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名师送课下乡”活动中,我听了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汤建芬老师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一课。汤老师将课改新理念融入常态的课堂教学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可学、可用且又耐人寻味的研究课,其中几处让我叹服并回味。
一、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材首先是比较两个形状不同、面积差不多一样大的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我们平时教学,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三是数格子。第一和第二种方法的设计与实施比较容易,关键是在“数格子”这一方法上,如何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体会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请看汤老师的课堂教学。
师(拿出面积一样的两张长方形纸片):请全班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数一数这个长方形有几个格子。
女生:6个格子。
师:请全班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数一数这个长方形有几个格子。
男生:12个格子。
然后汤老师让学生根据格子数比较大小。在重叠比较时,学生发现:其实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只是各自的标准不同。面对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头脑中自以为正确的想法受到了挑战,不得不去审视自己原有的观点,自然地产生一个强烈的共识:要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统一单位。这一教学细节的处理,充满了教学智慧,引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与冲突,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进而产生更深层的学习欲望——哪些是统一的面积单位呢?
二、简单的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汤老师为了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创设了三次让学生画1平方厘米的情境。第一次画:让学生用课本的边当尺子,画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具对比,看看自己画的是大了还是小了。学生经过对比,接二连三地发出了“我的还差一点点”“我画的大了一些”等叹息。这时,汤老师趁热打铁地说:“请你们再画一个,再与学具比较,看看还有多少差距。”画完之后,大部分学生兴奋地叫起来:“我画的正方形很接近1平方厘米了!”课上到这里,一般教师都会就此罢休,而汤老师还让学生画第三次:放学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比比看,看谁画得最接近1平方厘米。
汤老师为什么让学生画三次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呢?我认为,这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第一次画的结果来暴露学生对1平方厘米认知上的偏差;再让学生画第二次,为学生调整自我认知上的偏差提供了机会,这次操作虽然与第一次相同,但作用却截然不同;第三次画是对学生刚建立但尚未稳定的空间观念提供强化的机会。试想,当学生离开了课堂,离开了直观的教具之后,还能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画出来,这不正说明1平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吗?
三、简单的手段,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方法
在“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指导方法。汤老师在此采用以“退”促“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感悟、体验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在师生共同学习了1平方厘米之后,汤老师和大多数教师一样,说“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1平方厘米的方法,同桌共同学习1平方分米”。学习任务和要求布置好之后,汤老师穿梭于学生同桌学习当中,边巡堂边指导,第一句话就是:“这两个同桌是共同学习的。”看着学生逐渐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之后,汤老师边看边问“你们用尺子来做什么”“你们是怎样学习的”,引导学生互相分享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要记住这几个面积单位对学生来说不是难事,在考试的时候,会做面积单位的题目也不是难事,但不同教师的教学差别就在于:学生在认识了面积单位的同时,是否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否懂得用“量、摸、想、画、找”的方法来学习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汤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的思想。
四、简单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赞美的力量
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教师的评价语言机智多变,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评价过程充满人文关怀,是数学新课堂的魅力所在。
同样的情景,不同的评价,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如在合作学习时,汤老师走到开始学习的学生旁边,微笑着说“这个同学已经开始学习了”,提醒全班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当中;当学生拿着尺子开始量的时候,汤老师问学生拿着尺子打算用来做什么,学生说用来量正方形的边长,汤老师评价说“你会用量一量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同桌合作学习的时候,汤老师问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一生说“我负责量出正方形的边长,同桌负责用笔记下数据”,汤老师评价说“你们真棒,学会了同桌共同学习”……
(责编黄海)
一、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材首先是比较两个形状不同、面积差不多一样大的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我们平时教学,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三是数格子。第一和第二种方法的设计与实施比较容易,关键是在“数格子”这一方法上,如何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体会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请看汤老师的课堂教学。
师(拿出面积一样的两张长方形纸片):请全班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数一数这个长方形有几个格子。
女生:6个格子。
师:请全班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数一数这个长方形有几个格子。
男生:12个格子。
然后汤老师让学生根据格子数比较大小。在重叠比较时,学生发现:其实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只是各自的标准不同。面对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头脑中自以为正确的想法受到了挑战,不得不去审视自己原有的观点,自然地产生一个强烈的共识:要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统一单位。这一教学细节的处理,充满了教学智慧,引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与冲突,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进而产生更深层的学习欲望——哪些是统一的面积单位呢?
二、简单的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汤老师为了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创设了三次让学生画1平方厘米的情境。第一次画:让学生用课本的边当尺子,画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具对比,看看自己画的是大了还是小了。学生经过对比,接二连三地发出了“我的还差一点点”“我画的大了一些”等叹息。这时,汤老师趁热打铁地说:“请你们再画一个,再与学具比较,看看还有多少差距。”画完之后,大部分学生兴奋地叫起来:“我画的正方形很接近1平方厘米了!”课上到这里,一般教师都会就此罢休,而汤老师还让学生画第三次:放学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比比看,看谁画得最接近1平方厘米。
汤老师为什么让学生画三次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呢?我认为,这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第一次画的结果来暴露学生对1平方厘米认知上的偏差;再让学生画第二次,为学生调整自我认知上的偏差提供了机会,这次操作虽然与第一次相同,但作用却截然不同;第三次画是对学生刚建立但尚未稳定的空间观念提供强化的机会。试想,当学生离开了课堂,离开了直观的教具之后,还能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画出来,这不正说明1平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吗?
三、简单的手段,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方法
在“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指导方法。汤老师在此采用以“退”促“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感悟、体验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在师生共同学习了1平方厘米之后,汤老师和大多数教师一样,说“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1平方厘米的方法,同桌共同学习1平方分米”。学习任务和要求布置好之后,汤老师穿梭于学生同桌学习当中,边巡堂边指导,第一句话就是:“这两个同桌是共同学习的。”看着学生逐渐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之后,汤老师边看边问“你们用尺子来做什么”“你们是怎样学习的”,引导学生互相分享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要记住这几个面积单位对学生来说不是难事,在考试的时候,会做面积单位的题目也不是难事,但不同教师的教学差别就在于:学生在认识了面积单位的同时,是否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否懂得用“量、摸、想、画、找”的方法来学习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汤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的思想。
四、简单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赞美的力量
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教师的评价语言机智多变,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评价过程充满人文关怀,是数学新课堂的魅力所在。
同样的情景,不同的评价,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如在合作学习时,汤老师走到开始学习的学生旁边,微笑着说“这个同学已经开始学习了”,提醒全班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当中;当学生拿着尺子开始量的时候,汤老师问学生拿着尺子打算用来做什么,学生说用来量正方形的边长,汤老师评价说“你会用量一量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同桌合作学习的时候,汤老师问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一生说“我负责量出正方形的边长,同桌负责用笔记下数据”,汤老师评价说“你们真棒,学会了同桌共同学习”……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