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是广为人知的领导语言。那么,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地依靠群众,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使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搞得更好呢?设立“市民建言”机构,建立广纳民言、听取民意的长效机制是有效办法之一。
一、建立“市民建言”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1.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需要。
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市民应当最有发言权。他们热爱自己的城市,盼望自己居住的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市民遍及城市的每个角落,熟悉城市的每寸土地,其中不少人的足迹也遍及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国家,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生活视角和知识阅历,会对自身居住城市的管理和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独特的看法和建议,其中一些意见和建议值得政府部门认真重视和研究采纳。
为民执政,必先问政于民。当前,全国有不少城市开始重视普通市民对城市建设的建言,陆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市民建言”活动,政府直接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如北京市开展“十一五”市民建言活动,有关政府部门与报社、电台等媒体一道组织开展了涉及交通、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场市民建言会,广泛吸纳了市民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2006年5月底,《贵州商报》为配合市政府“整脏治乱”行动,专门开设了“整脏治乱市民谈”栏目,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参与;南京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中首次采用民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的“三合一”决策工作机制,政府不仅开展了万人民意调查,而且还辅以其他形式征集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在南京是首次,也开了全国之先,其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95%以上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武汉市在2005年也曾向市民征求对全市“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情响应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此类活动大多数是尝试性开展的,一般也仅限于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专题建言活动,使得这项工作还仅仅是一项临时性、短暂性甚至是自发性的工作,还未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然而,城市的建设是长期持续的,对群众的参与也应当予以一贯的支持和鼓励,因此“市民建言”活动有必要加以规范化,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市民建言”长效机制的建立,就是旨在通过直接面向广大市民,拓宽这样一个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新渠道,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人们的权益意识、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如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政府能时时关注民情,充分听取民意;需要政府通过建立一个平台,搭建一个载体,正确引导群众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市民建言”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扬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其实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加强城市人性化管理,建设更加亲民务实的责任政府,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共建群众满意的和谐社会。
3.是推进城市加快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民主建言主要是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政府参事、顾问等社会各界精英来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还缺乏为方便普通市民建言而由政府专门设立的决策建言机构。前段时期武汉市政府大力治理餐馆“潲水油”危害一事,是由几名在校大学生率先调查披露,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市民的巨大反响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才促使市政府下决心予以整治的。然而,新闻媒体报道的出发点侧重于新闻价值,而不是决策价值,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专门的建言机构。
当前,许多城市都开设了涉及城管、交通、环卫、旅游、消费、教育等领域的服务电话,也开通了部分政府机构服务网站,但其功能主要是用于接收市民投诉,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而面向普通市民的建言渠道目前还较为缺乏。设立“市民建言”机构,建立“市民建言”长效机制,则是对当前民主建言渠道的一个有益补充,有利于将城市的智力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决策优势,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集中民智,聚集民力,万众一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建立“市民建言”长效机制模式的建议
1.成立专门机构,实行长效管理。
为了对市民建言活动实行长效管理,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以下统称建言受理专班)统一受理市民建言。建言受理专班同以往政府服务专线侧重受理投诉及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同,建言受理专班受理的主要是市民向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建议,是基于现实具体问题上所提出的具体建议。在这里,市民由以往的被动“诉苦”改为主动“支招”。建言受理专班可抽调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还可加设专门网站,进一步拓宽建言渠道,方便市民通过选择信件、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向政府建言。
2.建立市民建言的高速传递机制。
建言受理专班可内设“建言简报”等信息平台,将市民建言定期归纳整理后,及时转交相关部门研究处理。通过这类平台,对切实合理的市民建言要及时采纳;对条件不成熟,暂时还不宜采纳的建言,可分阶段在条件成熟后逐步采纳;对不合实情无法采纳的建言,要进行解释。建言受理专班对受理结果可通过定期上网公布等方式向市民进行反馈,接受市民监督。
3.定期专报市民反映的热点及重大问题建议,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建言受理专班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市民反映的当前热点及重大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有关部门承办采纳情况形成专报,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有关部门也可结合市民建言及部门分析意见,就涉及相关的重大事项上报市政府研究后作出决策。
4.建立市民建言激励机制。
为支持鼓励广大市民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踊跃建言,可通过建立专项奖励,对那些所提建议切实合理并能为城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金点子”建言者予以奖励,以激发市民参与建言的积极性,扩大建言活动的社会影响。
5.不定期开展阶段性专项建言活动。
结合阶段性热点及当前重大决策事项,集中某一时段组织开展专项建言活动,引导市民针对当前重点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建言针对性和实效性。
6.与新闻媒体产生良性互动,形成鼓励支持市民建言的良好舆论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动员市民为自己的城市和家园建设出谋划策。通过深入开展相关政策宣传及对典型个案的跟踪报道等方式,大力宣扬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广大市民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形成支持和鼓励市民建言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新闻媒体通过和社会的紧密接触,也能将深入了解和掌握有关市民建言的动态情况及时向政府进行反馈,促进市民建言机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办公厅)
一、建立“市民建言”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1.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需要。
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市民应当最有发言权。他们热爱自己的城市,盼望自己居住的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市民遍及城市的每个角落,熟悉城市的每寸土地,其中不少人的足迹也遍及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国家,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生活视角和知识阅历,会对自身居住城市的管理和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独特的看法和建议,其中一些意见和建议值得政府部门认真重视和研究采纳。
为民执政,必先问政于民。当前,全国有不少城市开始重视普通市民对城市建设的建言,陆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市民建言”活动,政府直接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如北京市开展“十一五”市民建言活动,有关政府部门与报社、电台等媒体一道组织开展了涉及交通、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场市民建言会,广泛吸纳了市民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2006年5月底,《贵州商报》为配合市政府“整脏治乱”行动,专门开设了“整脏治乱市民谈”栏目,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参与;南京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中首次采用民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的“三合一”决策工作机制,政府不仅开展了万人民意调查,而且还辅以其他形式征集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在南京是首次,也开了全国之先,其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95%以上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武汉市在2005年也曾向市民征求对全市“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情响应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此类活动大多数是尝试性开展的,一般也仅限于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专题建言活动,使得这项工作还仅仅是一项临时性、短暂性甚至是自发性的工作,还未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然而,城市的建设是长期持续的,对群众的参与也应当予以一贯的支持和鼓励,因此“市民建言”活动有必要加以规范化,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市民建言”长效机制的建立,就是旨在通过直接面向广大市民,拓宽这样一个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新渠道,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人们的权益意识、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如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政府能时时关注民情,充分听取民意;需要政府通过建立一个平台,搭建一个载体,正确引导群众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市民建言”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扬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其实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加强城市人性化管理,建设更加亲民务实的责任政府,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共建群众满意的和谐社会。
3.是推进城市加快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民主建言主要是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政府参事、顾问等社会各界精英来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还缺乏为方便普通市民建言而由政府专门设立的决策建言机构。前段时期武汉市政府大力治理餐馆“潲水油”危害一事,是由几名在校大学生率先调查披露,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市民的巨大反响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才促使市政府下决心予以整治的。然而,新闻媒体报道的出发点侧重于新闻价值,而不是决策价值,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专门的建言机构。
当前,许多城市都开设了涉及城管、交通、环卫、旅游、消费、教育等领域的服务电话,也开通了部分政府机构服务网站,但其功能主要是用于接收市民投诉,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而面向普通市民的建言渠道目前还较为缺乏。设立“市民建言”机构,建立“市民建言”长效机制,则是对当前民主建言渠道的一个有益补充,有利于将城市的智力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决策优势,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集中民智,聚集民力,万众一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建立“市民建言”长效机制模式的建议
1.成立专门机构,实行长效管理。
为了对市民建言活动实行长效管理,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以下统称建言受理专班)统一受理市民建言。建言受理专班同以往政府服务专线侧重受理投诉及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同,建言受理专班受理的主要是市民向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建议,是基于现实具体问题上所提出的具体建议。在这里,市民由以往的被动“诉苦”改为主动“支招”。建言受理专班可抽调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还可加设专门网站,进一步拓宽建言渠道,方便市民通过选择信件、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向政府建言。
2.建立市民建言的高速传递机制。
建言受理专班可内设“建言简报”等信息平台,将市民建言定期归纳整理后,及时转交相关部门研究处理。通过这类平台,对切实合理的市民建言要及时采纳;对条件不成熟,暂时还不宜采纳的建言,可分阶段在条件成熟后逐步采纳;对不合实情无法采纳的建言,要进行解释。建言受理专班对受理结果可通过定期上网公布等方式向市民进行反馈,接受市民监督。
3.定期专报市民反映的热点及重大问题建议,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建言受理专班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市民反映的当前热点及重大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有关部门承办采纳情况形成专报,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有关部门也可结合市民建言及部门分析意见,就涉及相关的重大事项上报市政府研究后作出决策。
4.建立市民建言激励机制。
为支持鼓励广大市民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踊跃建言,可通过建立专项奖励,对那些所提建议切实合理并能为城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金点子”建言者予以奖励,以激发市民参与建言的积极性,扩大建言活动的社会影响。
5.不定期开展阶段性专项建言活动。
结合阶段性热点及当前重大决策事项,集中某一时段组织开展专项建言活动,引导市民针对当前重点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建言针对性和实效性。
6.与新闻媒体产生良性互动,形成鼓励支持市民建言的良好舆论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动员市民为自己的城市和家园建设出谋划策。通过深入开展相关政策宣传及对典型个案的跟踪报道等方式,大力宣扬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广大市民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形成支持和鼓励市民建言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新闻媒体通过和社会的紧密接触,也能将深入了解和掌握有关市民建言的动态情况及时向政府进行反馈,促进市民建言机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