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等官方文件都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也的确为此发挥了显著功效,但是其中至今不见曲艺文学的踪影,这是一种严重的缺位和缺憾。曲艺和我国传统的戏剧同根同源而又各是一家,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其作为演出基础的脚本也只能叫做“曲本”而不是“剧本”,并具有自己的特殊功用。我国的曲艺和曲艺文学向来繁荣昌盛,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今后也不会退出人们精神文化的家园。不过它需要我们有效保护,需要我们清醒、切实建立起曲本作为文学作品独特品格和独立地位的基本共识。中学语文给曲艺文学一席之地,将有益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益于语文在学生整个人生中“奠基作用”的完整实现。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优秀文化 曲艺 曲艺文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并提出:“教材要注重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2]并在教科书编写建议部分明示:“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2]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艺术,即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就长期以来居于语文课程内容体系重要支柱地位的文学来看,虽然不乏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准确地说应是剧本)作品的全文或选段,以及有关知识的明晰介绍,显著产生了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特殊功效,但是至今却怅然不见曲艺文学的踪影,应该说,这是一种严重的缺位和缺憾。
所谓曲艺,就是以说讲和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情景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曲艺按照历史源流和形式特点分,主要有评话、相声、快板、大鼓、弹词、道情、牌子曲、走唱、时调小曲等,另有少数民族曲艺若干种。”[3]此外还有其他不同的分类标准,还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据1980年代初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时的统计,仍然存活在民间的“现代曲艺曲种”共有341种。“虽然世界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的曲艺形式,但以中国的曲艺传统最为深厚,品种类型最为丰富。”[4]当然,曲艺作为近似戏剧的综合艺术,其演出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脚本——曲本作为基础的,这种曲本就是曲艺文学,也叫说唱文学,它作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早已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上具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和影响。
曲艺和我国传统的戏剧(主要是戏曲)同根同源,在千百年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又不断互交互渗,至今血浓于水而又各是一家。曲艺区别于戏剧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有:一是灵活简便,易于演出。其演员通常只有一至二三人,配以极简单的道具或乐器即可演出,几乎不受场地的限制。二是说唱兼备,形式活泼。它有说有唱,说说唱唱;表演行止自由,庄谐任便,常常是“一人做成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三是语言通俗,易懂易记。它要面对寻常百姓说唱,就要用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说来顺口,听来入耳,易懂易记,老少咸宜。尤其是,尽管曲艺和戏剧都离不开演员的表演这种“二度创作”,即都需要演员代替故事里的角色说话(“代言”)等,才能最终完成表情达意的任务,然而,由于各自付诸表演等的需求不同,二者最为不容忽视的区别,就在于曲艺主要的表达方式还是在“代言”之外,多以局外人的视角和口吻来叙述别人的事,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合叙、分叙等,让听众明了相关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以及应有的态度,也就是演员主要以一种讲故事人的语言(包括“说”和“唱”)来表情达意,从而调动听众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活动而和演员一起参与到相关的艺术感受中来。当然,在某一演员讲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兼容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即也会随时辅以描写(口头描述)、说明(解释)、议论(评议)、抒情(煽情),并且说唱交错,韵散相间,而举凡诗词歌赋、律令文告、灯谜酒令、行话俚语等,多可信口道来,释疑助兴,同时配合适当的眼神、表情、手势、动作等,以再现情景,渲染气氛,抓住听众。并且因为演员人数极少(常为一人),即使用“代言”,也是“一人多角”,不遮不盖,转换自如。相比之下,戏剧运用语言,则把“代言”作为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即让角色“自说自话”“自做自事”,而不用或基本不用局外人的“他叙”来表达。其“代言”,又要求“一人一角”,即使人手欠缺不得不“一人多角”时,也要错开表演时间,尽量瞒过观众。有学者说:“戏曲要发挥代言体的优势,而曲艺则要强调叙事体的特征。”[5]“戏曲是‘装龙’‘装虎’,曲艺则是‘说龙’‘说虎’与‘指龙’‘指虎’相结合。”[5]“戏曲供人观看并聆听,曲艺则主要是诉诸人们听觉的艺术,它在视觉方面的艺术职能是次要的。”[6]也“可以这样说,曲艺是讲故事的。相对于欣赏音乐、欣赏演出的艺术而言,听众主要是听故事,或者说首先是听故事”[7]。
这里还需辨清的是:尽管戏剧等和曲艺都是综合艺术,然而作为它们各自演出依据或基础的脚本却也有同有异。戏剧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以及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因素,只有其用语言文字构成的脚本才是文学作品,而被叫做剧本,亦即戏剧文学。同属综合艺术的电影故事片、电视剧以及近年来新兴的网络剧,其文字脚本通常也被称作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本或网络剧本),当然也可以称为影视文学或网络剧文学。但是曲艺既不能被叫做戏剧,其作为演出基础的脚本也只能被叫做“曲本”而不是“剧本”。这么一来,正如“剧本是一剧之本”那样,“曲本就是一曲之本”,亦即曲艺文学。要之,戏剧、电影故事片、电视剧、网络剧和曲艺的演出脚本都是文学作品,只不过这些脚本的服务对象各有不同。曲本(曲艺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曲艺演出的基础依据,而适合为一定的受众进行别具一格形象化的“说唱”,以艺术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所用的;此外,曲本也常可供人阅读欣赏之用。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优秀文化 曲艺 曲艺文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并提出:“教材要注重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2]并在教科书编写建议部分明示:“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2]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艺术,即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就长期以来居于语文课程内容体系重要支柱地位的文学来看,虽然不乏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准确地说应是剧本)作品的全文或选段,以及有关知识的明晰介绍,显著产生了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特殊功效,但是至今却怅然不见曲艺文学的踪影,应该说,这是一种严重的缺位和缺憾。
所谓曲艺,就是以说讲和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情景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曲艺按照历史源流和形式特点分,主要有评话、相声、快板、大鼓、弹词、道情、牌子曲、走唱、时调小曲等,另有少数民族曲艺若干种。”[3]此外还有其他不同的分类标准,还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据1980年代初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时的统计,仍然存活在民间的“现代曲艺曲种”共有341种。“虽然世界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的曲艺形式,但以中国的曲艺传统最为深厚,品种类型最为丰富。”[4]当然,曲艺作为近似戏剧的综合艺术,其演出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脚本——曲本作为基础的,这种曲本就是曲艺文学,也叫说唱文学,它作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早已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上具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和影响。
曲艺和我国传统的戏剧(主要是戏曲)同根同源,在千百年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又不断互交互渗,至今血浓于水而又各是一家。曲艺区别于戏剧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有:一是灵活简便,易于演出。其演员通常只有一至二三人,配以极简单的道具或乐器即可演出,几乎不受场地的限制。二是说唱兼备,形式活泼。它有说有唱,说说唱唱;表演行止自由,庄谐任便,常常是“一人做成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三是语言通俗,易懂易记。它要面对寻常百姓说唱,就要用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说来顺口,听来入耳,易懂易记,老少咸宜。尤其是,尽管曲艺和戏剧都离不开演员的表演这种“二度创作”,即都需要演员代替故事里的角色说话(“代言”)等,才能最终完成表情达意的任务,然而,由于各自付诸表演等的需求不同,二者最为不容忽视的区别,就在于曲艺主要的表达方式还是在“代言”之外,多以局外人的视角和口吻来叙述别人的事,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合叙、分叙等,让听众明了相关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以及应有的态度,也就是演员主要以一种讲故事人的语言(包括“说”和“唱”)来表情达意,从而调动听众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活动而和演员一起参与到相关的艺术感受中来。当然,在某一演员讲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兼容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即也会随时辅以描写(口头描述)、说明(解释)、议论(评议)、抒情(煽情),并且说唱交错,韵散相间,而举凡诗词歌赋、律令文告、灯谜酒令、行话俚语等,多可信口道来,释疑助兴,同时配合适当的眼神、表情、手势、动作等,以再现情景,渲染气氛,抓住听众。并且因为演员人数极少(常为一人),即使用“代言”,也是“一人多角”,不遮不盖,转换自如。相比之下,戏剧运用语言,则把“代言”作为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即让角色“自说自话”“自做自事”,而不用或基本不用局外人的“他叙”来表达。其“代言”,又要求“一人一角”,即使人手欠缺不得不“一人多角”时,也要错开表演时间,尽量瞒过观众。有学者说:“戏曲要发挥代言体的优势,而曲艺则要强调叙事体的特征。”[5]“戏曲是‘装龙’‘装虎’,曲艺则是‘说龙’‘说虎’与‘指龙’‘指虎’相结合。”[5]“戏曲供人观看并聆听,曲艺则主要是诉诸人们听觉的艺术,它在视觉方面的艺术职能是次要的。”[6]也“可以这样说,曲艺是讲故事的。相对于欣赏音乐、欣赏演出的艺术而言,听众主要是听故事,或者说首先是听故事”[7]。
这里还需辨清的是:尽管戏剧等和曲艺都是综合艺术,然而作为它们各自演出依据或基础的脚本却也有同有异。戏剧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以及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因素,只有其用语言文字构成的脚本才是文学作品,而被叫做剧本,亦即戏剧文学。同属综合艺术的电影故事片、电视剧以及近年来新兴的网络剧,其文字脚本通常也被称作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本或网络剧本),当然也可以称为影视文学或网络剧文学。但是曲艺既不能被叫做戏剧,其作为演出基础的脚本也只能被叫做“曲本”而不是“剧本”。这么一来,正如“剧本是一剧之本”那样,“曲本就是一曲之本”,亦即曲艺文学。要之,戏剧、电影故事片、电视剧、网络剧和曲艺的演出脚本都是文学作品,只不过这些脚本的服务对象各有不同。曲本(曲艺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曲艺演出的基础依据,而适合为一定的受众进行别具一格形象化的“说唱”,以艺术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所用的;此外,曲本也常可供人阅读欣赏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