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9月6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上,除东北亚区域六国参会外,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大型跨国公司也到此洽谈经贸合作项目。这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时都将产品、技术的本土化放在首要考虑之中,希望以本土化的营销策略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近一段时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而跨国公司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方面的动向。在此次博览会上,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打出“食品安全”牌,以此推进其本土化营销策略。
家乐福中国区副总裁吕仲立在博览会上说:“家乐福最近会同农业部、商务部开展农超对接的服务,重点就是指导农户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我们认为这会解决食品安全的源头问题。去年,我们与农业部合作举办了一期针对辽宁省的培训,共有200家农业合作社参加,这种培训我们会在全国范围持续地举办。”吕仲立还坦言:“农超对接在中国还存在一些挑战,比如说叶菜的保存时间和水果的保存时间不一样问题等,而目前中国的道路状况还不是那么理想。”
关注食品质量安全和农超对接项目的还有麦德龙集团。2007年底,麦德龙集团成立了麦咨达农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Global GAP、IFS、ISO22000等国际标准基础上,对中国本地农户及农业企业给予生产、加工、包装、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培训咨询,并为农业生产商独立设计整改方案。麦德龙中国客户管理副总裁安德瑞说,麦德龙与麦咨达自主研发了可追溯系统,用以全程记录食品“从田地到餐桌”的一路历程,包括培育食材的农户姓名、加工工厂的精确地址,乃至沿途采用的运输方式,实现了从源头控制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科技含量已达世界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
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原谦治表示,去年9月,住友商事和吉林粮食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日本精米加工的先进技术也将引入吉林省。住友商事将构筑包含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供应链,生产安全、安心、美味的食品。”
世界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约翰迪尔公司则认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光有技术转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实现技术本土化。约翰迪尔中国总裁卢克·盖斯塔特表示:“约翰迪尔在华发展的过程中,所做的不仅是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国内,更是将之与具体国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适应本土市场。”约翰迪尔公司去年与吉林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在长春合作进行了一个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使用约翰迪尔播种机进行作业的玉米田,其单产可以实现6.7%的提高。为此,今年约翰迪尔公司又与吉林省长春市农科院启动了更大规模的玉米高产合作项目。项目耕作选用优良的种子,通过在农耕各个环节合理使用农机设备改进农艺流程。卢克·盖斯塔特说:“我们希望这种实践不仅能够解放农村劳动力、改进管理、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切实提高粮食产量,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末,黑龙江垦区进行现代化农业试验,首次引进了约翰迪尔公司62台农机设备。此后,约翰迪尔成为第一家向中国农机行业转让农机制造技术的外国农机制造商,并向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系列培训。现在,约翰迪尔公司的农机已经在中国占有25%以上的市场份额。
从本届东北亚博览会各大跨国公司的动向来看,其本土化的营销策略趋势已十分明显。不过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跨国公司本土化将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如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争夺人力资源等。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规避其负面影响,使之能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良性运行服务。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史自力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中国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首先应当处理好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经营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政策上应鼓励跨国公司并购;同时,要制定政策对我国优秀企业的品牌进行保护,对于在行业中居主导地位且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政策上应给予重点扶植和保护,鼓励它们走国际化经营道路。其次,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基础设施较好的我国东部一直是其首选地,而中国则要保持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把二者协调起来。第三,根据世界经济结构发展趋势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中国企业的产业结构水平与跨国公司的产业结构水平仍然存在相当差距。中国企业必须吸纳跨国公司成熟的产品和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产业结构演进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实现与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
综合来看,国内企业应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根据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适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政府也要站在经济发展战略全局的角度对跨国公司加以管理,对跨国公司本土化营销策略提出技术要求,保证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水平的产业结构。
近一段时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而跨国公司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方面的动向。在此次博览会上,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打出“食品安全”牌,以此推进其本土化营销策略。
家乐福中国区副总裁吕仲立在博览会上说:“家乐福最近会同农业部、商务部开展农超对接的服务,重点就是指导农户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我们认为这会解决食品安全的源头问题。去年,我们与农业部合作举办了一期针对辽宁省的培训,共有200家农业合作社参加,这种培训我们会在全国范围持续地举办。”吕仲立还坦言:“农超对接在中国还存在一些挑战,比如说叶菜的保存时间和水果的保存时间不一样问题等,而目前中国的道路状况还不是那么理想。”
关注食品质量安全和农超对接项目的还有麦德龙集团。2007年底,麦德龙集团成立了麦咨达农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Global GAP、IFS、ISO22000等国际标准基础上,对中国本地农户及农业企业给予生产、加工、包装、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培训咨询,并为农业生产商独立设计整改方案。麦德龙中国客户管理副总裁安德瑞说,麦德龙与麦咨达自主研发了可追溯系统,用以全程记录食品“从田地到餐桌”的一路历程,包括培育食材的农户姓名、加工工厂的精确地址,乃至沿途采用的运输方式,实现了从源头控制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科技含量已达世界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
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原谦治表示,去年9月,住友商事和吉林粮食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日本精米加工的先进技术也将引入吉林省。住友商事将构筑包含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供应链,生产安全、安心、美味的食品。”
世界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约翰迪尔公司则认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光有技术转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实现技术本土化。约翰迪尔中国总裁卢克·盖斯塔特表示:“约翰迪尔在华发展的过程中,所做的不仅是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国内,更是将之与具体国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适应本土市场。”约翰迪尔公司去年与吉林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在长春合作进行了一个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使用约翰迪尔播种机进行作业的玉米田,其单产可以实现6.7%的提高。为此,今年约翰迪尔公司又与吉林省长春市农科院启动了更大规模的玉米高产合作项目。项目耕作选用优良的种子,通过在农耕各个环节合理使用农机设备改进农艺流程。卢克·盖斯塔特说:“我们希望这种实践不仅能够解放农村劳动力、改进管理、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切实提高粮食产量,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末,黑龙江垦区进行现代化农业试验,首次引进了约翰迪尔公司62台农机设备。此后,约翰迪尔成为第一家向中国农机行业转让农机制造技术的外国农机制造商,并向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系列培训。现在,约翰迪尔公司的农机已经在中国占有25%以上的市场份额。
从本届东北亚博览会各大跨国公司的动向来看,其本土化的营销策略趋势已十分明显。不过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跨国公司本土化将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如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争夺人力资源等。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规避其负面影响,使之能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良性运行服务。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史自力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中国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首先应当处理好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经营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政策上应鼓励跨国公司并购;同时,要制定政策对我国优秀企业的品牌进行保护,对于在行业中居主导地位且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政策上应给予重点扶植和保护,鼓励它们走国际化经营道路。其次,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基础设施较好的我国东部一直是其首选地,而中国则要保持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把二者协调起来。第三,根据世界经济结构发展趋势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中国企业的产业结构水平与跨国公司的产业结构水平仍然存在相当差距。中国企业必须吸纳跨国公司成熟的产品和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产业结构演进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实现与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
综合来看,国内企业应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根据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适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政府也要站在经济发展战略全局的角度对跨国公司加以管理,对跨国公司本土化营销策略提出技术要求,保证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水平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