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高学雷,人如其名。
二十八年前,我是一位标准的摇滚青年,随身携带爵士鼓棒,喜欢时不时地不分场合地即兴秀段霹雳舞,俨然一个娱乐明星。
二十年后,我成了当地的语文特级教师,而吹拉弹唱这些跟语文不搭边的技艺,竟成为我这个语文老师最帅的一面,成为孩子们喜欢语文的一个理由。
四年的师范生活,我迷上了音乐,爱上了摇滚。
我自小就酷爱音乐,然而音乐的启蒙无非是儿时母亲哼唱的摇篮曲,童年时农村宣传队的样板戏,还有那整天不绝于耳的讨饭者的二胡、琵琶、梆子以及叫不上名字的乐器声。真正接触音乐,那还是上了师范以后的事儿。
1987年9月到1991年7月,我在安徽蒙城师范学校学习。音乐老师是一位刚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大男孩,年龄和我们相差无几,当时学校正好有一套电声乐器,喜爱音乐的我们便组建了一支乐队。十八岁的我第一次接触架子鼓、电吉他等,当时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老师,全靠自己摸索,我们常常排练至深夜,乐此不疲。在乐队中,因为我对节奏尤其敏感而做了鼓手。同时,我又深深地迷恋上了具有强烈节奏感的霹雳舞,良好的肢体协调能力,加上灵敏的节奏感,我很快就成了学校的“霹雳黑马王子”(注:本人天生面黑,故得此名)。
四年的师范生活很快过去,1991年7月师范毕业,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分配原则,我被“发配”回老家的村小。
村小的三年是苦闷、彷徨的三年。对我而言,考师范,当老师,通过奋斗,虽然吃上了商品粮,但依然没有摆脱回到农村的命运。连锁反应是海誓山盟的师范女友终因我不能进城离我而去,尽管我所在的村小离市中心只有区区的两公里……乡里乡亲七大姑八大姨都在身边,但内心的苦涩竟无人可以诉说,我一度动了轻生的念头。
所幸,最难熬的时刻是音乐拯救了我,我的孩子们拯救了我。那时候,正是中国摇滚乐的鼎盛时期,诞生了一大批摇滚力量:崔健、黑豹、唐朝乐队……痴迷于爵士鼓演奏的我,狠心花了自己小半年的工资,买了套二手鼓,把对现实的不满通过震耳欲聋的鼓声发泄出来。如我儿时痴迷于要饭者的二胡声一般,我的鼓声引来了几个孩子,他们透过窗户上烂了的塑料布专注地看着我演奏,随着鼓点陶醉地模仿着我打鼓的样子……于是,我用树枝给他们削了几副“鼓棒”,就这样,他们成了我爵士鼓的首批学员。以后的日子里,白天他们听我讲课,晚上就跟着我学打鼓。他们的到来,又吸引了新的小伙伴,寂寞的鄉村小学热闹起来。和孩子们一起敲敲打打,让我忘记了苦恼,喜欢上了孩子。
1993年6月1日,全市举行首届少先队员器乐大赛,在我们市少年宫豪华的舞台上,几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以一曲爵士鼓演奏《打虎上山》,获得一等奖。在孩子们收获大奖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份惊喜——市里一所学校的校长找到我,说只要我愿意来他们学校,他可以帮我办理相关手续。机会的垂爱让我措手不及。那年9月,我来到了之后奉献了二十年激情岁月的阜阳市鼓楼小学。
二十年的艺术热爱,我找到了通向语文教学的道路。
进入鼓楼小学后,有了更加完备的软硬件,我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素养上,在音乐、舞蹈、朗诵、主持、演讲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
我组建了阜阳市第一支由小学生组成的鼓乐队。在训练和演出中,孩子们体会到了音乐的美妙和合作的重要,小乐团,大社会,孩子们在体验中获得成长。我也初步感受到了学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孩子们成长的积极意义。
我喜欢舞蹈,一度获得区级健美操大赛个人第二名、双人第一名的成绩,利用自身的这一特长,我就自编班级集体舞,自带舞蹈队,孩子通过舞蹈,文明举止,大方交往。艺术让孩子们自信开朗,气质优雅。我期望孩子们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2009年,我参加了国家普通话骨干测试员培训班,并成为全国200名具有境外测试的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我还在本市获得了市级优秀演讲员称号。这些对我来说,不足为道,我骄傲的是自己的朗读教学探索,让孩子们受益,一批又一批孩子通过美的声音爱上了诵读,爱上了语文,一批又一批学生通过参加省市级比赛获奖而获得了自信和人生的激励。同时,语音、语调、语意之间的整体性学习原理也被我忽然领悟。原来,阅读教学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这是我在实践中的重大发现,这也成为我区别于当地其他语文老师最鲜明的特质。后来,我和校辅导员一起把经典诵读和课外朗诵兴趣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鼓楼小学的二十年,我的教师之旅虽充满艰辛却无比充实。
二十多年过去,手中的鼓棒没有放下,但我已走在语文教改路上。
2013年7月,我来到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又开始了全新的教育生活。
古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却迷上了古老的民族乐器。2015年上半年的某一天,听说二年级级部请来了老师学吹葫芦丝,我毫不犹豫就蹭课去了,学了几次后,愈发感觉到民族乐器的美妙,于是一发不可收。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先后买了葫芦丝、陶笛、埙、双管巴乌、笛子、箫、古琴等乐器,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自学民族乐器。现在,除了较难学的古琴外,其他几样我都能够熟练演奏完整的曲子。
2015年11月9日—11月13日,“高学雷名师周”活动在亦小进行,一周里,我进行了关于朗读与音乐的关系、不同文体的朗读教学的两个主题报告,又分别就诗歌、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等四种课型进行了四节公开课,同时又举办了一个半小时的诗歌朗诵及音乐演奏会,一周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尤其是我的架子鼓表演,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打动人心的深情朗诵,让学生、家长和同行看到了一个立体的语文教师,我班孩子家长更是为孩子能在我班就读倍感荣幸。
我的MC教室就是在一场音乐朗诵会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应运而生了。何为MC教室?这M,就是music的首字母M;这C就是chinese的首字母,我们的教室就是充满音乐情调的语文教室! 我始终认为,语文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MC教室里是必定有乐器存在的。我在教室一角摆放了箱鼓、手鼓、吉他、电子琴等,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可以摆弄一下乐器。大多课余时间,当然有时候课堂上需要时,音乐角就成了我和孩子的精神乐园。和着音乐,我们一起诵读美文,吟唱经典!真正是每天唱着过幸福的教室生活!
有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不教音乐?
也有很多人好奇地说:音乐是艺术学科,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实践和运用学科,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啊?
其实不然,音乐与语文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教育的相通性在我的语文课堂和班级生活中得到印证。说个小故事吧。今年春节,我接到一位家长的新年祝福短信,祝福语后面紧接着跟了下面一大段文字:
阿雷老师,真没想到我家孩子竟然在入学到现在四个月里,背诵了50首古诗,而且是打着手鼓,带着节奏吟诵的!太让我们惊奇了,相信您开学第一次家长会上承诺的一年级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五首》是不成问题的。我家孩子是最不爱背诵文字的,记得当时您说这话时,我和孩子妈还以为你吹吹牛而已,没想到短短四个月,您就让我家那么抵触背誦的冉冉背会了50首古诗,而且还打着手鼓。我每每看到孩子回家就拍着手鼓唱诗的兴奋劲儿,就由衷地佩服您。融音乐与语文教学之中,您不愧为特级教师!全家人衷心地谢谢您!
说到背古诗这件事,还得追溯到去年9月,我刚刚接手一年级,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传承中国文化,积淀优秀诗文,我计划在一年级就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五首》让孩子们全部背会,然而,如果单纯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肯定行不通!由此,我想到了语文与音乐的融合。
众所周知,音乐产生于人类劳动生产过程中。最初的原始音乐也就是在劳动时,或欢庆娱乐时所唱的极为浅显的如“打夯”“搬运”之类的简单歌声了。这些歌曲在人们口头传唱,歌词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最早的诗歌。那么,在小学阶段,节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易掌握的音乐元素,而诗歌背诵中的节奏把握尤为重要。于是,我便开启了我的音乐和古诗词背诵的教学尝试,并且初见成效。
让孩子在节奏、韵律中去背诵经典诗词,去品味语言的美,去习得语文知识,去提升语文能力,去培养语文素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在亦小,我越来越坚定,在全人教育下一个教师的全面素养的重要性,建设一种完整的而非学科的教室生活的重要性。我喜欢语文,热爱音乐,我非常希望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MC教室——有音乐情调的语文教室。一个老师,如果有十八般武艺,给学生以N种崇拜的理由,真正的教育还会远吗?
回看来时路,爬坡也好,摔跤也罢,不管怎样,继续走;你看不到它哪里会拐弯,哪里有坑洼,继续走,走到近前就知道了;周围一片漆黑时,热爱,就是照亮自己的希望之光;走着走着,天就亮了,路就宽了。
二十八年前,我是一位标准的摇滚青年,随身携带爵士鼓棒,喜欢时不时地不分场合地即兴秀段霹雳舞,俨然一个娱乐明星。
二十年后,我成了当地的语文特级教师,而吹拉弹唱这些跟语文不搭边的技艺,竟成为我这个语文老师最帅的一面,成为孩子们喜欢语文的一个理由。
四年的师范生活,我迷上了音乐,爱上了摇滚。
我自小就酷爱音乐,然而音乐的启蒙无非是儿时母亲哼唱的摇篮曲,童年时农村宣传队的样板戏,还有那整天不绝于耳的讨饭者的二胡、琵琶、梆子以及叫不上名字的乐器声。真正接触音乐,那还是上了师范以后的事儿。
1987年9月到1991年7月,我在安徽蒙城师范学校学习。音乐老师是一位刚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大男孩,年龄和我们相差无几,当时学校正好有一套电声乐器,喜爱音乐的我们便组建了一支乐队。十八岁的我第一次接触架子鼓、电吉他等,当时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老师,全靠自己摸索,我们常常排练至深夜,乐此不疲。在乐队中,因为我对节奏尤其敏感而做了鼓手。同时,我又深深地迷恋上了具有强烈节奏感的霹雳舞,良好的肢体协调能力,加上灵敏的节奏感,我很快就成了学校的“霹雳黑马王子”(注:本人天生面黑,故得此名)。
四年的师范生活很快过去,1991年7月师范毕业,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分配原则,我被“发配”回老家的村小。
村小的三年是苦闷、彷徨的三年。对我而言,考师范,当老师,通过奋斗,虽然吃上了商品粮,但依然没有摆脱回到农村的命运。连锁反应是海誓山盟的师范女友终因我不能进城离我而去,尽管我所在的村小离市中心只有区区的两公里……乡里乡亲七大姑八大姨都在身边,但内心的苦涩竟无人可以诉说,我一度动了轻生的念头。
所幸,最难熬的时刻是音乐拯救了我,我的孩子们拯救了我。那时候,正是中国摇滚乐的鼎盛时期,诞生了一大批摇滚力量:崔健、黑豹、唐朝乐队……痴迷于爵士鼓演奏的我,狠心花了自己小半年的工资,买了套二手鼓,把对现实的不满通过震耳欲聋的鼓声发泄出来。如我儿时痴迷于要饭者的二胡声一般,我的鼓声引来了几个孩子,他们透过窗户上烂了的塑料布专注地看着我演奏,随着鼓点陶醉地模仿着我打鼓的样子……于是,我用树枝给他们削了几副“鼓棒”,就这样,他们成了我爵士鼓的首批学员。以后的日子里,白天他们听我讲课,晚上就跟着我学打鼓。他们的到来,又吸引了新的小伙伴,寂寞的鄉村小学热闹起来。和孩子们一起敲敲打打,让我忘记了苦恼,喜欢上了孩子。
1993年6月1日,全市举行首届少先队员器乐大赛,在我们市少年宫豪华的舞台上,几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以一曲爵士鼓演奏《打虎上山》,获得一等奖。在孩子们收获大奖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份惊喜——市里一所学校的校长找到我,说只要我愿意来他们学校,他可以帮我办理相关手续。机会的垂爱让我措手不及。那年9月,我来到了之后奉献了二十年激情岁月的阜阳市鼓楼小学。
二十年的艺术热爱,我找到了通向语文教学的道路。
进入鼓楼小学后,有了更加完备的软硬件,我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素养上,在音乐、舞蹈、朗诵、主持、演讲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
我组建了阜阳市第一支由小学生组成的鼓乐队。在训练和演出中,孩子们体会到了音乐的美妙和合作的重要,小乐团,大社会,孩子们在体验中获得成长。我也初步感受到了学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孩子们成长的积极意义。
我喜欢舞蹈,一度获得区级健美操大赛个人第二名、双人第一名的成绩,利用自身的这一特长,我就自编班级集体舞,自带舞蹈队,孩子通过舞蹈,文明举止,大方交往。艺术让孩子们自信开朗,气质优雅。我期望孩子们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2009年,我参加了国家普通话骨干测试员培训班,并成为全国200名具有境外测试的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我还在本市获得了市级优秀演讲员称号。这些对我来说,不足为道,我骄傲的是自己的朗读教学探索,让孩子们受益,一批又一批孩子通过美的声音爱上了诵读,爱上了语文,一批又一批学生通过参加省市级比赛获奖而获得了自信和人生的激励。同时,语音、语调、语意之间的整体性学习原理也被我忽然领悟。原来,阅读教学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这是我在实践中的重大发现,这也成为我区别于当地其他语文老师最鲜明的特质。后来,我和校辅导员一起把经典诵读和课外朗诵兴趣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鼓楼小学的二十年,我的教师之旅虽充满艰辛却无比充实。
二十多年过去,手中的鼓棒没有放下,但我已走在语文教改路上。
2013年7月,我来到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又开始了全新的教育生活。
古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却迷上了古老的民族乐器。2015年上半年的某一天,听说二年级级部请来了老师学吹葫芦丝,我毫不犹豫就蹭课去了,学了几次后,愈发感觉到民族乐器的美妙,于是一发不可收。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先后买了葫芦丝、陶笛、埙、双管巴乌、笛子、箫、古琴等乐器,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自学民族乐器。现在,除了较难学的古琴外,其他几样我都能够熟练演奏完整的曲子。
2015年11月9日—11月13日,“高学雷名师周”活动在亦小进行,一周里,我进行了关于朗读与音乐的关系、不同文体的朗读教学的两个主题报告,又分别就诗歌、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等四种课型进行了四节公开课,同时又举办了一个半小时的诗歌朗诵及音乐演奏会,一周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尤其是我的架子鼓表演,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打动人心的深情朗诵,让学生、家长和同行看到了一个立体的语文教师,我班孩子家长更是为孩子能在我班就读倍感荣幸。
我的MC教室就是在一场音乐朗诵会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应运而生了。何为MC教室?这M,就是music的首字母M;这C就是chinese的首字母,我们的教室就是充满音乐情调的语文教室! 我始终认为,语文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MC教室里是必定有乐器存在的。我在教室一角摆放了箱鼓、手鼓、吉他、电子琴等,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可以摆弄一下乐器。大多课余时间,当然有时候课堂上需要时,音乐角就成了我和孩子的精神乐园。和着音乐,我们一起诵读美文,吟唱经典!真正是每天唱着过幸福的教室生活!
有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不教音乐?
也有很多人好奇地说:音乐是艺术学科,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实践和运用学科,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啊?
其实不然,音乐与语文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教育的相通性在我的语文课堂和班级生活中得到印证。说个小故事吧。今年春节,我接到一位家长的新年祝福短信,祝福语后面紧接着跟了下面一大段文字:
阿雷老师,真没想到我家孩子竟然在入学到现在四个月里,背诵了50首古诗,而且是打着手鼓,带着节奏吟诵的!太让我们惊奇了,相信您开学第一次家长会上承诺的一年级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五首》是不成问题的。我家孩子是最不爱背诵文字的,记得当时您说这话时,我和孩子妈还以为你吹吹牛而已,没想到短短四个月,您就让我家那么抵触背誦的冉冉背会了50首古诗,而且还打着手鼓。我每每看到孩子回家就拍着手鼓唱诗的兴奋劲儿,就由衷地佩服您。融音乐与语文教学之中,您不愧为特级教师!全家人衷心地谢谢您!
说到背古诗这件事,还得追溯到去年9月,我刚刚接手一年级,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传承中国文化,积淀优秀诗文,我计划在一年级就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五首》让孩子们全部背会,然而,如果单纯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肯定行不通!由此,我想到了语文与音乐的融合。
众所周知,音乐产生于人类劳动生产过程中。最初的原始音乐也就是在劳动时,或欢庆娱乐时所唱的极为浅显的如“打夯”“搬运”之类的简单歌声了。这些歌曲在人们口头传唱,歌词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最早的诗歌。那么,在小学阶段,节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易掌握的音乐元素,而诗歌背诵中的节奏把握尤为重要。于是,我便开启了我的音乐和古诗词背诵的教学尝试,并且初见成效。
让孩子在节奏、韵律中去背诵经典诗词,去品味语言的美,去习得语文知识,去提升语文能力,去培养语文素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在亦小,我越来越坚定,在全人教育下一个教师的全面素养的重要性,建设一种完整的而非学科的教室生活的重要性。我喜欢语文,热爱音乐,我非常希望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MC教室——有音乐情调的语文教室。一个老师,如果有十八般武艺,给学生以N种崇拜的理由,真正的教育还会远吗?
回看来时路,爬坡也好,摔跤也罢,不管怎样,继续走;你看不到它哪里会拐弯,哪里有坑洼,继续走,走到近前就知道了;周围一片漆黑时,热爱,就是照亮自己的希望之光;走着走着,天就亮了,路就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