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提问技巧摭谈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n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音乐教育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心灵和塑造人格,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提问犹如音乐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用好了,整个课堂就鲜活起来。
  
  一、有的放矢,立意鲜明
  
  现象:我们常常会听到开始学新歌时这样的提问:“这首歌好不好听?”“你们想不想学?”学生不假思索齐声叫着“好!”“想!”。
  在当前的音乐课堂上,教师为了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问的次数明显增多,从表面上看好象师生互动热烈,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激发思维,不如说是打发时间走过场。类似上述现象中的无效提问使师生双边活动成了敷衍,长此下去,学生哪来思维空间自由畅想,又怎么可能培养音乐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绝对避免不用自己动脑思考的、简单的、带有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好”、“不好”等出现,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目的明确,立意鲜明,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样,开始学新歌,在欣赏一首陌生的歌曲前,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首歌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感觉到最好听的是哪一句?”学生有了这样明确的目的,会专注于这首新歌,边听边思考,接下来的教学便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现象:学习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欣赏后老师提问:“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是怎样的?”学生愕然,老师意识到问题过于专业,马上改问:“这首歌曲可分成几个不同的段落?”这时学生根据语文课分段的经验,七嘴八舌地回答问题。
  在音乐教学中问题的难易层次,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的程度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些教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必思考立即回答,这样的问题对培养学生思维训练没有任何的益处。提问太专业或超出学生知识的范围,学生则无所适从,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有的教师提问大而空,学生只能面面相觑。上述现象是新课改“关注音乐”提出后一些学校音乐教师的做法,看似注重歌曲的本体,没有丢掉乐理知识,实际上老师没有考虑到初中学生对音乐结构完全不知的情况,给了他们一棵高不可攀的树,而后改问的问题又脱离了音乐。笔者在解决这个乐理知识时,没有把歌曲的音乐结构在欣赏后就提出来,而是把它放在歌曲教学中。第一乐段节奏规整,学生很容易凭直觉感受出来,第二乐段在学唱到最后一句前,我故意停下,告诉学生音乐到此结束。学生好奇地问:“不是还有吗?我觉得唱得不舒服,音乐还没有完。”这时我提问:“音乐是不是也有段落呢?怎么能判断音乐的段落呢?”这时学生可以很顺利地理解音乐段落完整性这个概念。接着问:“第一乐段的节奏、音高有什么特点(提示学生节奏音高的表达:紧密、宽松、高、低等)?”“第二乐段呢?”“这两个乐段从节奏、音高上来比较是相似的还是不同的?”教师故意设疑,给学生以思考的梯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地将一个专业问题预设成几个问题,这样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难问题化为易问题,为学生铺路架桥,便不会将学生阻碍在音乐大门之外,学生对音乐的关注与思考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三、紧扣学科,突出特色
  
  现象:每次欣赏完音乐后,教师提问:“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一部分学生回答得非常精彩,语言优美,想象丰富。
  音乐艺术中有许多人文的审美情节,但如果只注重人文忽略了音乐,音乐课会演变成语文课和政治课。新课程改革并非将知识技能“舍弃”与“割裂”,而是在寻求音乐知识学习与审美学习的完美结合点,即:在一种人文情怀下,以一种既符合音乐本体特征,又适宜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技能暗线的方式呈现出来。但从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观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刻意淡化、避让,甚至丢弃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强调突出审美的同时不敢涉及音乐最基本的要素,(旋律、情绪、速度、力度等)这其实只是对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认识的偏离。将音乐教学问题游离于音乐之外,没有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学生也不会从问题的思考中获取音乐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实际上,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要想感知音乐的美,其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感知、审美素养等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保卫黄河》中,熟悉歌曲后,教师问:“如果让我们演唱这首歌曲你认为应有哪些要求?”学生回答:“声音有力量,表现出激动的心情”。老师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已经对演唱的哪方面提出了要求?”学生回答“演唱的情绪和演唱的力度”。教师:“你们说的非常到位,在节奏方面又有什么要求呢?”学生:“要唱准附点节奏。”教师:“附点节奏对表现歌曲的情绪起什么作用?”这些音乐基本要素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歌曲的内涵,让他们更好地用歌声表现歌曲。只有让学生经历审美探索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审美的工具及手段,音乐学科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其特有的“审美价值”。
  
  四、求新立异,体现价值
  
  现象: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老师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这段音乐的主题来自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中的《仙女之舞》,学生窃窃私语,满脸兴奋,但老师为了完成这一课的任务,却忘了问一句:“你们有问题吗?”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质疑是极为少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有位外国教授评价中国的留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高,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提问或者会提问。这和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提问模式有必然的联系。以上的现象是笔者自己课堂上发生的,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现象。事实上,初中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求新立异,更乐于探究新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在大脑中浮现,就看教师是否给予他们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后面的几个平行班上课时,我多了一句“你们有问题吗?”没想到竟引发了学生对音乐中速度、力度、音高、乐器的大讨论。学生的问题有:“为什么一段相同的音乐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于是全班开始讨论,当得出结论后又有学生提出:“我们刚才听的《狮王进行曲》和《天鹅》也是反差很大的音乐形象,能不能把他们换一下?”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分成小组进一步探究音乐要素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种开放性的学习形式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大大高于教师的直观教学。有思才有疑,有疑必生问,这种在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境,让有价值的问题为教学增添生机是教学提问艺术的最高水准。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新课程指导下,音乐老师只有巧妙地利用“提问”这一线索,从细微入手,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师生在音乐学习中同享乐趣。
  
  责任编辑 梁 媛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其在美术教学中占的课时较少,却是整个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关键词:情节;多媒体;自主性;激励    中学美术欣赏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
今年是雷山县历史以来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雷山县政法机关认真履职尽责,自觉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及重点项目建设,未雨绸缪,创新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逐渐深化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这个认知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前不久,我校数学组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循教材文本的序、循学生认知的序,凸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展开了研究讨论,并作为近阶段我校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开设了相关
教育应远离忍受、难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此文从一名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将笔者眼中的三类“庸师”做一剖析:很勤奋的“懒”老师,缺精神的“蔫”老师,混日子的“滑”老师,以期改庸师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正动起来之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课堂虽然热热闹闹,但是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新课标教材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适逢国庆“黄金周”即将来临,“休假和旅游”成为普遍
阳光给我们带来光明、带来温暖、带来笑容;阳光代表幸福、代表快乐、代表健康。本堂课我将阳光体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阳光下积极探索运球的乐趣。    一、渗透课改说教材    运球是“水平二”领域目标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学好篮球基本技术的关键项目之一。通过创设合作探究和游戏活动让学生进行运球实践,可以提高学生控制球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阳光精神。  鉴于以上的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