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矛盾诱思法是指在小说教学时,教师巧妙地引出、展示矛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在思维碰撞中得出结论,最终获得知识、能力、品德的三维提升的教学方法。中职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矛盾诱思策略利用矛盾、设置矛盾、生成矛盾,引导学生走进、品析小说。
关键词:矛盾诱思;小说教学;中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53-03
小说教学在中职语文中占有一席之地。传统的小说教学往往关注所谓小说的三要素,对文本进行程式化的解读,忽略了小说原本的魅力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体验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对枯燥的知识记忆性学习失去了兴趣,而对小说中生活化的场景和语言、故事化的情节、戏剧性的冲突却情有独钟。如何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开展小说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矛盾诱思的策略带着学生走进小说、品读小说,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小说赏析。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所谓矛盾诱思是指在教学中,或借助文本中的矛盾、或教师设置矛盾、或利用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矛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在思维碰撞中得出结论,最终获得知识、能力、品德三维提升的教学方法。
一、利用矛盾,还原环境
不少小说家经常用矛盾辩证手法来表达自身情感和主题,使文本在看似矛盾的境界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统一。小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把握作者的这一手法,立足文本,利用矛盾,还原环境,为学生在矛盾与统一中架构桥梁。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带同学们学习了小说中描写的贾府,领略了贾府的气派及贾府里面人物的做派。在总结时,问学生有没有发现小说中的一个矛盾之处——贾府居住布局的一个谜。同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古时候大家族住房分配的惯例:古代大家族通常合住一个大宅,以显人丁兴旺,在住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上房,儿子依次住周围的偏房;儿子间住房的安排一般是哥东弟西。照此理,贾府中的住房安排应该是:家长贾母住正中的上房,大儿子贾赦住东面稍好偏房,小儿子贾政居西面偏房。文中又是怎样安排的呢?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同时也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现在住在正中上房的是小儿子贾政呢?笔者也就很自然地抛出问题:作者在文中有悖常理的住房安排其用意是什么?利用这一“矛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止于“贾府的气派和人物的做派”的浅层。学生们带着这个“矛盾”与心中的疑惑,阅读有关资料,分析讨论,加上笔者的点拨,获得了文本的深层赏析。一开始学生认为是贾老太太过分溺爱贾宝玉是贾政居住上房的原因,但随着资料的积累、讨论的深入,学生们最终明白贾政一房的优势在于宝玉的姐姐贾元春,当时元春是王妃,她代表了古代封建制度下至尊的权贵,也是贾家的政治靠山。同时按照君臣关系来看,贾政这房最大,贾家这样的居住格局正是贾府内等级森严的又一有力佐证。
通过情景体验、细心观察、破解矛盾,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丰满并构造出了自己的阅读成就。可以说文章中的贾府等级森严这一点并不是笔者给学生的答案,而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自我生成的。学生归纳出答案后都惊讶于自己的分析能力,他们没想到在一个矛盾问题的诱思下,自己能把小说解读得这么独特、分析得这么深入。可见,运用矛盾诱思法,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变疑问为成果,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
又如高尔斯华绥《品质》这篇小说中的制靴匠格斯拉,他具有追求、守护职业的品质却最终因品质而饿死的矛盾可以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之大。《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原是因留洋而剪了辫子的,后来又重新留起头发而且不梳辫子“拆开了披在肩背上”,这对矛盾则是用假洋鬼子的投机表现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辛亥革命中封建反动势力混迹革命内部、使革命夭折的历史;“历来也不相能”的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最后却“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相约去革命,这个矛盾则侧面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历史真实;等等。这些都是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矛盾,进行矛盾诱思,还原小说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赏析文本。
二、设置矛盾,把握情节
把握小说的情节,有助于在小说阅读赏析中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辨析发展的前因后果,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小说中的人物行为等。但或因小说情节的复杂性,或因情节在小说中的分散性,正确把握、厘清情节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是容易的事。此时,教师可以“无中生有”设置一些阅读的“矛盾”,以引导学生勾连、揣摩情节,深入文本,完成对小说的完整赏析。
在欣赏《群英会蒋干中计》这篇课文的情节时,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蒋干自荐劝降周瑜”这段文字归纳蒋干的性格特征——轻率自大、盲目自信。并通过学习蒋干自荐劝降时向曹操夸下海口的语言“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和“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等,进一步证明蒋干此人的不可信。接着笔者故意设置了一个揭示矛盾的问题:“我们都觉得蒋干这人不可信,统帅几十万大军的曹操怎会相信、重用蒋干?要知道曹操可是一个非常敏感谨慎、多疑猜忌之人啊。”学生思考良久后觉得那是因为曹操当时气昏了,周瑜怒斩曹使,曹操三江口折兵又被周瑜夜窥曹寨,这一次次的挫折让他丧失了判断能力。到此水到渠成,不难看出曹操同意蒋干去劝降这一情节是前文诱出的果,上下文有因又有果,入情入理,环环相扣。趁热打铁,笔者继而问蒋干夸下海口的语言与下文的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学生由于对课文情节掌握比较好,于是娓娓道来:蒋干一到东吴就被周瑜封住了说降的口,大会群英,蒋干又被东吴英雄荟集、“兵精粮足”的阵势吓倒了,他眼看无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心急如焚,正与周瑜同榻共寝、辗转难眠的时候发现一封蔡、张降吴的密信,万分欣喜。急功近利,交差邀功,这一心理因素使蒋干分不清书信的真伪,极易受骗中计。所以,蒋干出发前的夸海口与到东吴后的窃书中计有着必然的联系。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合乎逻辑,厘清了情节的发展,明辨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又很好地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了人物行为。 再如教学小说《项链》。在体会文章精巧构思这一环节,笔者请同学自由想象并续写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什么(要有情节)故事。学生们新意迭出,续写内容非常出彩。笔者让学生思考:“同学们都可以接着写出这么精彩的情节,作者为什么惜墨如金,戛然而止?”学生在思考教师设置的这个矛盾后,逐渐体会到:因为作者在前文对人物形象的准确而又生动的刻画,才使我们在正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如此出色地续写出了以后的故事情节;也正是因为作者在结尾处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间,才使我们有了这么多关于故事结局的各种可能的构思。小说创作正是如此,在情节的结尾处不需要言之毕尽,要留下东西让读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这才是作者精心构思情节的价值所在。而我们教师的教学,在文本留白处为学生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助于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境界,帮助他们对情节的参悟。
三、生成矛盾,走进人物
小说教学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无疑是教师必须着力的重要环节。在教授新课前,笔者都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阅读,重点要求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检查预习的时候,我尤其关注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自身产生的矛盾,或是这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分析人物时产生的矛盾,学生预习中产生的这些矛盾正是教学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参悟真实的媒介与契机。
《警察与赞美诗》的开头讲了流浪汉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学生认为监狱是邪恶、暴力、堕落的象征,是个人的正常生活被剥夺后肉体和精神俱受煎熬、饱尝痛楚的场所,可流浪汉苏比却把它看作是“安乐窝”,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岛”,以至千方百计地“追求被捕”并要求到监狱里去过冬,这个想法实在是有违常情。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然对这样的矛盾产生了疑问。课堂上师生共同探寻苏比要求入狱的原因,解决这一矛盾。当冬天来临的时候,有钱的纽约人“买票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苏比却“躺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辗转反侧”,“把三份星期天的旧报纸塞在上衣里,盖在脚踝和膝头上,都没能挡住寒气”——原来一无所有的流浪汉苏比是为了消极地满足生存之需才想去监狱过冬。立足人物自身的身份及处境来看小说的这一情节,显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解决了这一矛盾之处的疑问后,学生又提出了另一个矛盾:苏比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完全可以靠劳动生活,何必要到监狱去?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苏比这个人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特点。但是苏比为什么又不接受慈善机构的救助呢?第三个矛盾自然产生了。分析后学生理解了“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待个人的历史”,可见他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隐私,他是不会去做的。
又如《荷花淀》一文,学生认为水生嫂是一等一的织苇眉子高手,但水生一回来那些跳跃的芦苇却割破了她的手指。这是学生理解人物时产生的矛盾。笔者适时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这个细节描写实质是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波动,既写出女人非常关心丈夫,全神贯注听丈夫讲话,才不留心手里的苇眉子;又写出丈夫参军的消息,在女人内心所引起的震动。但女人是识大体的,她克制住自己对丈夫依恋的感情,不让这种感情过分流露出来,所以毫不声张。
综上所述,在矛盾诱思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阅读引导者,关键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学习。矛盾诱思法的意义在于,一是利用矛盾的诱导性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解开矛盾,使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产生强烈的共鸣;二是注重让学生去质疑、去探索、去思考、去揭开矛盾背后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热情、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三是让语文学习活动向课后延伸,通过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认知过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要使人更加自由、更富创造性,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留出一份空间让学生能够将自我经验和课文内容建立一种属于自我的关联,真正诠释课本,走出课文,而不再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学习,要会利用小说中的矛盾点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并且利用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效、多方位、多层次、主动的学习交流过程。
参考文献:
[1]让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关于于漪课堂生成理念的对话[J].上海教育,2009.
(责任编辑:沈彬)
关键词:矛盾诱思;小说教学;中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53-03
小说教学在中职语文中占有一席之地。传统的小说教学往往关注所谓小说的三要素,对文本进行程式化的解读,忽略了小说原本的魅力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体验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对枯燥的知识记忆性学习失去了兴趣,而对小说中生活化的场景和语言、故事化的情节、戏剧性的冲突却情有独钟。如何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开展小说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矛盾诱思的策略带着学生走进小说、品读小说,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小说赏析。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所谓矛盾诱思是指在教学中,或借助文本中的矛盾、或教师设置矛盾、或利用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矛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在思维碰撞中得出结论,最终获得知识、能力、品德三维提升的教学方法。
一、利用矛盾,还原环境
不少小说家经常用矛盾辩证手法来表达自身情感和主题,使文本在看似矛盾的境界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统一。小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把握作者的这一手法,立足文本,利用矛盾,还原环境,为学生在矛盾与统一中架构桥梁。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带同学们学习了小说中描写的贾府,领略了贾府的气派及贾府里面人物的做派。在总结时,问学生有没有发现小说中的一个矛盾之处——贾府居住布局的一个谜。同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古时候大家族住房分配的惯例:古代大家族通常合住一个大宅,以显人丁兴旺,在住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上房,儿子依次住周围的偏房;儿子间住房的安排一般是哥东弟西。照此理,贾府中的住房安排应该是:家长贾母住正中的上房,大儿子贾赦住东面稍好偏房,小儿子贾政居西面偏房。文中又是怎样安排的呢?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同时也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现在住在正中上房的是小儿子贾政呢?笔者也就很自然地抛出问题:作者在文中有悖常理的住房安排其用意是什么?利用这一“矛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止于“贾府的气派和人物的做派”的浅层。学生们带着这个“矛盾”与心中的疑惑,阅读有关资料,分析讨论,加上笔者的点拨,获得了文本的深层赏析。一开始学生认为是贾老太太过分溺爱贾宝玉是贾政居住上房的原因,但随着资料的积累、讨论的深入,学生们最终明白贾政一房的优势在于宝玉的姐姐贾元春,当时元春是王妃,她代表了古代封建制度下至尊的权贵,也是贾家的政治靠山。同时按照君臣关系来看,贾政这房最大,贾家这样的居住格局正是贾府内等级森严的又一有力佐证。
通过情景体验、细心观察、破解矛盾,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丰满并构造出了自己的阅读成就。可以说文章中的贾府等级森严这一点并不是笔者给学生的答案,而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自我生成的。学生归纳出答案后都惊讶于自己的分析能力,他们没想到在一个矛盾问题的诱思下,自己能把小说解读得这么独特、分析得这么深入。可见,运用矛盾诱思法,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变疑问为成果,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
又如高尔斯华绥《品质》这篇小说中的制靴匠格斯拉,他具有追求、守护职业的品质却最终因品质而饿死的矛盾可以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之大。《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原是因留洋而剪了辫子的,后来又重新留起头发而且不梳辫子“拆开了披在肩背上”,这对矛盾则是用假洋鬼子的投机表现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辛亥革命中封建反动势力混迹革命内部、使革命夭折的历史;“历来也不相能”的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最后却“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相约去革命,这个矛盾则侧面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历史真实;等等。这些都是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矛盾,进行矛盾诱思,还原小说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赏析文本。
二、设置矛盾,把握情节
把握小说的情节,有助于在小说阅读赏析中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辨析发展的前因后果,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小说中的人物行为等。但或因小说情节的复杂性,或因情节在小说中的分散性,正确把握、厘清情节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是容易的事。此时,教师可以“无中生有”设置一些阅读的“矛盾”,以引导学生勾连、揣摩情节,深入文本,完成对小说的完整赏析。
在欣赏《群英会蒋干中计》这篇课文的情节时,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蒋干自荐劝降周瑜”这段文字归纳蒋干的性格特征——轻率自大、盲目自信。并通过学习蒋干自荐劝降时向曹操夸下海口的语言“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和“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等,进一步证明蒋干此人的不可信。接着笔者故意设置了一个揭示矛盾的问题:“我们都觉得蒋干这人不可信,统帅几十万大军的曹操怎会相信、重用蒋干?要知道曹操可是一个非常敏感谨慎、多疑猜忌之人啊。”学生思考良久后觉得那是因为曹操当时气昏了,周瑜怒斩曹使,曹操三江口折兵又被周瑜夜窥曹寨,这一次次的挫折让他丧失了判断能力。到此水到渠成,不难看出曹操同意蒋干去劝降这一情节是前文诱出的果,上下文有因又有果,入情入理,环环相扣。趁热打铁,笔者继而问蒋干夸下海口的语言与下文的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学生由于对课文情节掌握比较好,于是娓娓道来:蒋干一到东吴就被周瑜封住了说降的口,大会群英,蒋干又被东吴英雄荟集、“兵精粮足”的阵势吓倒了,他眼看无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心急如焚,正与周瑜同榻共寝、辗转难眠的时候发现一封蔡、张降吴的密信,万分欣喜。急功近利,交差邀功,这一心理因素使蒋干分不清书信的真伪,极易受骗中计。所以,蒋干出发前的夸海口与到东吴后的窃书中计有着必然的联系。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合乎逻辑,厘清了情节的发展,明辨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又很好地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了人物行为。 再如教学小说《项链》。在体会文章精巧构思这一环节,笔者请同学自由想象并续写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什么(要有情节)故事。学生们新意迭出,续写内容非常出彩。笔者让学生思考:“同学们都可以接着写出这么精彩的情节,作者为什么惜墨如金,戛然而止?”学生在思考教师设置的这个矛盾后,逐渐体会到:因为作者在前文对人物形象的准确而又生动的刻画,才使我们在正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如此出色地续写出了以后的故事情节;也正是因为作者在结尾处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间,才使我们有了这么多关于故事结局的各种可能的构思。小说创作正是如此,在情节的结尾处不需要言之毕尽,要留下东西让读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这才是作者精心构思情节的价值所在。而我们教师的教学,在文本留白处为学生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助于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境界,帮助他们对情节的参悟。
三、生成矛盾,走进人物
小说教学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无疑是教师必须着力的重要环节。在教授新课前,笔者都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阅读,重点要求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检查预习的时候,我尤其关注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自身产生的矛盾,或是这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分析人物时产生的矛盾,学生预习中产生的这些矛盾正是教学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参悟真实的媒介与契机。
《警察与赞美诗》的开头讲了流浪汉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学生认为监狱是邪恶、暴力、堕落的象征,是个人的正常生活被剥夺后肉体和精神俱受煎熬、饱尝痛楚的场所,可流浪汉苏比却把它看作是“安乐窝”,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岛”,以至千方百计地“追求被捕”并要求到监狱里去过冬,这个想法实在是有违常情。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然对这样的矛盾产生了疑问。课堂上师生共同探寻苏比要求入狱的原因,解决这一矛盾。当冬天来临的时候,有钱的纽约人“买票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苏比却“躺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辗转反侧”,“把三份星期天的旧报纸塞在上衣里,盖在脚踝和膝头上,都没能挡住寒气”——原来一无所有的流浪汉苏比是为了消极地满足生存之需才想去监狱过冬。立足人物自身的身份及处境来看小说的这一情节,显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解决了这一矛盾之处的疑问后,学生又提出了另一个矛盾:苏比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完全可以靠劳动生活,何必要到监狱去?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苏比这个人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特点。但是苏比为什么又不接受慈善机构的救助呢?第三个矛盾自然产生了。分析后学生理解了“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待个人的历史”,可见他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隐私,他是不会去做的。
又如《荷花淀》一文,学生认为水生嫂是一等一的织苇眉子高手,但水生一回来那些跳跃的芦苇却割破了她的手指。这是学生理解人物时产生的矛盾。笔者适时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这个细节描写实质是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波动,既写出女人非常关心丈夫,全神贯注听丈夫讲话,才不留心手里的苇眉子;又写出丈夫参军的消息,在女人内心所引起的震动。但女人是识大体的,她克制住自己对丈夫依恋的感情,不让这种感情过分流露出来,所以毫不声张。
综上所述,在矛盾诱思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阅读引导者,关键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学习。矛盾诱思法的意义在于,一是利用矛盾的诱导性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解开矛盾,使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产生强烈的共鸣;二是注重让学生去质疑、去探索、去思考、去揭开矛盾背后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热情、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三是让语文学习活动向课后延伸,通过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认知过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要使人更加自由、更富创造性,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留出一份空间让学生能够将自我经验和课文内容建立一种属于自我的关联,真正诠释课本,走出课文,而不再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学习,要会利用小说中的矛盾点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并且利用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效、多方位、多层次、主动的学习交流过程。
参考文献:
[1]让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关于于漪课堂生成理念的对话[J].上海教育,2009.
(责任编辑: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