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出生于以色列,加拿大籍建筑师,代表作有1967年在蒙特利尔世博会上设计的场馆——生境馆(Habitat’67)、“艺术科学博物馆”、新加坡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滨海湾金沙酒店、重庆来福士广场、秦皇岛空中花园等。
Yi YiMagazine
S摩西·萨夫迪
01
Yi最近听到或看到,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观点是?
S我听到人们说新冠疫情暴露出了人们的不同生活处境。一些人生活富足,他们有舒适的房子,尽管处于隔离状态,但他们有自己的天地。另一些人被困在狭小的公寓里。还有一些人生活在小村庄里,或者是像印度这样的地方。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经历疫情。我们意识到在住宅舒适度方面,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有时和贫富差距无关——我们发现,约有60%以上的人都住在城市和高层建筑中,包括不同国家的中产阶级。作为建筑师,我意识到这是未来的一道重要课题,越来越多人也开始认识到,物理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你的公寓在何处,它如何被设计,周边有什么样的设施,公寓楼下有什么,公园在哪……这些因素都非常关键。经历疫情后,人们可能不再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很有可能意味着建筑行业的重要转向,也意味着建筑师做设计时不会再想当然。疫情之后,关于如何才能改变现状,我想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处理,如果同行们足够有道德感的话。
02
Yi你在纪录片里提到当今建筑的一个困惑是在巨型城市建造巨型建筑,建筑师要为生活和工作在这个建筑里的人发声,你作为已经拥有声誉的著名建筑师,想实现这一点是容易还是困难?和你同行的人是多还是少?
S这其实很难践行。在今天的大多数国家,大多数建筑项目都由私人开发商主导,只有极少数房地产由政府开发。掌握行业话语权的人是开发商、土地所有者和建筑公司,买家能发声的空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作为建筑师,我个人的职责是为住户发声,我真正的客户其实并不是房地产开发商,而是最后住在房子里的人。但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我面对的直接客户还是开发商,他们可能并不认同我的价值观,赚钱才是主要目的,同样,土地开发商的目的也只是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把地卖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规则本身并不能保证业主的权益,建筑师也无法相信市场能保证其作品的质量。这是一个我们尚未解决的悖论。现在确实有不少很奢华的房子,但大多数人的现实处境并非如此,我们得去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市场规则之外,(政府)得设立最低限度的监管标准,这样开发商才会去遵守规则。
03
Yi你作为一个创作者,既很高产,同时又很受市场的认可,有很多人在复制你的东西,那么,你的什么东西是无法被复制的?
S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过去几年里,我看到许多项目都在风格上抄袭了Habitat。其中有一些看上去和我们的作品十分类似,我为此感到高兴,因为这表明一人一花园的住宅理想得到了认可。这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流行趋势,现在每年都会有空中花园的项目出现,但我觉得这没什么问题。我们不能被模仿的地方在于,我们从不模仿自己。每一个新项目对我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具体来说,新加坡金沙酒店的项目是为新加坡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10年后的重庆来福士又是重庆独有的设计。这些项目会因为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而各有不同。对我来说,这种对文化、地域、客户和项目的适用性,才是我们工作室的独特之处。我们从来不会重复过往的项目。此外,我们也很关注细节。当我们设计一座带有公寓和花园的建筑时,我们会花心思设计其中的每一间房,而不只是在意其外观精致与否。
04
Yi“我的建筑是否可以抵御时间,它是否可以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产生影响和意义,并且承担起责任?”这个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S建筑是否可以抵御时间,我认为这是一个双重问题。第一层问题是,建筑能否在物理意义上抵御时间?另一层问题是,在概念上,建筑能否抵御时间的侵蚀?对于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答案:有些建筑会改变,它们不会像你最初设计时那样延续下来。以机场为例,我曾参与过很多机场的设计,我知道航空业和人们的出行需求在不斷变化,机场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你设计出了机场,但它作为建筑的寿命是有限的。另一些建筑从诞生伊始就承担着公共地标的功能,比如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温哥华公共图书馆和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这些建筑属于当地和当地民众,它们只要被妥善维护,就能永远留存。在我近半个世纪的建筑师生涯里,这些建筑不仅幸存下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新鲜感。人们前往Habitat参观,感叹这些建筑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它不仅状况良好,在概念上也很新鲜。国家美术馆和其他建筑作品也一样。在这一维度上,这些建筑是有可能永存的。
05
Yi你的加拿大Habitat 67住宅,前卫迷人,但建成的部分仅仅只是1/5,如果当初它们都建成了会是什么样?它为什么没有得到推广?
S事实上,Habitat 67在建成之时曾被广泛宣传,有5000万人参观了这一地标,当时世界上的每一本杂志都报道了它。但在1970年代后期,甚至一直到2000年,它的命运发生了转变,Habitat几乎被遗忘了。美国和欧洲的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而中国正忙于建设基本住房,当时中国才开始大规模建设,一切都是极简主义的,根本没有(设计上的)雄心可言。直到21世纪,人们才开始重新记起Habitat所传达的概念和理想,Habitat也借此获得新生。所以Habitat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从无人不晓到无人问津,到再度成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