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探讨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应用型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应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改变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强化社会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60-02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高校的所有工作都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对于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高校,长期以来坚持以应用为主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办学思路[1];办学过程中,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能够主动纳入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确保所培养人才的规格、素质和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针对定位为工程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就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谈几点看法,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1 学科建设是实现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众所周知,学科是根据知识的体系结构进行划分的,一个学科是一个科学领域,或者是某个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目前总共有工学、理学、农学等13个学科门类,这些学科门类共包括110个一级学科。而专业是各个学科根据社会需求以及社会分工的不同而设置的,一个专业一般对应某个社会岗位或者某种职业。由此可见,专业来源于学科,学科是支撑专业发展的平台,所以学科建设是进行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学科建设包括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其中通过学位点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促进学校在更高水平上培养人才。而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学科队伍建设强化团队建设,使得团队中的教师承担与研究方向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将研究课题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而科学研究的课题需要跟踪学科的发展前沿,这样可以将学科前沿纳入专业教学,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在走向社会后不至于落后,进而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通过科学研究反哺教学,促进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现最突出的是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近几年来对该院7个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开题以及结题工作的参与,发现大部分项目均是教师的科研课题;这些课题来源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载体。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针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时应关注如下几点。
  (1)加强课内实验所占比例,每个实验针对课程的某一章或者某几个知识点,实验项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用于鞏固近期课堂教学内容,但难度要适中,应先易后难,以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置单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实验题目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课程大部分知识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计。设计内容应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几门课程的知识去系统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实现过程要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纵观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无论是国内一流的研究型院校,还是普通地方院校,大都以“厚基础,宽口径”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课程体系也大同小异,对学生的能力差异以及学校定位考虑不够。
  对于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知识结构上,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更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1]。在培养过程中,应做到先宽后专,即将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通过精炼的几门课程(学科平台课)将专业介绍给学生;然后根据社会需求(如:热门岗位)开设一系列课程(专业方向课),专门讲授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并通过实验、实训等环节进行强化,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一些复杂系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毕业时就能够满足社会实际岗位的需要,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4 加强校企合作,提倡高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因而应跟踪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往这项工作由高校独立完成;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种由高校独立完成的人才培养过程4年后可能又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所以高校应转变目前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过程向社会开放,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协同企事业、行业、政府等各方面,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产学研基地,积极开展合作教育,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实际问题[2-3]。同时,应灵活设置课程体系,大一、大二学年完成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大三、大四学年完成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通过大学生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逐渐由专业能力培养过渡为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实际岗位的需要。对于实用性强、技术新的课程可以聘请企业资深的一线专家来承担,并结合实际项目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讲授。同时应压缩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四的大部分时间应到合作办学单位去完成就业前的培训和毕业设计工作;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来自企业,由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后经实习单位考核可以直接就业,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所培养的能力与当前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5 结语
  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注意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及人才的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吸引社会力量与高校协同办学,以确保真正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从而实现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2] 郁秋亚,吴倩.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0(9):46-47.
  [3] 吴元欣,王存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5-77.
其他文献
根据测量所要求的动态范围、线性度、灵敏度,通过数值计算得出落管中双波长温度测量中的工作波长及带宽的最佳范围,结合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工作波长为1.4μm和1.55μm,其带宽均
利用自然图像的低通频谱特性和小波系数整体上随分辨率的减低而增大这一事实,结合图像检测系统中目标识别算法更关注整体信息的特点,将嵌入式编码算法SPIHT应用于红外图像检
随着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 ,离散傅里叶变换已经成为图像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宽和高像素数为 2的幂数的图像可以直接采用成熟的以 2为基的FFT算法 ,而对于任意宽高的图像 ,它的FFT算法比较复杂。通过先采用插值算法对图像进行缩放 ,再进行基 2的FFT变换 ,然后还原图像 ,实验表明 ,运算速度和结果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信息时代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进而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
根据高性能时间间隔测量装置的实现方法,研制了基于PCI总线的120 ps分辨率的时间间隔测量装置,详细描述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工作流程和性能指标,探讨了在对地观测激光成像技
目前,我国为扩大国家经济内需.不少高速公路已建成投入运营中.还有不少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和其它等级的公路也即将建成投入运营。但是.由于施工质量和桥梁设计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桥
摘 要:目的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使课程生动容易理解和掌握,以激发护生学习《外科护理学》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法 教研组集中把常见外科疾病编成案例,每次授课之前教师给予学生一个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提前预习,查找资料,授课中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并主动参与制订,教师最后给予点评总结。结果 使理论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师生互动及教师能力提高。结论 案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了一种由CCD摄像机、荧光成像光学系统、图像采集卡等组成的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利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窄带滤色片作为激发波段和荧光截止波片,采用大孔径和大视场的光学系
讲解与示范是篮球技术教学中的一种直观的教学形式,它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动作和形象的语言让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教师所教动作的表象,以直观的理解动作的结构、要领和方法的一种
摘 要:隨着电动自行车进入中国,交通路况也随着这种新交通工具发生了改变。电动自行车轻便、快捷等优点受到很多人的青睐;然而因为噪音较小不易引起注意、超标电动自行车违规上路等因素,越来越多的电动自行车与汽车发生相撞事故,并造成财产和精神损失。该文意在探讨汽车右转与电动自行车相遇时为避免相撞而要求的速度关系,并通过解析几何与传统几何方法解出了两个情境下的速度。该论文目的在于提醒汽车驾驶员在通过自行车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