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后柱解剖形态的三维重建模型研究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anb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骨盆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探讨髋臼后柱及股骨头的解剖形态学特征,为术中接骨板塑形及髋臼后柱解剖型接骨板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111例因单侧髋臼、骨盆损伤行骨盆螺旋CT扫描的成年患者,男72例,女39例;年龄18~80岁,平均45.4岁.依据CT扫描数据建立骨盆数字化三维模型.于模型中测量股骨头直径,髋臼后柱接骨板途经的髋臼后壁、近端、远端三段近似圆弧的曲率半径(R1、R2和R3)和反映三段圆弧相对位置关系的髋臼后壁圆弧展角.结果 股骨头直径平均(47.43±3.74) mm,R1 (47.96±7.80) mm,R2(67.71±13.35) mm,R3 (9.76±0.43) mm,髋臼后壁圆弧展角平均51.38°±6.83°.男女两组股骨头直径及髋臼后壁圆弧展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P=0.00;t=2.63,P=0.01),而R1、R2、R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P=0.30;t=1.36,P=0.18;t=0.72,P=0.47).髋臼后壁圆弧展角与股骨头直径呈正相关(r=0.37,P=0.00),R1、R2和R3与殷骨头直径不相关(r=0.09,P=0.34;r=0.08,P=0.43;r=-0.00,P=0.98).R2总体上随R1增大而增大,髋臼后壁圆弧展角随R1及R2增大而减小,R3变化范围不大.结论 髋臼后柱的解剖形态存在个体差异,其形态与股骨头直径及患者性别不相关,其中髋臼后壁弧度是决定髋臼后柱接骨板形态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在分析带式运输机安全监测设计的基础上,对井下带式运输机智能安全监测保护系统的设计开展了探究,并对其的实现做出分析.而所设计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其有效提升了带式运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18岁以上人群腰椎退行性疾病患病率分布特征.方法 研究设计为现况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10年12月期间对北京地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民族、教育背景、收入水平、社会保险类型和工作性质等信息,以及研究对象在二级及以上级别医院腰椎退行性疾病诊断情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腰椎病的高危地区和高
目的 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6~55岁,平均38.3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7例,跌伤2例.合并胫骨平台前十字韧带止点撕脱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5 d,平均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