家长的密切接触中,我了解到来自电白、茂名、潮汕等地的家长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通病是:教育子女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决不能让自己吃亏;就算打架,也不能被别人打着;在自己理亏的情况下,要学会推卸责任。他们在社会中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的家长,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吗?这样的家庭教育实在令人担忧!
家是孩子心灵的港湾。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家庭教育新观念,创造一个民主和睦型的家庭!如果你的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获得了健康的人格,就可以独立地解决困难,自信地面对挑战,自觉地远离恶习,主动地承担责任,热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
本栏责任编辑 罗峰
注重教子做人
以630分的“托福”成绩直接考入美国大学的原哈尔滨三中学生陈磊的父母在谈到对孩子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时深有感触——“见过陈磊的人都说她气质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也是从小到大逐步养成的。”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陈磊的父母说:“打陈磊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我们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我们都让她亲手扔进垃圾箱里,从不让她随意往地上乱丢。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总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中国传统家教的精华是注重教子做人。
中国历代关于家教的家规、家训、家范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内容。历史上的慈父良母也无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为世人称颂。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基地!科学的家庭教育至少要包括指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习、健体、健心、生活、审美、实践、创新等八个方面。教孩子学会做人比拿到名牌大学的文凭更重要,正成为很多父母的共识。
注重言传身教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
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
家庭和父母对青少年诚信品质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父母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诚信、言行不一、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人撒谎、轻易许诺却不履行诺言、过度溺爱纵容等,都将影响青少年诚信品质的养成。有问卷调查显示,77%的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行为”是“说话不算数”。
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倪先生认为:履行诺言才能树立威信。上学期,他儿子的学习成绩进入了年级前十名,他就兑现了儿子想要的一部“山地车”。家里有客人来,儿子会很自豪地告诉客人,这是自己的“奖品”。
父母言行一致的品质,不但能取信于孩子,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家长平时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想尽办法做到,哪怕有困难。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高兴,常常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但说完后又不当回事或干脆忘记了,这样,往往在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家长履行诺言,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维护了作为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又教育了孩子学会诚信:不能随便对人承诺,说了就要负责。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人生道理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注重教育方法
一个老三届毕业生曾是工厂普通工人的父亲周弘,在一个刚生下不久就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身上,创造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女儿小学学习跳了两级;8岁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字倒背如流;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0岁开始在美国最著名的聋人大学——盖劳德特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人物(排行第六)。父亲把培养女儿成才的方法进行总结,创立了“赏识教育法”。十几年来,他在全国各地致力于赏识教育的讲学推广和实验,使成千上万的家庭和孩子从此走向和谐、快乐成长的道路。他使一大批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从此改变教育观念,学校的校风迅速好转,教育质量直线上升,出现了一批批早慧儿童和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位父亲创立的赏识教育法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英语BBC、日本NHK等近千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教育成果。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这首育儿歌,含有丰富的哲理,说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密切的关系。
有一天,我班的两个男生小Q与小Y为了一点小事打起架来,我把他们排解开后,通知双方家长来学校。小Y的爸爸是茂名人,在学校附近工作,听说自己的孩子打架了,就马上赶到学校。他一见到自己的孩子就直奔过去,一边从头到脚检查孩子的身体,一边急切地问:“有没有打伤?”紧张之情溢于言表。当他证实自己的孩子没有受伤时,才转身去看小Q。他发现小Q脖子上和脸上都有被抓伤的痕迹时,马上又对儿子说:“从表面上看,他比你伤得严重。你表面上虽然没有伤,说不定你有内伤呢,或许要到医院检查一下。”我目睹这一幕,感到这个家长不可理喻,有这样教育孩子的吗?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工子弟比较多,在与家长的密切接触中,我了解到来自电白、茂名、潮汕等地的家长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通病是:教育子女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决不能让自己吃亏;就算打架,也不能被别人打着;在自己理亏的情况下,要学会推卸责任。他们在社会中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的家长,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吗?这样的家庭教育实在令人担忧!
家是孩子心灵的港湾。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家庭教育新观念,创造一个民主和睦型的家庭!如果你的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获得了健康的人格,就可以独立地解决困难,自信地面对挑战,自觉地远离恶习,主动地承担责任,热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
本栏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