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课改”背景下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蓬勃开展,基础教育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就有这样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以当代中学生的特点分析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达到的标准。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评价标准
  
  一、当前语文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语文课教学不少教师惯用的教学模式是:破题、介绍背景、划分段落、分析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学生则认为自己买一本参考书就可以知道这些,语文课可以不用听;有些教师让学生把课文齐读一两遍,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思考或分组讨论后,随后是教师的冗长分析和点到为止的小结,重点字词、名句警句、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几乎没涉及,一节课就完了;有些教师一堂课基本上没出声音,如果有的话只是“说得很好”、“你真聪明”、“你们的想法老师都非常认同”等,貌似学生的主体地位稳如泰山;有些教师一节课讲的都是人尽皆知的东西,没有创意,没有笑声更没有掌声,到最后,学生对这节课一点印象都没有……
  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8期(上)载有戴建萍老师的一篇《遭遇90后学生语文教师面临怎样的困境》,该文对当代中学生的特点分析得十分透彻,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点:他们反应敏锐,学习新事物能力很强,有些方面具备的知识甚至超过老师;思维敏捷,对流行时尚敏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快餐文化和网絡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快速、劲爆、恶搞、绚丽等正合他们的口味,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朴实敦厚的特点几乎格格不入;叛逆心理强,在性格上和外貌上过于装饰,引起他人的注意;多是独生子女,没有过去多子女家庭那样的热闹,体验着后现代社会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在不同程度上有情感饥渴,需要同伴之间相互的关爱和互助,更需要师长们给予的温暖和抚慰;认为上学是交了学费的,也是一种消费,作为“消费者”的他们就是“上帝”,在遇到自己不满意的老师时坚决不服从,甚至有集体要求撤换老师的可能性;“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是他们的生动写照。
  三、“新课改”背景下好的语文课应该达到的标准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于2004年4月7日在上海召开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会上,浙江温州实验小学校长白莉莉等同志提出,语文课标颁布以后,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不容易把握,究竟什么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实实在在的好语文课?对此,笔者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具备语文课的特质,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目前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最准确的定义。要掌握好语文这一“交际工具”,就离不开字词句篇的讲解,就得咬文嚼字,就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明确恰当,把教学内容讲透。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节课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师生要有共同的认识,教学目标的实现要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教材要求,具体来说是符合学生本年龄段的接受能力、符合教材中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要求。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突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让学生知道重点、难点在哪里,然后就要对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富有成效性的讲解和训练。点出重点、难点的一个好方式就是将它们板书在显眼的位置,最好就是能设计富有艺术性的板书。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看是不是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不是在每个环节都参与了,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对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做了详细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传统文化的情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以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发展形象思维,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要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喜好的最佳契合点,即是寻找学生最愿意接受而教师又能做到的方式,具体实施办法因人而异,可以编成动听的故事或歌谣,可以变成欢快的游戏或比赛,可以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教学效果好,应该包括:有一条主线使得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连,教学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教学训练扎实有效,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学有所得。
  作者单位:广东省普宁市流沙中学
其他文献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体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下面,我就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讲重点,深入浅出  1.历史教学的内容如此之多,异常散乱,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精讲多练,把教材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结构,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  2.重视
初中政治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及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其教学方式也呈现出自身特点,正确掌握初中政治教学科学理念、把握得当的课堂教学方式,必然使教学事半功倍。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师生互动,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可以有:情景设置法、设问法、分组讨论、引导阅读法等。  1.情景设置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预先准备,在教学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或加深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重点在于以过程为主,培养探索力。传统考试中常见的选择和简答题并不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真实可靠的评价,它能与科学教育的目的相统一,使教师们了解到孩子们真正知道了什么,也就是变“教其所考”为“考其所教”。  关键词:真实地评价 过程能力的评价 探索能力的评价 科学态度的评价    一、科学教学中评价方式现状反思  反思一:众所周知形成教育的三角形有三个方面:教什
作文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拥有丰富的词汇,是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都不是。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看法:学习作文,就是掌握一些作文的技巧。这未免偏颇,笔者认为作文就是是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过程。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  对生活的感受是作文的基础。为什么同样
近年来政治中考采取开卷形式,并且试题以时政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背景,考题灵活,体现综合性与时代感,高站位立意,小视觉切入,贴近学生实际,体现人文关怀,全面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具有高度的思想品德敏感性,善于及时捕捉时政信息外,更应以丰富的教法实现政治课的优化,实现新的突破。  突破课本的束缚,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
摘 要:英語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是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的语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融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于一体,在教学中巧设任务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进行任务型教学做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 设计任务 互动合作    新课改以来,英语教学一直倡导“任务型”教学,《英语新课
[摘 要]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环节。良好的词汇基础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也是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根本。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 英语词汇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39  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的个性,开展丰富的词
一、做孩子们的偶像  作为班主任,人格的魅力是无限的,这是凌驾于他的工作能力之上的。用自己的行动去说服学生,胜于一百句空话。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就是班级群体乃至班级中每一个个体的楷模。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以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教育目的。  二、做孩子们中的一员  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心
一、课堂教学创新化  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改重点,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学校废除了旧的“注入式”等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导学式。课堂讲求师生互动效应,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练习、教师适时“点拨”中,努力提高创新意识,把思维活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要把“绪言”课上好  如初三的“绪言”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化学课,除了做好一些实验,还可以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常识。又如高一第一节课,可以先展示用硅原子组成的两个汉字——中国,引入了“纳米”这个单位,然后介绍化学史上的一些重大成就,再介绍一些新型材料及能源、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