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乌甲素用于烧伤创面换药的镇痛治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erorn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6年2—10月,笔者单位收治的80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均为伤后24h内入院的混合Ⅱ度烧伤患者。年龄18~59(37±15)岁,烧伤总面积11%~30%[(17±6)%]TBSA。致伤原因:火焰烧伤41例,热液烫伤35例,化学烧伤4例。

其他文献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和瘢痕疙瘩是最常见的病理性瘢痕,多由创伤引起,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成纤维细胞(Fb)异常增殖是瘢痕增生和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其生长特性及增殖活性与细胞周期关系密切。调控细胞周期最主要的一对正、负调节因子——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和p16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全身性炎性反应是创(烧)伤后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I/R)在其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复制肠道部分I/R动物模型,观察兔肠系膜上动脉(SMA)阻断前后多种炎性介质水平及脏器功能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创伤后失控性炎性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DMEM培养基、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霍乱毒素、dispase酶(美国Gibco公司),小鼠Ⅳ型胶原、L-谷氨酰胺、纤维蛋白、牛胰岛索(美国Sigma公司).角蛋白14单克隆抗体、角蛋白19、整合素B,(美国ADI公司),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凝血酶(奥地利Immuno AG公司),聚乙醇酸(PGA,日本Synthecon公司,
四肢皮肤撕脱伤临床上较常见,伤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及创面愈合质量、肢体功能的恢复关系密切。1993年12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将32例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撕脱的自体皮肤制成中厚皮或全厚皮,移植修复原创面(以下简称回植),并观察其疗效。
端粒末端转移酶的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端粒末端转移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e transcriptase,hTERT)可能在端粒末端转移酶活性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关端粒末端转移酶激活的机制及其与bcl-2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鲜见报道。笔者通过检测hTERT、bcl-2mRNA在人病理性瘢痕成
良好的镇痛措施不仅可以减少烧伤患者的痛苦,还能明显减轻伤后应激反应、降低能量消耗、减少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率。目前常用的口服或静脉方式均为全身用药,创面药物有效浓度低于局部用药,镇痛效果较差。笔者单位在近2年的烧伤治疗中尝试局部应用碳酸利多卡因镇痛,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35岁。于2005年5月因三氧化硫泄漏致全身多处烧伤,受伤环境为密闭空间。伤后即用清水冲洗约20min。伤后1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为36℃.脉搏98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为100/70mmHg(1mmHg=0.133kPa)。创面分布于头、面、颈、躯干及四肢。创面质硬呈皮革样,无触痛。诊断:(1)化学烧伤总面积60%,其中深Ⅱ度25%、Ⅲ度35%TBSA。
期刊
临床上常因局部组织压力大推注药物困难(如瘢痕内注射),而常用的注射器均不能完成此类操作。为此,笔者研制了一种高压注射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号:z101236121.6),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患者女,34岁,左下肢被汽车碾轧,伤后2h入院。急诊清创后左大腿下端形成约15cm×10cm的皮肤缺损,股直肌、股内肌、缝匠肌断端及部分股骨干外露(图1),但左大腿无骨折。创面换药及对症治疗,伤后27d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小腿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皮瓣转移术。沿左侧腘窝后正中线纵向切开皮肤至深筋膜层,将小隐静脉及腓总神经牵向外侧进行保护。沿腓肠肌内、外侧头间脂肪线自上而下将内侧头肌肉钝性分离,并用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