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大“秘诀”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baba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让学生多阅读、深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感悟人生,激发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广泛阅读,学会积累,引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多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在读中,学生自然会发现作品中有许多吸引人的内容:如优美精彩的文字,鲜明形象的人物,波澜起伏的情节,深刻鲜明的主旨等,这些都特别有趣,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教师,因时顺势告诉学生应多读多记。把文中一些极为精彩句子、段落;或是触动了自己的灵魂、或是给自己以美的享受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常常背诵,加以运用,力争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教师尤其强调学生学会积累名句,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别是古诗词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丰富,可以供作文时使用。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摘录法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把具有参考价值、可供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或段落等抄录下来,并随时查阅、记忆、运用。这样一来,他们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如背名句比赛、学生笔记展等,从而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 深入生活,丰富素材,激发兴趣
  首先要尽量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各种人、事物和景物,把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装进大脑这个“仓库”。如教学生写景,我们可带学生到附近的山里、果园里或田野里亲自观察感受;写动物,可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家养的一些动物;写人,可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一段时间。这样,等到学生动笔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装进“仓库”里的材料,就会自动出现在他们的思考过程之中。其次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多听多看。因为不管是谁,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种活动都能参与。所以,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多听多看。如常看电视新闻、看书籍、看报刊;听他人讲话、谈论或讲故事等。从别人的嘴里以及活动里获得了生活材料,有时甚至比亲身参与的获取量还要大。比如,在乡下的可以听到城里的事;在学校的可听到社会的事;在中国的可知外国的事。同时 ,身为旁观者的时候,还可以比当事人观察得更仔细,更全面,因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再次,教师告诉学生在接触生活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和耳朵还是不够的,还要用大脑。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全面的分析,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特征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
  三、 学会修改,不断完善,培养兴趣
  修改文章,考虑的地方很多,例如观点的斟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推敲等。老师开始指导学生修改时可以从语言修改入手,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明白。着重考虑:用词恰当否?句子构造合理否?句子连贯否?层次清楚否?语言得体否?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将“改”当作“写”同样重要的环节来完成,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这种陈旧的观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写得称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学生学会了修改,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同时修改的方式也很多:让学生自己评改、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
  四、系统训练,赏识成功,提高兴趣
  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如在初一,重点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重点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重点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的一些写作技巧。比如,如何拟题、如何写开头结尾、如何组织安排材料等。这样,学生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一定的方法,有了清晰的思路,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最后,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要努力发现学生、尤其是普通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于肯定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对于作文素质较好的学生,还要尽可能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外,还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芭蕉中学)
其他文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谈话内容,如何发挥出艺术功能,是每一位教师值得研究的话题。而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听觉艺术,追求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达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水平提高和学习技巧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成功的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经过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实验,成效显著,获得了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笔者认为,既然能够长远并广泛实行下去的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实践也检验了这一做法。  教师的任务  人是有求知欲的,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孩子们的求知
笔者曾在一本杂志上读过一篇文章,标题是《孔子是个符号》,这里借用“符号”这个概念,给我们这些行走于教学大课堂、肩负文化使命的教研员一个角色定位。  教研员既教又研,从“教”的层面上,应该是一个教学实践家;从“研”的层面上,又是一个教学思想家和教学哲学家。我们行走在大课堂,洞悉大课堂,反思大课堂,完善大课堂。教研员面对成千上万的教师是一个醒目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的使命就是“引领”,以理念引领
[目的]探讨一种自制持续膀胱冲洗温控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本科室行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汽化术(PVP)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123例,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使教研员与广大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新课程要求教研员不能以“权威”的角色自居,而要由居高临下的理论宣讲者转变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研员不能唱“独角戏”,不能以“任务驱动”的简单方式开展教研工作,而要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多与教师沟通,多深入一线。而深入一线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行走课堂。  首先,行走前要有厚积。教研员行走课堂的目的不应只是一种深入一线的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学生的练习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模式中,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理念下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有趣,又有挑战性的练习,从而提高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呢?  练习设计应有目的性  教师都知道,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
目的:探究丁苯酞对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血清IL-6、CRP、NSE水平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
2014年6月25日,常德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在常德市金悦宾馆主持召开了“常德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表彰大会”,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研究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新一轮继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是形成幼儿社会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创造交往机会  从兄弟姐妹那里,孩子们可以学到团结、竞争等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以及争吵和调解的能力。因此,让独生子女多接触同龄人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