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艺术的本体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n88100608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主题:回归本体
  编者按:当下的艺术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所反映出的已不是艺术本身或者说艺术之本体问题。在当下大量的艺术作品面前,我们看到是的往往是一种社会思潮或图像而不是艺术本身。这种缺失对艺术本体意义方面的探索,缺少对本体语言的贡献的现象,最终会导致艺术精神的贫血。所以,在目前这种趋向中强调一下“回归本体”,这从美术史的角度上看,可能具有一点“历史”意义。
  
  This issue’s theme:Returning to the Art of Being
  Editor’s notes: The current art form is mostly not a reflection of the art itself or the noumenal problem of the art. What we can see in most art works nowadays is a kind of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or image, not the art of being. The lack of exploration into the noumenon of art and lack of contribution to the noumenal expression will sooner or later result in the loss of artistic spirit.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art, it may be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to emphasize, under the current trend, “returning to the art of being”.
  
  Studying art and engaging in art activities are double-fold, devoting to art for the sake of art and engaging in art for a living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concerning the issue of returning to art of being: art education, artists and art works, art market and its consumers.
  In terms of art education, art academy has been turning out many craftsmen, which results in the loss of momentum for art creation and the lack of creative and experienced artists in the years to come.
  When it comes to Artists and art works, the problems with modern civilization make some domestic artists treat art just the way advertisements are being done. Just as what we have lost is soul, so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in the field of art, a widespread term is shallowness and superficiality.
  As for art market and its consumers, art exhibition organizers ”have kidnapped” the art brokers, artists and consumers, and they have even have hijacked the media, which are major causes of existing chaos in the art field.
  Art education not only aims at cultivating qualified talents, also is supposed to give its full play to its cultural role. As artists it is most important for them to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tists themselves and their works, respect themselves, and adhere to the liberal values.of artists.
  
  
  在我写下这个题目之后,我深知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不是下面区区五千多字能胜任的,但这又是一个不得不涉及的话题,因为有感当下艺术领域的混乱。
  艺术批评若想慎重开展,首先应摆正对待艺术批评的态度。我们知道,西方的艺术批评是站在哲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做客观的阐释,它们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不会轻而易举地去做肤浅的赞美或故弄玄虚的描述。有些东西需假以时日的积累和历史的沉淀之后才能呈现出本质的面目。
  理论上讲,学习艺术和从事艺术活动本身有两个明确的层面:
  1.为艺术而艺术。对这样的人来说,艺术是个人生命的组成部分,艺术是他的人生,例如凡高。
  2.艺术是谋生手段。是个人的专业职业技能,是养家糊口和安身立命之本,例如多数人的选择。
  这两个层面只有高下之分而并无好坏之别,况且事实上,有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它们也会有交叉,也会有纠结,甚至难解难分,例如麦克尔·杰克逊。
  在明确了以上两点之后,本文准备从“本体论”(Ontology)这个哲学概念切入,作为哲学领域的词汇,它的界定是清晰的,使用这个概念也许有助于我们进行有关艺术本体的讨论。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谈对艺术本体的回归:艺术教育、艺术家与作品、艺术市场与艺术消费者。
  
  一、艺术教育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外聘专家,我了解到,近年来每年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的考生都在两万人左右,各省的情况又如何呢?随机查询两个省的数字:甘肃省2010年参加美术类专业考试的考生共有10370人(兰州晨报 2010.01.05),山东省2011年参加美术类专业考试报名人数为39680人(济南时报2011.1.19)。设想累计一下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准备参加美术类专业考试报名人数的总和;那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其实美术类考生也只是“艺考”中的一部分,准备参加“艺考”的人数就更多了,以至于“艺考网”网站应运而生。
  问题是,真的有那么多的学生想学艺术吗(本文中专指美术)?我们的艺术教育体制和现行机构有足够的资源与能力向如此众多的学生提供实至名归的课程与指导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毕业生的能力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一小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一直被“为艺术而艺术”和“艺术是谋生手段”这两个以上提到的问题所困扰。于是他们就去观察老师:虽然老师偶尔也会谈到“为艺术而艺术”,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师是机会主义者。因此“艺术只是谋生手段”的认知不但影响着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也深深地影响着在校的大多数学生。本来也无可厚非,如果艺术教育在做技巧性培养的同时也注意在艺术的学理方面鼓励学生探索与钻研,可惜,事与愿违。因为许多参加“艺考”学生的综合文化知识较差,在他们今后的学习中成为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在艺术院校你常常听到学生抱怨:“老师,我们不爱上文化课!”何止学生,“我们是搞艺术的,对理论没兴趣”也是部分艺术院校老师的口头禅。你怎么可以期望一个文化水平低下的人今后成为一名艺术家或有良好专业素质的艺术工作者呢?你怎么可以期望一个没有美学素养的老师理解“为艺术而艺术” 带来的结果也是艺术干预社会的过程呢?
  当在电视中看到参加“艺考”的考生蜂拥在一起那熙熙攘攘的场面时,我想:这其中有多少人是为艺术而来?我们的艺术到底失去了什么?艺术家本应是社会肌体上极为敏感的“皮毛”,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艺术家才会对社会文化有非凡的感知度和理解力。艺术学院培养出许多匠人直接导致艺术创作的后劲不足,难以创作出有新意、有持续影响力的作品。我认为,忽视对艺术学理的认知,即便把学习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今后也很难成为有创造力的应用艺术家。
  
  二、艺术家与作品
  有头脑的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古代,除却那些以宗教功能为主的洞窟壁画和寺庙壁画外,从宋元明清乃至民国、绘画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被后人称之为“文人画”的绘画风格。但是它基本上没有可作为标准的样式与风格,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恰恰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文人精神”。“文人精神”与我们在评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文人画”作品大多是文人士大夫“诗之虞”、“仕宦之虞”的创作,“画家”在古代并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独立职业(画工另论),即便是在两宋画院中,画家得到的也是官职。这些人做出的画就如同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所做的诗歌一样:既体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时代忧思,也更多体现了有闲阶层高雅的生活品位与审美情趣——“文人精神”。今天看来会认为其中有一点缺憾,因为他们没有体现出类似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艺术家作品中对社会明显的参与性和干预性,以及那种唤起人民和社会的“人文精神”。不过从“为艺术而艺术”的角度看,这也使中国古代的“文人画”比较“纯粹”,为很多人喜爱。
  如果提到“中国画”的精髓,应该属文人画的境界了,文人画不只是对明清绘画的界定。随便举几个例子:例如马远、文征明、郑板桥、朱耷等人的作品。清末以来,中国画分科而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类,直接导致了中国画的刻板与僵化,中国文人的潇洒、飘逸等情怀荡然无存,那种对唐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境界的追求;那种对国家、民族的忧思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炫耀技巧了。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如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招生考试也是按“人”“山”“花”分类进行的。这样的考试,客观地说测试的是技巧,而忽视了艺术,因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并不以绘画的内容和体裁来区分。
  如果把艺术创作当作成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这其中必有一个坚守个人信仰的过程,古今中外亦然。艺术家从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出发,忘我投入其中。那些选择当下的热潮跟风追捧的人,当下看似有所获取,但不会长远;相反,因为执着于自己内心的追求和坚持,最后所得的回报必然超出想象。伟大的艺术作品并不会因作者的地位而削弱其感人至深的价值,例如李煜,虽是亡国之君,却以高深的艺术气质和纯洁的心灵感动了无数中、外读者(作品被广泛翻译),清末文学大师王国维对其推崇备至。
  现代的文明病使国内的一些艺术家像运作广告一样运作艺术。而一些侨居国外的中国艺术家则在“玩花活”,把我们祖先那朴素的哲学变来变去,从这边推到那边,又从那边拉回来,跑着,钱也挣到了。我们失去的是灵魂,讨好人的艺术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还可以被称为艺术的话。
  俄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年)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逃往国外,最后客死巴黎。他在世时依恋着俄国故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爱那片土地“爱得心痛”。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今),于1974年被苏联当局驱逐出境,侨居国外多年,苏联解体后回国。他的巨著《古拉格群岛》中渗透着强烈的情感,令人读来泪流满面。现今已90多岁高龄的他仍然热爱俄国,批评美国的霸权主义。这些流亡、侨居国外的外国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因为祖国仍在极端政治的统治下而改变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对艺术的真诚。
  在我国当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背景下,不可否认艺术领域的流行词汇是浅薄,但是艺术家若以拍卖市场的“风向标”作为艺术创作的“风向标”跟风作业,必将丧失个人信念和品格的坚守,也有悖于艺术家创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创造震撼人心、影响人类思维进程的作品更无从谈起。
  
  三、艺术市场与艺术消费者
  在当下浮躁的文化背景中,要使艺术市场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应该定位市场和学术的关系。
  从目前的情况看,拍卖价格高的作品部分地决定了所谓“文化产业园区”的流行风尚,而这些样式似乎仅存在于几个有限类别的作品中,这类艺术品就好比商品被编制过条码一样,已经不再是艺术品了,可以复制生产。从学术的角度看,人为地“打造”所谓“文化产业园区”,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对原有自发形成的艺术家群居地用行政手段“打造”,也只会加速艺术本质上的消亡而沦为为旅游提供的节目与“玩意儿”。前面曾经提到,将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去学习或加以使用是无可厚非的,从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与促进社会的经济进步方面,意义同样重大。不过从学术的角度切入,就有考虑“品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讨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有一个概念我不得不提:杀鸡取卵。无论在艺术教育领域还是艺术家群体中,抑或在艺术市场的经营中,杀鸡取卵无处不在。
  目前在北京把艺术品当作增值产品进行投资的人基本上都是不懂艺术的人。艺术经纪人、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在当前艺术市场中扮演的角色较混乱。虽然学界和业界也在进行思考和调研,试图梳理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不过目前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
  实际情况是:艺术策展人“绑架”了艺术经纪人、艺术家和消费者,甚至绑架了媒体,这是造成乱象的重要原因。其实一些所谓的艺术策展人只是投机掮客的代名词,他们经营艺术市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最为恐怖的是学界的一些人,唯恐赶不上触摸泡沫的彩虹,也去鼓起腮帮狂吹。
  搞好市场,首先要定义好艺术经纪人的概念。常理,艺术经纪人应该是整个艺术市场的操盘手,是市场的领军人物。不过,我国艺术高等教育机构内没有艺术经纪人这个专业,有个别艺术院校虽然有此类专业,但严格的说,名不符实。艺术经纪人不是简单做策划的,而是策展人的雇主,他们要有能力组织构建一个团队并进行有效管理。就此而言,我们还不具备按照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步骤培养艺术市场人才的能力。国内要培养好的艺术经纪人,首先要从艺术教育方面着手。
  这些年体会最深的、一个与艺术家息息相关的词汇叫“收藏”。一位画家卖掉作品谓之作品“被收藏”了。无论如何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作品卖掉,似乎买主是谁都一样。其实有两类人群是艺术品消费者:
  1.艺术爱好者
  主要消费动机由两部分构成:①出于作品赏心悦目而购买,认为作品有陈列或装饰功能。②出于从作品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价值而购买,作品中的内涵打动了消费者,认为自己是知音。概括起来:拥有(占有)是目的。
  2.以投资为目的商人
  他们的主要消费动机也分为两个部分:①出于货币的保值目的而购买,权宜之计。②出于投资升值的目的购买,寄希望于作品再出售的回报率。概括起来:伺机出售是目的。
  不过,我国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畸形礼品市场,因为不计入普遍规律中,因此这里不涉及。
  我在欧洲举办过十几次个人艺术展览。购买我作品的人集中在教师、医生、律师这三个群体中,可以说都不是抱着投资目的而来。它们购买我的作品或是挂在家里,或是挂在个人的事务所里,总之是出于自己的真心喜欢而购买。因此我说,艺术品的拍卖市场只是艺术品市场的特征之一,它的另一个特征则是以画廊为主体的展览销售商群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风格和口味的艺术品购买客户,消费者的最终购买目的不是为了投资而是欣赏。但是现在很多人在认识上有误区,误认为拍卖是艺术品的最佳出路,而竞拍艺术品又是投资保值的最佳出路。
  
  四、结语
  最后我想说:提高大众艺术审美能力、弘扬文化精神,这是艺术教育方面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艺术家的工作,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的人才,还应发挥本身应尽的文化职责。作为艺术家则最应该关注的是艺术家个人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而非谁是最前卫的,谁是引导潮流的。尊重自己,恪守艺术家的自由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是是非非的评论可以留给身后的艺术批评专家去做。急着找人写吹捧文章的人是没有自信心的艺术家。
  针对以上回归艺术本体的三部分论述,继续提出三个问题:
  1.为什么在中央美术学院周边有那么多高考美术培训班?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教过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这个行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坦诚,比起从事所学领域的专业工作,“带班”收入多到有足够的诱惑力。周而复始,现在的教师就是当前就读学生的榜样。谁关注艺术教育的本真?
  2.为什么现在艺术家被认为是容易“暴富”的群体?但凡学过一点艺术表现技巧的人就迫不及待地投身到艺术市场的泡沫浪潮中,希望成为“弄潮儿”,他们希望得到什么?
  3.为什么国内的艺术市场乱象横生?购买天价艺术赝品“弄瞎”了艺术爱好者的双眼;本应出售“高雅”的市场却被认为“水很深”;明明会“淹死人”,可这样的水却有人争先恐后的往里跳。这样的艺术市场可持续发展吗?
  作为国内最大的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深受艺术家的青睐,多数艺术家把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引以为荣。实际上,作为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中国美术馆是一个政治符号。中国美术馆与人民大会堂一起,成为具有权力象征性的建筑。你可能没有注意到,与一些国家美术馆设有内部安保人员相比较,中国美术馆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由武装警察部队站岗守卫的艺术机构。
  
其他文献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区域内证券交易所的重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定与生效,被认为是欧洲政治、经济及货币一体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在资本流动方面,《马约》第73条
编者按: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在798区举办的“漆山文献展”,是其对践行 “公共艺术”和“自然雕塑”理想的一次总结。公共艺术是可以共享的“形相”,应当避免人为的建造,而转为和自然和谐生辉;自然雕塑强调没有被理性、技术、材料以及意识形态所遮蔽的真实的空间。朱青生创造性地用漆山这种夸张的行为来宣扬“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威仪”的艺术思想和精神旨归。    Editor’s Note: The Doc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