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本文通过近20年来天津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分析,探讨了如何使天津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办学体制等方面适应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
关键词 天津 经济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 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际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天津市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沿海开放大市,中国经济增长第三级,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面临不断优化与升级,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并推动高等教育进步,高等教育结构如何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1 天津经济结构变化进程及调整目标
从上世纪90年代后,天津经济产业结构从“结构转换”式的战略性调整向“优化升级”的目标发展。到了21世纪初,天津“十二五”规划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1.1 天津经济结构优化的步伐及特点
本文从天津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研究天津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表1可知,20年来天津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7.5倍,年均增长率为15.7%,2011更是突破万亿大关。
纵观天津三大产业结构变化,21世纪初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天津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态势。根据表2中的数据,天津产业结构升级有如下特征:首先,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不断呈下降趋势,且幅度剧烈,从1991年的8.5%降到2011年的1.4%;其次,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曲折波动,从1991年的57.4%降到1999年的50.6%,又回升到2007年的55.1%,后截止2011年又下浮到52.4%;最后,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先快后慢,从1991年的34.1%到1999年的44.7%,后为2011年的46.2%。
另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也是劳动力发生转移的过程。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扩散,进而又向第三产业转移。从1991年到2011年这20余年,经济飞速发展,不断吸引外来劳动力流入,天津社会从业人数从1991年的476.7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161.0万人,增长接近2.5倍,同时,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也发生很大变化。从表3可知,天津经济结构的优化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不断上升,显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这20余年的变化中,第一产业下降1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18.2份百分点,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主导地位。
1.2 “十二五”期间天津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中心,我国经济增长第三级,其现代制造业、重工业在“十二五”期间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差距会逐步缩小,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会最终超高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并且第二产业社会从业人员也会继续下降。天津“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自主研发和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点,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加快农业现代化,三大产业全面升级优化,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时代产业格局。
1.2.1 推进第三产业
以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是大力发展旅游、医疗、文化、非义务教育、培训、社区、房地产等为内容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二是继续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技术咨询、电子信息等为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其对第一、第二产业的辐射能力。三是提高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管理等为内容的公共服务业,构建与国际化港口城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
1.2.2 优化第二产业
继续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重工业化,推进电子信息操控广泛运用,创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地位的国际化制造业大型基地,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型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快产业融合集群,改造优化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航天航空、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生物医药这天津八大优势产业,建立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提升天津竞争优势。
1.2.3 创新第三产业
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构建具有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的“三生型”多元化现代农业。一方面运用创新技术改革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化过度。另一方面拓展农业的文化市场功能,开辟集旅游、教育于一体的农业园,创建一批生态绿色园林,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需求。
2 支撑天津经济结构升级的高等教育要求
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不仅供给的数量影响着经济结构,而且劳动力供给的结构也对经济结构起很大的制约作用。在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大量低素质社会劳动力往往有利于发展劳动集约型产业,而要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则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社会劳动力。因而一国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现存劳动力水平结构的差距,又要考虑到劳动力水平结构短时间提升不迅速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带来的制约作用。而落后的人才结构,往往是阻碍经济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20年来,伴随经济结构转型,起支撑基础作用的人力资本也在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天津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数量、质量、结构等诸多方面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巨大作用。
作为天津,引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来源,很大一部分依靠新型技术和高新产业的发展。而支持这些新型技术的发明与实施、高新产业产品的开发, 主要依靠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在经济结构发展的同时,天津高等教育也进行跨越式的发展、改造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学科结构等也做出了经济的调整,以适应产业结构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高等教育与经济要同步协调发展。 2.1 天津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经费投入
数量增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基础和办学规模。如果学生数量较少,既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年来,天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增加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在校学生人数从1991年的5万人增加到45万人,增长了9倍,其中“十五”期间人数翻了一番。
教育经费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保证,伴随学生、学校数量扩充,高等教育需要更多的学生培养费、教师薪酬费和一系列的教学设施软硬件费用。如果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够,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环境。20年来,天津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教育财政投入,教育经费从1991年的10.6亿增加到2011年的302.3亿,增长了近29倍,2011年天津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2.7%。
2.2 天津高等教育的培养结构
为了更匹配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高等教育培养结构也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对研究型人才越来越重视,扩充研究生的数量。其次,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数据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2000-2012
2.3 天津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
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相衔接主要通过学科建设,有什么样的学科结构,就产生什么样的人才结构。而这些各个专业培养的人才将输送到天津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中去,成为其中坚力量。为了适应天津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加快了调整速度,使其更为合理。
为了推动天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发展,高等学校在重点专业的建设上加大投入,调整学科结构,加大工科学生比例,加强信息技术建设。 2010 年 4 月天津市教委审批并通过 22 种新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产业、新材料产业。2011 年,天津市开启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计划,重点建设 59 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同时也全面对高校专业进行整顿,接近40%传统专业需要调整方向。
3 天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建议
全球化背景下,天津经济要迈上更高台阶,并成为教育强市,任务非常艰巨。天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服务于天津本土经济发展,要与天津产业结构升级步调保持一致。
3.1 扩大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
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天津市重视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但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还是不够,2011年天津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2.7%,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是3.83%,低于全国1.13个百分点。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根本之路,就是要在保持现有水平下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多渠道经费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公平性,利于扩大高校规模等。
3.2 优化高等教育培养结构,造就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第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把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市作为重要战略方向。2011,天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大约为6.4:1,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未来要大力扩大研究生规模,建设更多的研究生院。同时,在研究生的内部比例优化上,一方面要增加学术理论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
第二,逐步实现合理的高校层次梯队。继续发扬天大、南开作为一流大学对高端人才的吸引作用,对普通高校结构调整的指向作用,并将其建设成世界闻名的学术研究性大学;将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市属高校列为二梯队;全面提高其他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私立大学使其成为天津高等教育的三梯队;面向一线基层部门,培养一批实用、技术型人才,使其成为四梯队。
3.3 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天津高校的学科结构调整必须与“十二五”规划的产业结构优化相适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重点发展直接为信息、材料、生物等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专业,并且大力发展能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二是加大与天津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如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培训业等所需专业。三是加大专业改造的力度,减少社会需求量较少的专业;对于一些基础学科更新教学内容,与现代发展接轨;对于某些专业面过窄的专业,采取合并方式,拓宽就业面;对于重复设置的专业,通过撤除或并入其他专业进行改造调整。四是加强学生们的英语、计算机能力,增强其通用知识水平。
3.4 创新制度,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顺利执行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光有目标、计划是难以成功的,必须有强力的制度保证其顺利实施。首先,转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核心控制地位,通过政府管理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方法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实施。一方面政府就宏观上经济部门对人才种类的需求,向各个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出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招聘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反映,要求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调整自身学科设置。其次,要建立激励和惩治制度,规范高校在自身结构调整上的行为。通过财政拨款机制,保证教育结构调整的顺利执行。对于那些不顾长远发展的短期办学行为加强惩处力度,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并且,鼓励与经济结构相一致的学科专业建设,保证优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能适应天津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 天津 经济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 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际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天津市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沿海开放大市,中国经济增长第三级,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面临不断优化与升级,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并推动高等教育进步,高等教育结构如何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1 天津经济结构变化进程及调整目标
从上世纪90年代后,天津经济产业结构从“结构转换”式的战略性调整向“优化升级”的目标发展。到了21世纪初,天津“十二五”规划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1.1 天津经济结构优化的步伐及特点
本文从天津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研究天津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表1可知,20年来天津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7.5倍,年均增长率为15.7%,2011更是突破万亿大关。
纵观天津三大产业结构变化,21世纪初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天津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态势。根据表2中的数据,天津产业结构升级有如下特征:首先,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不断呈下降趋势,且幅度剧烈,从1991年的8.5%降到2011年的1.4%;其次,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曲折波动,从1991年的57.4%降到1999年的50.6%,又回升到2007年的55.1%,后截止2011年又下浮到52.4%;最后,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先快后慢,从1991年的34.1%到1999年的44.7%,后为2011年的46.2%。
另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也是劳动力发生转移的过程。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扩散,进而又向第三产业转移。从1991年到2011年这20余年,经济飞速发展,不断吸引外来劳动力流入,天津社会从业人数从1991年的476.7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161.0万人,增长接近2.5倍,同时,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也发生很大变化。从表3可知,天津经济结构的优化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不断上升,显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这20余年的变化中,第一产业下降1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18.2份百分点,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主导地位。
1.2 “十二五”期间天津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中心,我国经济增长第三级,其现代制造业、重工业在“十二五”期间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差距会逐步缩小,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会最终超高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并且第二产业社会从业人员也会继续下降。天津“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自主研发和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点,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加快农业现代化,三大产业全面升级优化,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时代产业格局。
1.2.1 推进第三产业
以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是大力发展旅游、医疗、文化、非义务教育、培训、社区、房地产等为内容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二是继续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技术咨询、电子信息等为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其对第一、第二产业的辐射能力。三是提高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管理等为内容的公共服务业,构建与国际化港口城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
1.2.2 优化第二产业
继续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重工业化,推进电子信息操控广泛运用,创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地位的国际化制造业大型基地,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型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快产业融合集群,改造优化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航天航空、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生物医药这天津八大优势产业,建立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提升天津竞争优势。
1.2.3 创新第三产业
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构建具有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的“三生型”多元化现代农业。一方面运用创新技术改革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化过度。另一方面拓展农业的文化市场功能,开辟集旅游、教育于一体的农业园,创建一批生态绿色园林,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需求。
2 支撑天津经济结构升级的高等教育要求
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不仅供给的数量影响着经济结构,而且劳动力供给的结构也对经济结构起很大的制约作用。在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大量低素质社会劳动力往往有利于发展劳动集约型产业,而要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则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社会劳动力。因而一国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现存劳动力水平结构的差距,又要考虑到劳动力水平结构短时间提升不迅速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带来的制约作用。而落后的人才结构,往往是阻碍经济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20年来,伴随经济结构转型,起支撑基础作用的人力资本也在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天津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数量、质量、结构等诸多方面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巨大作用。
作为天津,引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来源,很大一部分依靠新型技术和高新产业的发展。而支持这些新型技术的发明与实施、高新产业产品的开发, 主要依靠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在经济结构发展的同时,天津高等教育也进行跨越式的发展、改造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学科结构等也做出了经济的调整,以适应产业结构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高等教育与经济要同步协调发展。 2.1 天津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经费投入
数量增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基础和办学规模。如果学生数量较少,既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年来,天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增加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在校学生人数从1991年的5万人增加到45万人,增长了9倍,其中“十五”期间人数翻了一番。
教育经费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保证,伴随学生、学校数量扩充,高等教育需要更多的学生培养费、教师薪酬费和一系列的教学设施软硬件费用。如果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够,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环境。20年来,天津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教育财政投入,教育经费从1991年的10.6亿增加到2011年的302.3亿,增长了近29倍,2011年天津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2.7%。
2.2 天津高等教育的培养结构
为了更匹配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高等教育培养结构也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对研究型人才越来越重视,扩充研究生的数量。其次,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数据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2000-2012
2.3 天津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
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相衔接主要通过学科建设,有什么样的学科结构,就产生什么样的人才结构。而这些各个专业培养的人才将输送到天津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中去,成为其中坚力量。为了适应天津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加快了调整速度,使其更为合理。
为了推动天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发展,高等学校在重点专业的建设上加大投入,调整学科结构,加大工科学生比例,加强信息技术建设。 2010 年 4 月天津市教委审批并通过 22 种新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产业、新材料产业。2011 年,天津市开启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计划,重点建设 59 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同时也全面对高校专业进行整顿,接近40%传统专业需要调整方向。
3 天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建议
全球化背景下,天津经济要迈上更高台阶,并成为教育强市,任务非常艰巨。天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服务于天津本土经济发展,要与天津产业结构升级步调保持一致。
3.1 扩大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
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天津市重视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但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还是不够,2011年天津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2.7%,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是3.83%,低于全国1.13个百分点。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根本之路,就是要在保持现有水平下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多渠道经费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公平性,利于扩大高校规模等。
3.2 优化高等教育培养结构,造就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第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把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市作为重要战略方向。2011,天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大约为6.4:1,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未来要大力扩大研究生规模,建设更多的研究生院。同时,在研究生的内部比例优化上,一方面要增加学术理论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
第二,逐步实现合理的高校层次梯队。继续发扬天大、南开作为一流大学对高端人才的吸引作用,对普通高校结构调整的指向作用,并将其建设成世界闻名的学术研究性大学;将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市属高校列为二梯队;全面提高其他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私立大学使其成为天津高等教育的三梯队;面向一线基层部门,培养一批实用、技术型人才,使其成为四梯队。
3.3 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天津高校的学科结构调整必须与“十二五”规划的产业结构优化相适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重点发展直接为信息、材料、生物等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专业,并且大力发展能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二是加大与天津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如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培训业等所需专业。三是加大专业改造的力度,减少社会需求量较少的专业;对于一些基础学科更新教学内容,与现代发展接轨;对于某些专业面过窄的专业,采取合并方式,拓宽就业面;对于重复设置的专业,通过撤除或并入其他专业进行改造调整。四是加强学生们的英语、计算机能力,增强其通用知识水平。
3.4 创新制度,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顺利执行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光有目标、计划是难以成功的,必须有强力的制度保证其顺利实施。首先,转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核心控制地位,通过政府管理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方法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实施。一方面政府就宏观上经济部门对人才种类的需求,向各个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出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招聘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反映,要求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调整自身学科设置。其次,要建立激励和惩治制度,规范高校在自身结构调整上的行为。通过财政拨款机制,保证教育结构调整的顺利执行。对于那些不顾长远发展的短期办学行为加强惩处力度,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并且,鼓励与经济结构相一致的学科专业建设,保证优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能适应天津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