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该如何做好小学低年级习作教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注重随文练笔,让学生活学活用。注重语言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注重言传身教,让学生养成习惯。注重自我展示,让学生有习作动力。
【关键词】随文练笔 积累素材 养成习惯 习作动力
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教者难,学者怕”这一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习作成为学生喜爱的一件事呢?在教学中,我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抓好低年级小学生习作谈几点认识。
一、注重随文练笔,让学生活学活用
所谓随文练笔,即随教学活动的开展适时地进行作文训练,使学生学有所用。在练笔时,一定要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确立训练目的。人教版的新课标语文教材,每一单元安排的课文都是同一题材,这就为我们进行这类题材的习作教学提供了素材。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其次要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要与学生一起探究文章的布局和层次,最后再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是怎么遣词造句及其他的表现手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帮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在完成了这些教学任务后,即可让学生随文练笔。比如,在教授课文《我是什么》的时候,我结合单元训练重点针对学生喜欢猜谜、编谜的特点,又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有的同学写道:“我会变。春天来了,我探出头来,穿上嫩绿的衣服;夏天来了,我长成绿油油的一片,小朋友在我身上尽情地玩耍;秋天来了,我又穿上了黄色的衣裳;冬天来了,雪妈妈为我盖上厚厚的棉被,让我美美地睡上一觉。小朋友,你猜猜我是谁?”
二、注重语言训练,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一篇生動的作文离不开奇妙的构思,但写作终究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学习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就如荀子所说的那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为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孩子们的语言。人教版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好范文;二是充分利用每篇课文的生字组词,让学生掌握大量的成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成语,就可以使他们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为此,在给每一课生字组词前,都要查阅资料,寻找与这些生字的有关成语。当然,教授给学生的成语得是他们能理解的,且数量不宜太多,一课4—5个左右,但日积月累,数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三、注重言传身教,让学生养成习惯
有了词汇的积累,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也是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着重抓了两点:一是特别注意自身语言的运用,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如当我看到学生都拥挤在教室门口时我就说:“同学们,你们可不能‘一拥而入’。”当看到有些学生不爱学习时,我就说“有些同学现在‘不学无术’,如果还不‘迷途知返’的话,那长大后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等等,总之,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我都能随时随地的引导学生去运用学过的词语,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于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氛围。二是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是造句、写日记时,时刻提醒他们要加上修饰词。每当有同学运用得恰当时,我就大力表扬。久而久之,学生们在习作时都会有意识的运用好词好句。如有位同学在看图说话的时写道:“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火红的太阳从天空慢慢升起,一只机灵的小鸟飞到我家窗前,我真高兴。”
四、注重自我展示,让学生有习作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赞许与羡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再学习增加动力燃料。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我十分注意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找出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自我展示,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方法是:每周开辟一节课作为学生的日记、作文“作品展示课”,将学生的进步作文以及在布局、选材等方面有独特之处的佳作予以口头展示。请这些同学上台朗诵自己的展示作品,这样,不仅使听的学生有所收获,并且使展示的学生充满自信,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又有了写作热情,这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来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反复多次地进行习作训练。
作者简介:喻梅,江西新余市五一路小学,邮编:338000
【关键词】随文练笔 积累素材 养成习惯 习作动力
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教者难,学者怕”这一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习作成为学生喜爱的一件事呢?在教学中,我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抓好低年级小学生习作谈几点认识。
一、注重随文练笔,让学生活学活用
所谓随文练笔,即随教学活动的开展适时地进行作文训练,使学生学有所用。在练笔时,一定要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确立训练目的。人教版的新课标语文教材,每一单元安排的课文都是同一题材,这就为我们进行这类题材的习作教学提供了素材。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其次要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要与学生一起探究文章的布局和层次,最后再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是怎么遣词造句及其他的表现手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帮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在完成了这些教学任务后,即可让学生随文练笔。比如,在教授课文《我是什么》的时候,我结合单元训练重点针对学生喜欢猜谜、编谜的特点,又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有的同学写道:“我会变。春天来了,我探出头来,穿上嫩绿的衣服;夏天来了,我长成绿油油的一片,小朋友在我身上尽情地玩耍;秋天来了,我又穿上了黄色的衣裳;冬天来了,雪妈妈为我盖上厚厚的棉被,让我美美地睡上一觉。小朋友,你猜猜我是谁?”
二、注重语言训练,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一篇生動的作文离不开奇妙的构思,但写作终究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学习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就如荀子所说的那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为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孩子们的语言。人教版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好范文;二是充分利用每篇课文的生字组词,让学生掌握大量的成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成语,就可以使他们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为此,在给每一课生字组词前,都要查阅资料,寻找与这些生字的有关成语。当然,教授给学生的成语得是他们能理解的,且数量不宜太多,一课4—5个左右,但日积月累,数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三、注重言传身教,让学生养成习惯
有了词汇的积累,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也是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着重抓了两点:一是特别注意自身语言的运用,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如当我看到学生都拥挤在教室门口时我就说:“同学们,你们可不能‘一拥而入’。”当看到有些学生不爱学习时,我就说“有些同学现在‘不学无术’,如果还不‘迷途知返’的话,那长大后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等等,总之,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我都能随时随地的引导学生去运用学过的词语,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于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氛围。二是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是造句、写日记时,时刻提醒他们要加上修饰词。每当有同学运用得恰当时,我就大力表扬。久而久之,学生们在习作时都会有意识的运用好词好句。如有位同学在看图说话的时写道:“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火红的太阳从天空慢慢升起,一只机灵的小鸟飞到我家窗前,我真高兴。”
四、注重自我展示,让学生有习作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赞许与羡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再学习增加动力燃料。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我十分注意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找出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自我展示,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方法是:每周开辟一节课作为学生的日记、作文“作品展示课”,将学生的进步作文以及在布局、选材等方面有独特之处的佳作予以口头展示。请这些同学上台朗诵自己的展示作品,这样,不仅使听的学生有所收获,并且使展示的学生充满自信,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又有了写作热情,这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来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反复多次地进行习作训练。
作者简介:喻梅,江西新余市五一路小学,邮编:3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