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个家语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爱玲的作品中始终萦绕着家庭化的意象氛围,她由对小家的私语,折射形成了属于大社会的大家,这种小家与大家描写的叠合与变形让我们看到了她作品中强调的生命的原始性。
  关键词:家的易碎与易凉;变态心理;社会悲凉
  作者简介:樊宇航(1992-),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市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语文学科教学硕士,研究方向:学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
  雨像银灰色粘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含目,受着雨的洗礼;一生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正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走。
  这些都是在张爱玲的意象世界中新奇而生动的自然事物,还有“灰蒙蒙的家”、“咿咿呀呀的胡琴声”、“透凉的玻璃”,不知怎的,总给我一种辽远的感觉、一种苍凉的美。读罢过后,才知道这种“苍凉”来源于她在不断挖掘生命中人性最原始、最真实的部分。
  张爱玲始终是一个飘零客、一个异乡人、一个并不空洞、却没有明确的社会性所指的能指。虽然游离在家庭之外、漂泊在爱情之路,然而她却没有那种放逐者的自怜自伤。相反,如同隔着一道玻璃墙,张爱玲把自己与她的心灵隔绝,使自己游移在太真实、太沉重的现实之外,然后用自己的冷眼和真实的笔触及家庭。
  张爱玲直接写“家”的小说中《茉莉香片》、《金锁记》尤为出色。《茉莉香片》描写的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聂传庆“谋杀”一个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女孩的故事,读起来这是典型的性变态故事。但置于家中加以表现,就具有相当深刻的社会伦理意义。由张爱玲的描写可以看出,真正的罪犯不是聂传庆,而是聂传庆的家,是这个家先行虐杀了他的生命,这才使他成为虐杀另一个生命的凶手。为了证明自己作为男性的力量,更为了报复,被人虐待转而虐待别人,久而久之,那潜藏于心底的变态心理就转为罪恶念头并喷薄而生。在《茉莉香片》中只是展现了家对人的影响,未能展示家的全貌,那《金锁记》则是一个藏于宅子深处的荒谬变态的故事:曹七巧在沉寂中凋零、死去,便会在“无名的磨人的忧郁”、欲望的隐秘的渴望、在精神上的被虐与施虐中成为一位恶魔母亲,成为古宅中一个无所不在、令人窒息的“狱卒”,生命对于她,只是真实流淌的岁月对她永恒的剥蚀,宅子是她灵的死所与肉的葬处,她的幸福被扼杀,她便成了儿女幸福的捕杀者,畸变的家产生了畸变的人,张爱玲在此对家的描写,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由此可知,张爱玲所写的家,均是一个自私的所在。你想进入这个家,家却与你保持距离,使你始终没有家的感觉(如曹七巧);你如果漂泊重新回到家,家也不会无条件接受(如白流苏);有时即使你在家,家也会忽略你(如聂传庆)。生命与家的关系,好像是与生俱来的疏远隔膜,只有离家逃遁,生命才有出路,否则,就是古宅里永恒的哀歌。
  张爱玲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易碎,其中“玻璃”是它表达易碎的主导意象,如《心经》中用“满地的玻璃屑”来暗示许峰仪与许小寒之间逾越伦常的父女之恋,这样写,张爱玲的道德观跃然纸上,用“碎”与道德联系到一起,给家的意象中的易碎更增添一层魅力。另一个特点就是易凉,直接用凉意来写人物的情感,在《金锁记》中,写曹七巧的命运设定,书中说“她显得像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里用标本喻七巧,是写她虽美但只能在寂寥中干枯,生命虽旺盛,却只是白活了一场。标本放在玻璃里,更让凉意之上多了凄怆的韵味,从凉意到生命的凄怆,這便是家使人的自然引申与必然变化。
  至此,我们可以浅谈一下小家与大家,即家与城。城市生活的描写往往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的意象,这是张爱玲独特的叙写角度。她很少直接去写城市,揭示城市生活的现代特点以及城市对人群的强大改造力量。张爱玲对于城市的描写,实际上是“见家不见城”的写作特点,写城为虚,写家为实。家仅仅是一个窗口,由“窗口”来窥望社会的人性,在《倾城之恋》中爱情本应是美好的,却变成一个自私男人和一个自私女人的一场不算爱情的爱情,是外部环境的战乱才让他们走到一起,大概会维持十年的和谐婚姻生活,范柳原的迂回战术、白流苏的小心翼翼让我们看到真实人性中的真真假假,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孱弱与现代文明的虚伪。此外,可以看出张爱玲写城市时,着重写黄昏、夜晚、阴雨,这营造出的悲凉氛围恰恰是家的氛围,张爱玲让我们个体主动去体味家与城的双重悲凉,大概是想让这种悲凉触及人的灵魂,用“小家”的这种生命的原始蛮力去救治“大家”的病症。
  张爱玲的家的世界里,没有春天那般明媚,更没有夏天那般热烈,也非冬天那么的全部清冷,而更像是秋天的一种色彩浓重、明暗交替,有难以抑制的寒意的同时也有炉火升起的氤氲。在老宅里或老宅外,在阳光下或月光里,她给我们勾勒的世界,虽算得上荒凉,却带着世俗的希望,从生命的底部涌动温暖并警醒着人心。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3]张爱玲.《金锁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4]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序,台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版.
  [5]刘川鄂.《张爱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其他文献
[编者按]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以来,如何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就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课题。《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提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发展趋势,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与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广播电视大
摘 要:为了探讨自然现象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称作自然美,以“太阳”、“桂林的水”、“丽江的玉龙雪山”等自然现象为例,采用对比论证等方法,得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自然现象和人类建立了一种亲近、和谐的关系并与其发生审美关系。缺失了“审”这一动作发出的主体——人,也就不存在任何审美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关系; 审美现象;自然美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曹禺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多数是悲剧性的。在《雷雨》《日出》《北京人》中曹禺塑造了繁漪、陈白露、愫芳这三个典型的悲剧女性形象。她们追究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在寻求解放的道路上她们纠结与苦痛,充分体现出女性寻求自由解放的不易。文章通过三个女性人物身上不同的问题。进而探讨出在文学革命思潮的时代背景冲击下女性共同面对的社会和人生问题。  关键词:曹禺;繁漪;陈白露;愫
摘 要:张爱玲作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擅于在作品中写人物的各种悲剧。她在作品中通过人物性格中存在着的残酷、自私、冷漠、无情的讥讽与不屑,把她的悲观主义表现的彻底。  关键词:张爱玲;《花凋》;悲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花凋》算不得张爱玲最经典的作品,但它无疑是一篇贯彻着她的悲观主义的作品。本文将
如果你不知道唐爷是何许人也,那么,我从他的两张名片来说起。  一个父亲、旅游老兵和他的两张名片  唐一波唐爷,旅游老兵,70后旅游创业者,创业公司的CEO。和无数个父亲一样,他的另一个目标是做一个称职的好父亲。  曾经在周末与唐爷相约喝咖啡,然而唐爷告诉我,他要陪他的宝贝女儿。作为“高龄”创业者,周末是他唯一能给女儿的专属时间。女儿十岁,上五年级,正是快乐成长的好时光,唐爷希望能挤出时间来陪她学习
摘 要:影片《模仿游戏》较真实而震撼地再现了“天才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对英国历史的贡献和短暂的传奇人生。本文对影片的叙事方式、结尾处理及强烈的悲剧震撼效果进行了充分肯定,也论述了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模仿游戏》;艾伦·图灵;同性恋;悲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  曾听人说过改变世界的有三个“苹果”,一是夏娃亚当
摘 要:汉语中有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叫动词重叠,许多语言学家在这些方面也做过深入地研究,但是大家的有些观点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本文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截取20个词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动词能否重叠,往往跟语体、动词自身性质等密切相关;单音节动词在一般情况下能够重叠的数量多,动宾结构表现为半重叠形式;动词在表示还没有发生的动作时,重叠范围较大。  关键词:动词;语体;重叠;不重叠;单音节  [
摘 要:近年来,跨学科间的界面研究发展迅速,其他学科研究对翻译学科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文章以王尔德的戏剧《不可儿戏》的译本为例,以戏剧翻译的舞台性,即时性和无注性的特点为中心,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视角下,通过意象传递,意象转换和意象再造三种方法对戏剧翻译中不可避免的文化合流现象进行解释。  关键词:戏剧翻译;意象图式;《不可儿戏》;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rn
摘 要:21世纪之初电影《楚门的世界》将娱乐媒体推到风口浪尖,大众传媒文化在一时间引发人们思考,在电视媒体下赤裸裸的监视他人的人生,是不是应该被抨击,作为娱乐的消费者,我们应不应该消费他人的生活?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新兴的职业“网络主播”也在瞬间遍地开花,与此同时大众传媒文化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当人们再次进行消费,观看“网络主播”的直播时,我们也该拥有自己的辨识能力。  关键词:大众传媒文
摘 要:《等待》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大的时代背景,故事在等待中开始又在等待中结束。平凡人因追求自由而历经的现实摧残和精神折磨是小说《等待》最精彩的一笔。男主人公孔林在追求真实自我过程中的优柔寡断导致了他悲剧的人生。《自由生活》中主人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却能通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在美国寻求新的生活。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通过精神分析法解读两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