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让学生多阅读、深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感悟人生,激发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广泛阅读,学会积累,引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多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在读中,学生自然会发现作品中有许多吸引人的内容:如优美精彩的文字,鲜明形象的人物,波澜起伏的情节,深刻鲜明的主旨等,这些都特别有趣,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教师,因时顺势告诉学生应多读多记。把文中一些极为精彩句子、段落;或是触动了自己的灵魂、或是给自己以美的享受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常常背诵,加以运用,力争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教师尤其强调学生学会积累名句,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别是古诗词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丰富,可以供作文时使用。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摘录法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把具有参考价值、可供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或段落等抄录下来,并随时查阅、记忆、运用。这样一来,他们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如背名句比赛、学生笔记展等,从而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 深入生活,丰富素材,激发兴趣
首先要尽量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各种人、事物和景物,把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装进大脑这个“仓库”。如教学生写景,我们可带学生到附近的山里、果园里或田野里亲自观察感受;写动物,可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家养的一些动物;写人,可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一段时间。这样,等到学生动笔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装进“仓库”里的材料,就会自动出现在他们的思考过程之中。其次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多听多看。因为不管是谁,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种活动都能参与。所以,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多听多看。如常看电视新闻、看书籍、看报刊;听他人讲话、谈论或讲故事等。从别人的嘴里以及活动里获得了生活材料,有时甚至比亲身参与的获取量还要大。比如,在乡下的可以听到城里的事;在学校的可听到社会的事;在中国的可知外国的事。同时 ,身为旁观者的时候,还可以比当事人观察得更仔细,更全面,因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再次,教师告诉学生在接触生活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和耳朵还是不够的,还要用大脑。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全面的分析,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特征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
三、 学会修改,不断完善,培养兴趣
修改文章,考虑的地方很多,例如观点的斟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推敲等。老师开始指导学生修改时可以从语言修改入手,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明白。着重考虑:用词恰当否?句子构造合理否?句子连贯否?层次清楚否?语言得体否?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将“改”当作“写”同样重要的环节来完成,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这种陈旧的观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写得称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学生学会了修改,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同时修改的方式也很多:让学生自己评改、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
四、系统训练,赏识成功,提高兴趣
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如在初一,重点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重点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重点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的一些写作技巧。比如,如何拟题、如何写开头结尾、如何组织安排材料等。这样,学生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一定的方法,有了清晰的思路,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最后,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要努力发现学生、尤其是普通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于肯定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对于作文素质较好的学生,还要尽可能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外,还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芭蕉中学)
一、广泛阅读,学会积累,引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多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在读中,学生自然会发现作品中有许多吸引人的内容:如优美精彩的文字,鲜明形象的人物,波澜起伏的情节,深刻鲜明的主旨等,这些都特别有趣,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教师,因时顺势告诉学生应多读多记。把文中一些极为精彩句子、段落;或是触动了自己的灵魂、或是给自己以美的享受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常常背诵,加以运用,力争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教师尤其强调学生学会积累名句,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别是古诗词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丰富,可以供作文时使用。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摘录法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把具有参考价值、可供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或段落等抄录下来,并随时查阅、记忆、运用。这样一来,他们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如背名句比赛、学生笔记展等,从而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 深入生活,丰富素材,激发兴趣
首先要尽量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各种人、事物和景物,把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装进大脑这个“仓库”。如教学生写景,我们可带学生到附近的山里、果园里或田野里亲自观察感受;写动物,可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家养的一些动物;写人,可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一段时间。这样,等到学生动笔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装进“仓库”里的材料,就会自动出现在他们的思考过程之中。其次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多听多看。因为不管是谁,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种活动都能参与。所以,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多听多看。如常看电视新闻、看书籍、看报刊;听他人讲话、谈论或讲故事等。从别人的嘴里以及活动里获得了生活材料,有时甚至比亲身参与的获取量还要大。比如,在乡下的可以听到城里的事;在学校的可听到社会的事;在中国的可知外国的事。同时 ,身为旁观者的时候,还可以比当事人观察得更仔细,更全面,因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再次,教师告诉学生在接触生活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和耳朵还是不够的,还要用大脑。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全面的分析,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特征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
三、 学会修改,不断完善,培养兴趣
修改文章,考虑的地方很多,例如观点的斟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推敲等。老师开始指导学生修改时可以从语言修改入手,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明白。着重考虑:用词恰当否?句子构造合理否?句子连贯否?层次清楚否?语言得体否?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将“改”当作“写”同样重要的环节来完成,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这种陈旧的观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写得称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学生学会了修改,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同时修改的方式也很多:让学生自己评改、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
四、系统训练,赏识成功,提高兴趣
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如在初一,重点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重点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重点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的一些写作技巧。比如,如何拟题、如何写开头结尾、如何组织安排材料等。这样,学生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一定的方法,有了清晰的思路,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最后,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要努力发现学生、尤其是普通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于肯定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对于作文素质较好的学生,还要尽可能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外,还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芭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