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某石化污水处理厂烯烃污水处理装置的出水水质展开系统分析,针对出水悬浮物较高的情况进行了投加高效絮凝剂的生产性试验。当高效絮凝剂投加量为20mg/L时,出水悬浮物明显降低,出水浊度由之前的均值为8.3NTU降至3.3NTU,出水浊度明显降低。且该种药剂对COD、总磷等指标无明显变化,说明该种药剂对污水系统没有较明显影响。
关键词: 烯烃污水 高效絮凝剂 悬浮物 浊度
随着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现阶段石化二级生化出水很难达到排放要求,因此需要增加后续处理环节已达到相应排放标准。但由于石化二级生化出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非常低,因此大多数石化企业选择高级氧化的方法进行深度处理。在深度处理工艺中,二级生化出水中的悬浮物含量高会造成深度处理成本增加等情况,因此降低二级生化处理悬浮物含量是降低深度处理成本的关键之一。
当前水处理技术中按照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四大类。在众多的污水处理方法中,絮凝沉淀法占到极大的比重。在水中投加絮凝剂后,其中悬浮物的胶体及分散颗粒在分子力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絮状体且在沉降过程中他们相互碰撞凝聚,由于絮体的尺寸和质量不断增大,因此沉降速度不断增加,从而达到去除污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1 装置运行现状
某石化污水处理厂烯烃污水处理车间负责处理烯烃部生产污水,该生产车间设计最大处理量为200m3/h,现阶段实际处理水量为150~200m3/h,主要核心处理工艺为空气曝气。主要运行参数详见表一。
由表一可以看出,烯烃污水处理装置主要问题是二沉池出水COD、悬浮物两种污染物不满足出水水质要求。主要原因是,来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且没有合适的污水暂存设施,且该装置生化系统为空气曝气装置,处理流程较短,造成出水COD、悬浮物出现超标情况。
2 投加方案
针对烯烃污水处理装置出水水质情况,通过前期小试试验,当该种絮凝剂的投加量控制在10~20mg/L时,二沉池出水水质清澈,悬浮物可满足出水水质要求。且投加量增大,二沉池出水更清澈;因此在实际生产投加方案中,将絮凝剂的投加量控制在20mg/L。
连续20天向曝气池末端或前端投加纳米絮凝剂,开展对比试验,通过比较投加纳米絮凝剂前后二沉池出水感官变化,浊度变化等相关指标,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此外,通过检测投加纳米絮凝剂前后日常二沉池出水水质(COD、氨氮、总磷等指标)变化,验证纳米絮凝剂是否通过污泥回流影响曝气池正常生化反应。
3.生产性实验结果
3.1投加絮凝剂后,出水清澈度的情况
由图3-1可看出,投加絮凝剂前,二沉池出水较浑浊,悬浮物较高,水质颜色呈灰绿色,且绿藻生长情况较差。当连续20日投加絮凝剂后,二沉池出水清澈度提高,且浊度降低,悬浮物含量减少。说明该种絮凝剂对于带电荷的松散较小的污泥颗粒有显著地絮凝沉淀作用,可使二沉池出水感官上明显变清。
3.2投加絮凝剂前后二沉池出水浊度变化
在投加絮凝剂之前,二沉池出水浊度的均值为8.3NTU,其中二沉池出水浊度的最高值为9.88NTU。当投加絮凝剂后,二沉池出水浊度由9.72NTU降至3.3NTU,浊度降低了65.7%。由于管线故障停止投加该种絮凝剂后,浊度迅速由4.12NTU提高至6.76NTU。当加药量恢复后,浊度6.76NTU迅速降低至5NTU以下。说明该种絮凝剂对松散较小的污泥颗粒有明显的絮凝沉淀作用,使二沉池出水浊度降低。由于后续处理工艺采用膜工艺进行污水回用,因此出水浊度显著降低,可降低后端膜处理工艺处压力,减少膜清洗次数,延长膜使用寿命。
3.3 投加纳米絮凝剂前后二沉池出水COD、氨氮、总磷指标变化
当投加絮凝剂之前,二沉池出水COD均值为55.8mg/L,其中出水COD最大值为60.8mg/L,最小值为34.7mg/L;造成出水波动的原因是由于装置进水COD的波动较大,导致出水波动。当投加该种絮凝剂后,出水COD的平均值为54.1mg/L;最大值為65.6ng/L,最小值为30.2mg/L。二沉池出水COD控制在70mg/L以下,且平均值低于投加该种絮凝剂之前。当投加絮凝剂之前,二沉池出水氨氮的均值为0.11mg/L,当投加该种絮凝剂后,出水氨氮的均值为0.18mg/L,出水氨氮略有增高,主要原因为该种絮凝剂中有有机胺的成分,导致氨氮的增加;但仍满足出水氨氮低于8mg/L的水质要求。,投加该种絮凝剂之前,总磷的均值为0.16mg/L,当投加该种絮凝剂后,总磷的均值为0.17mg/L;总磷数据基本持平。说明该种絮凝剂对水中总磷指标影响不大。
4. 实验结论
(1)通过小试试验,确定絮凝剂投加量控制在10~20mg/L时,对二沉池出水悬浮物有明显的去除作用。
(2)当该种絮凝剂投加量为20mg/L时,烯烃污水二沉池出水表观有明显改善。
(3)投加该种絮凝剂后,出水浊度由之前的8.3NTU降低至3.3NTU,且连续20天投加该种絮凝剂后,出水浊度稳定在5NTU以下。
(4)该种絮凝剂对水质COD、氨氮、总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氨氮上,出水氨氮略有提高。因此不建议使用在氨氮去除效果不佳的污水系统中。
参考文献
[1]魏飞, 金中华, 孙军德.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 微生物学杂志, 2005(01):78-81.
[2]张超, 陈文兵, 武道吉. 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3(09):49-52.
关键词: 烯烃污水 高效絮凝剂 悬浮物 浊度
随着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现阶段石化二级生化出水很难达到排放要求,因此需要增加后续处理环节已达到相应排放标准。但由于石化二级生化出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非常低,因此大多数石化企业选择高级氧化的方法进行深度处理。在深度处理工艺中,二级生化出水中的悬浮物含量高会造成深度处理成本增加等情况,因此降低二级生化处理悬浮物含量是降低深度处理成本的关键之一。
当前水处理技术中按照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四大类。在众多的污水处理方法中,絮凝沉淀法占到极大的比重。在水中投加絮凝剂后,其中悬浮物的胶体及分散颗粒在分子力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絮状体且在沉降过程中他们相互碰撞凝聚,由于絮体的尺寸和质量不断增大,因此沉降速度不断增加,从而达到去除污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1 装置运行现状
某石化污水处理厂烯烃污水处理车间负责处理烯烃部生产污水,该生产车间设计最大处理量为200m3/h,现阶段实际处理水量为150~200m3/h,主要核心处理工艺为空气曝气。主要运行参数详见表一。
由表一可以看出,烯烃污水处理装置主要问题是二沉池出水COD、悬浮物两种污染物不满足出水水质要求。主要原因是,来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且没有合适的污水暂存设施,且该装置生化系统为空气曝气装置,处理流程较短,造成出水COD、悬浮物出现超标情况。
2 投加方案
针对烯烃污水处理装置出水水质情况,通过前期小试试验,当该种絮凝剂的投加量控制在10~20mg/L时,二沉池出水水质清澈,悬浮物可满足出水水质要求。且投加量增大,二沉池出水更清澈;因此在实际生产投加方案中,将絮凝剂的投加量控制在20mg/L。
连续20天向曝气池末端或前端投加纳米絮凝剂,开展对比试验,通过比较投加纳米絮凝剂前后二沉池出水感官变化,浊度变化等相关指标,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此外,通过检测投加纳米絮凝剂前后日常二沉池出水水质(COD、氨氮、总磷等指标)变化,验证纳米絮凝剂是否通过污泥回流影响曝气池正常生化反应。
3.生产性实验结果
3.1投加絮凝剂后,出水清澈度的情况
由图3-1可看出,投加絮凝剂前,二沉池出水较浑浊,悬浮物较高,水质颜色呈灰绿色,且绿藻生长情况较差。当连续20日投加絮凝剂后,二沉池出水清澈度提高,且浊度降低,悬浮物含量减少。说明该种絮凝剂对于带电荷的松散较小的污泥颗粒有显著地絮凝沉淀作用,可使二沉池出水感官上明显变清。
3.2投加絮凝剂前后二沉池出水浊度变化
在投加絮凝剂之前,二沉池出水浊度的均值为8.3NTU,其中二沉池出水浊度的最高值为9.88NTU。当投加絮凝剂后,二沉池出水浊度由9.72NTU降至3.3NTU,浊度降低了65.7%。由于管线故障停止投加该种絮凝剂后,浊度迅速由4.12NTU提高至6.76NTU。当加药量恢复后,浊度6.76NTU迅速降低至5NTU以下。说明该种絮凝剂对松散较小的污泥颗粒有明显的絮凝沉淀作用,使二沉池出水浊度降低。由于后续处理工艺采用膜工艺进行污水回用,因此出水浊度显著降低,可降低后端膜处理工艺处压力,减少膜清洗次数,延长膜使用寿命。
3.3 投加纳米絮凝剂前后二沉池出水COD、氨氮、总磷指标变化
当投加絮凝剂之前,二沉池出水COD均值为55.8mg/L,其中出水COD最大值为60.8mg/L,最小值为34.7mg/L;造成出水波动的原因是由于装置进水COD的波动较大,导致出水波动。当投加该种絮凝剂后,出水COD的平均值为54.1mg/L;最大值為65.6ng/L,最小值为30.2mg/L。二沉池出水COD控制在70mg/L以下,且平均值低于投加该种絮凝剂之前。当投加絮凝剂之前,二沉池出水氨氮的均值为0.11mg/L,当投加该种絮凝剂后,出水氨氮的均值为0.18mg/L,出水氨氮略有增高,主要原因为该种絮凝剂中有有机胺的成分,导致氨氮的增加;但仍满足出水氨氮低于8mg/L的水质要求。,投加该种絮凝剂之前,总磷的均值为0.16mg/L,当投加该种絮凝剂后,总磷的均值为0.17mg/L;总磷数据基本持平。说明该种絮凝剂对水中总磷指标影响不大。
4. 实验结论
(1)通过小试试验,确定絮凝剂投加量控制在10~20mg/L时,对二沉池出水悬浮物有明显的去除作用。
(2)当该种絮凝剂投加量为20mg/L时,烯烃污水二沉池出水表观有明显改善。
(3)投加该种絮凝剂后,出水浊度由之前的8.3NTU降低至3.3NTU,且连续20天投加该种絮凝剂后,出水浊度稳定在5NTU以下。
(4)该种絮凝剂对水质COD、氨氮、总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氨氮上,出水氨氮略有提高。因此不建议使用在氨氮去除效果不佳的污水系统中。
参考文献
[1]魏飞, 金中华, 孙军德.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 微生物学杂志, 2005(01):78-81.
[2]张超, 陈文兵, 武道吉. 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3(09):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