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肌式”自生长材料问世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aopangp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材料,可以像健身增肌那样在反复拉伸后变得更强健。
  研究团队受到骨骼肌生长特性的启发而开发出这种新材料。这种具有双重网络结构的水凝胶材料,有2层高分子聚合物网络,一层硬而脆,另一层软而韧。将其浸泡在一种含有单分子的溶液中,这些单分子就能像血液中的氨基酸一样,构建出高分子聚合物的新“肌肉”。
  研究显示,当水凝胶受到拉伸的力时,硬而脆的高分子链会断裂,此刻溶液中的单分子会连接到高分子链上,使材料变得更硬,而反复拉伸后,这种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可分别提高1.5倍和23倍,而重量可以增加86%。這种自生长材料有望用于制造柔性的护具,供骨骼损伤患者使用。
其他文献
“抗击病毒,从我做起”,对战胜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说很重要。在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的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爆发的严峻形势下,一些简单的个人防护措施,如出门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不聚集,不扎堆,都已被证实是遏制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如今,研究人员通过测试,用实验数据证明了这些阻止病毒传播措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阻止新冠病毒传播背后的
日前,我国科研团队从10名康复期新冠患者身上分离和识别出单克隆抗体,发现有3种抗体显示出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活性,其中一种被命名为4A8的单克隆抗体表现出高中和能力。中和抗体是机体应对抗原刺激而產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一类抗体。目前,全世界多个科研团队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设计和机理研究,聚焦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我国团队的此项研究则是通过识别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发现了N端结构
英國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颗新型天体,正在与一颗遥远的恒星“共舞”。该天体可能是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内核,让他们得以首次管窥此类行星的“内心”,从而揭开其形成演化之谜。研究人员称,诸如木星和土星等气态巨行星被称为“类木行星”,在这些行星上,浓厚的氢气和氦气包裹着一个固体内核,但以前从未有人看见这些固体内核,最新天体据信是一颗气态巨行星浓厚大气层被剥夺后留下的固体内核。
近日,俄羅斯科学家从海星中分离出了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甾族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乳腺癌和大肠癌细胞具有抗肿瘤活性。海星中天然的甾族化合物被视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阻滞剂。目前科学家已查出,新发现的物质分子还阻止了肿瘤细胞的分裂。下一步,他们计划在甾族化合物的基础上研发具有改善药物特性的分子。
近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材料——锑晶体,可使锂离子电池在不牺牲电池寿命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能量。据介绍,锂离子电池通过在兩个电极(负电的阴极和正电的阳极)之间来回传输离子来产生电力。但在目前的状态下,增加锂离子流动的努力因阳极材料的老化而受阻,阳极材料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会膨胀和收缩,导致更大的压力,从而降低电池的寿命。而纳米材料锑晶体中空的空隙可以适应电池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同时提供稳定的外表面,从
2020年7日23日12:40,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担任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从而开启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再次唤醒了我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勾起了自己当年采访航天英雄杨利伟时的美好回忆。时光倒回2006年1月14日下午,由浙江省平湖市委、市政府和中国航天博物馆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知识好像都能明白,却很难牢记。那么,到底有没有能让我们牢记学过的知识的方法呢?在上期我跟大家分享了一些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那么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通过善用思维导图来提升我们的记忆力。传统复习与记忆方法对着教材一页一页地背诵,或拿着课堂笔记一行一行地回顾,看完之后,便开始题海战术……这是很多同学常用的传统复习和记忆方法,但这样的方法是很低效的。其原因有3个
浩瀚宇宙,灿烂星河,有多少人心向往之。我国明朝有一位官员本名叫陶成道,任职“万户”,人们也称他为“万户”。万户拥有一颗探索太空的热忱之心。据史料记载,万户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命他人把自己捆绑在这张椅子上,他自己的双手则各执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但是火箭刚升空不久便爆炸了,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冲向太空的英雄。虽然他的
作为航天器、远程军事打击武器的运输载体,运载器以其先进性和技术水平,支撑着一个国家进行空间开发与太空资源利用、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实施远程军事打击的能力。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均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多种航天运载器的研发与制造。回顾人类近70年的航天工业发展史,其中不乏出自航天大师的经典航天名器。“红色卡车”R7火箭R7火箭,起初是由航天大师科罗廖夫领导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款洲际弹道导弹的推进器。然而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可利用身体热量发电并为小型电子设备供能的织物,有望解决可穿戴设备供能难的问题。这种织物可借助较高体温与较低环境温度的温差来发电。根据热电效应,高導电性、低导热性的材料可使电荷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研究人员将一种名为“PEDOT-Cl”的柔性、轻质聚合物薄膜“喷雾打印”在棉质织物上,形成一个“热电堆”。用这种织物制成手环,日常佩戴就可产生超过20毫伏的热电压。研究人员测试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