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猫的故乡寻访狭山茶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j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您还不知道:在世界10大产茶国家中,前三名分别是中国、印度、肯尼亚,而日本则名列第十。
  话说日本除了北海道与大阪府外,从北端的新泻县到最南的冲绳县,大多数地区都有产茶。而日本三大产茶区中,以静冈县的产茶面积最大,约占日本总产茶面积的40%。排名第二则为九州岛的鹿儿岛县,约占30%的生产面积。第三名则为三重县,产量约占全国的8%。此外较著名的茶区尚包括京都府的宇治(茶园面积排名第7,约占全国茶园面积的3%)、历史悠久的埼玉县,以及排名第四至第六名的宫崎县、熊本县、福冈县等。
  不过,日本三大名茶“宇治茶、狭山茶、静冈茶”却不全以产量取胜:其中静冈茶色最美,宇洽茶以香味夺冠,狭山茶则味最浓,所谓“色数静冈,香数宇治,味数狭山”。其中狭山茶在埼玉县西南部入间市与东京都西多摩地区,宇治茶则产于以宇治市为中心的京都南部地区,而富土山下茶乡飘摇的静冈县则是日本最大产茶县。
  话说“狭山茶”的埼玉县是历史悠久的茶产地,据说最早起源于鎌仓时代(1192—1333年),是关东地区最大茶叶产地。因“味在狭山”的采茶歌而得名,至今也有800年历史了。由于东京都与埼玉县之间的狭山丘陵,在1988年做为宫崎骏动画电影《龙猫》的故事背景而声名大噪,前往朝圣的动画迷或观光客始终络绎不绝,也因为紧邻的地理位置,使得狭山茶有“东京都产”与“埼玉县产”之分。
  而两岸三地看过日本TBS电视剧《夫妇道》的朋友,对入间市或狭山茶应该不会陌生。没错,由武田铁矢、高畑淳子主演的该剧共十一集,就是描述埼玉县入间市狭山茶园一对夫妇日常生活的家庭剧,由于剧情写实归真,與近年普遍偏离实际生活的日剧不同而深受欢迎,两岸也有许多朋友透过租片或在土豆与优酷等网站观看,据说有人看过后“眼睛都哭红了”。
  打开日本茶叶史,早于九世纪初的平安时代,最澄法师就从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于京都,至公元830年,慈觉大师圆仁在埼玉县川越市建造“无量寿寺”北院、中院与南院,并将茶种从京都比叡山携来,种植于中院,中院因此成了狭山茶的发源地,至今还留有纪念石碑,让后人缅怀慈觉大师的伟业。
  尽管北院今天已改名为“喜多院”,依然是埼玉县最大的代表寺院,每日均有香客络绎不绝,院内许多建筑如仙波东照宫、多宝塔、山门、客殿、五百罗汉、慈惠堂等,也都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
  中院又称“佛地院”,正式名称为“天台宗别格本山”,从屹立山门外的石柱“日莲上人传法灌顶之寺”看来,显然与日莲正宗也有密切关系了。古木参天的幽静院内,有座明治至大正时期著名诗人与小说家岛崎藤村,赠与岳母加藤干的茶室“不染亭”,目前也已列入文化遗产。
  长久以来,国人对日本三大名茶中的静冈或宇治茶并不陌生,至于狭山茶就所知有限了。因此在旅日好友山本明香的悉心导览下,我特别走访埼玉县“找茶”,第一站当然是前往川越市的中院朝圣了。其实紧邻东京都、从十七世纪江户时代就作为“城下町”的川越,车程仅需一个小时,由于二战末期未曾遭逢战火,而留下了大量寺院与历史街道,而有“小江户”之称,放眼所及尽是青砖瓦片建筑的仓库群与古老住宅、世代相传的百年老店等,充满浓浓的怀旧风情。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明香特别安排我前往狭山茶最大产区的入间市,到世居当地的茶农三木家作客。与其他茶叶产地比较,入间较为寒冷,使得茶叶较厚,通常还以“狭山火入”的特殊方式进行加工,所成就的甘甜浓郁则成了当地茶叶的最大特征。
  与台湾茶园多位于郊区乡间或高山之上,且多远离住宅明显不同,狭山茶园往往在市区即可瞧见,且几乎与栉比鳞次的农舍或住宅紧邻,一根根防霜害用的银色三叶片螺旋风扇,仿佛电线杆般密集遍布其间,与颜色或红或澄的明艳屋顶构成缤纷的画面。
  谦卑、热情又爽朗的三木正充,怕我们迷路在一畦畦的茶园之中,特别相约在入间市茶叶博物馆门口,由他的儿子三木宏征开着小车带领我们进入茶园参观。他说入间市茶农大多一贯化地经营栽种、制茶至贩卖,因此民众多能直接向茶农购买茶叶。
  日本绿茶主要分为玉露、抹茶、煎茶、番茶、焙茶、茎茶与玄米茶等多种,全为不发酵的“蒸青”绿茶。其中以玉露最为尊贵,入口圆滑芬芳、有甘露味为主要特征,产地则大部分集中在京都(宇治茶)以及福冈(八女茶)。抹茶则是覆下园的玉露采摘后,蒸青不加揉碾而直接烘干,再用茶臼碾过成微细粉末的茶粉(今天已为全自动机器所取代),作为抹茶道专属茶品。
  而煎茶是现今最受日本一般消费者欢迎的茶品,占日本茶叶总生产量的85%,用蒸揉成针般的固体状,保留茶叶的清香与甘醇。至于茎茶则是制茶过程中筛选茶梗所成的茶品,而玄米茶系以煎茶加糙米的调味茶,与番茶、焙茶等,多为大众化的茶品。
  果然在绿浪推涌的茶园之中,有处就以偌大的黑网遮蔽,三木君告诉我,那正是作为“玉露”的茶树,在采摘前一个月必须搭棚覆盖,以降低阳光照射。阴暗处缓缓培育生长的茶叶,不仅能保留较多的叶绿素,且叶肉柔嫩、水分饱满,其他未遮蔽的茶树则产制一般煎茶。
  迫不及待坐下来,看着三木宏征熟练地以侧把急须冲泡玉露茶,青绿的茶汤在白色茶瓯中鲜活呈现,杯缘且有流金般的汤晕层层扩散;带有些许海苔味的饱满香气,则以柔滑如丝的黏稠徐徐入喉,瞬间拂去我长途旅行的疲惫。三木夫人还笑盈盈地奉上亲手制作的麻糬,圆润绵密的口感,配上玉露浓郁甘醇的特殊风味,令人回味再三。
其他文献
一  我的第二故乡在金川,金川有一位美丽的文友叫韩玲。记得两年前我偶然读到一篇散文《八月的天堂》,内心无比震惊后就是对作者的浅浅喜欢,喜欢那个文字如行云流水,感情细腻质朴的女子。后来我们顺理成章相识、相知到今天的惺惺相惜。当作家韩玲把散文集《康家地》的电子版发到我邮箱后,我想我有必要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品读一个梨乡丰厚土壤里长大的作家,是以怎样的姿势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在大渡河畔的雪地里如燕子般飞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在闽工作实践,提出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当年习总书记精心培育起来的七大优势产业,第一个就是茶叶。  经过多年的耕耘,当前福建茶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茶叶出口位居全国前列,茶品质也在全国遥遥领先,福建茶帮更在国内外茶界举足轻重,茶已成为“清新福建”最为靓丽的名片。福建茶为什么能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站得住、叫得响呢?  通过
期刊
审评  “通用法”,即使用150毫升的审评杯和容量略大于杯的审评碗,投茶量3克,茶水比为1:50。(该审评方法在台湾、广东等地较常见,福建多采用“传统法”,即使用110毫升的钟形杯和审评碗,投茶量为5克,茶水比为1:22。)  春分一到,一半是春,一半是茶。忙碌的茶季,在广大的绿茶、白茶主产区相继拉开了序幕。因受邀参加某地“开茶节”须从福州中转,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利用空档,特地组织
期刊
闽茶这些年成为业界翘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茶好,得益于福建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良好生态环境与闽人制茶的精神,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未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会更加突显。再过几年,茶产业哪怕从名优茶的采摘开始,都更需要机械化的研发与操作。种植过程中,有前瞻性的茶园规划与后期的茶园现代化管理,可以保证更低的成本与更高的品质与产出比。水土保持、植被多样化与立体化、绿篱、健康
期刊
乌龙茶茶汤中呈苦涩味的主要物质是茶多酚、咖啡碱和茶皂素等。由于茶树品种丹桂鲜叶中的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较高,即多酚类含量相对较多,而氨基酸类含量相对较少,所含脂型儿茶素所占比重偏多。如果乌龙茶加工工艺掌握不得当,特别是萎凋、做青和杀青不够透,酯型儿茶素水解及热转化减少不充分,其成茶就较为苦涩。  为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高产优质增效的特性,根据在丹桂新品种选育与推广过程中,多年的加工比较试验和经验总结
期刊
雾起时 我就在你的怀里  这林间 充满了湿润的芳香  充满了那不断重现的少年时光  雾散后  却已是一生  山空湖静  ……  ——席慕蓉《雾起时》  每年,新茶的上市总是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武夷岩茶、福鼎白茶以及云南古树普洱茶的强势崛起,茶市一派热闹喧嚣,仿佛熙熙攘攘,皆为茶来。白茶茶青价格普涨、茶商被曝炒作岩茶“天价茶”……这些大红大紫的“茗星”俨然成了热度十足的话题王。  相比之下,当年
期刊
福建茶历史悠久,源于汉朝,至宋朝时,在国内已达到首屈一指的地位。18世纪从武夷山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中欧之间重要的陆路贸易通道,被誉为伟大的“世纪动脉”。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特种茶产区,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花茶各显优势,推动了茶业的繁荣与发展。”福建省副省长黄琪玉如是说。山清水秀的福建,茶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6个、省级良种18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6
期刊
又到了一年的茶季时节,朋友打来电话邀约再去鼓山上的般若苑走走,因为时间对不上,我这次就没有和他们一同前往,但记忆的匣子却瞬间被打开,两年前走访般若苑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  那也是四月份的一个晴天,和几个朋友相约从“勇敢者之路”一路攀登到山上的茶楼喝茶,鼓山上的茶楼有一面可以俯瞰整个福州,每次大汗淋漓地在此处喝上几泡香茶,那感觉真可谓逍遥似神仙。茶叙一半,一个朋友突然提议道:“你们知道鼓山上也有茶吗
期刊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李白  所有写紫藤的诗词,总觉得没美过诗仙这首的。  诗里的紫藤,在春里美的明艳动人,阳光下摇曳生姿。  是春美了紫藤,也是紫藤装点了春。  早春、仲春、暮春,在属于春天的这几个月份里,暮春一直是心头所好。  早春的乍暖还寒,许是怕了。伸春里姹紫嫣紅的热闹,过于喧嚣了些。唯暮春,沐着清明和谷雨显得爽朗而清宁。  所以,林徽因写下的《你是人
期刊
如今,福州城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目的地,福州必到之处。  了解福州历史的人都会觉得这是应该的,毕竟,它占据着福州城最繁华市中心40多公顷的土地,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有“明清建筑群博物馆”的名号,从这里曾走出过沈葆桢、严复、林则徐、林觉民、林徽因、冰心……一大串近代史上的名人,点染了这里的翰墨书香。  我想讲的,是位于三坊七巷的吉庇路上的一处空间,长物元。  这是一处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