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整体语意的理解与概括》的探讨案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wwb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者给文本的目标是教学生把握文本或文段或文句的整体语意,使学生建立整体语意的概念,获得整体语意的思维路径。通过大量的语言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从多重的感性认识建构起语意理解和思维的完整路径。本课在现代文整体语意的理解与概括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这些尝试是可操作的,能够进课堂的,以帮助学生在理解与概括这一路径上读懂文本。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研读相关文本,探讨现代文语意的理解和概括,把握整体语意,提升概括的准确程度”。
   教学课时按照常规一节课。
   本课操作过程如下。
   一、关于本课的设计意图
   本课从语意层次的关联及指向切入,以引导学生把握整体语意为目的。
   (一)借助段落内语意层次帮助概括,以把握段落内整体语意。
   (二)借助段落间语意关联帮助概括,以把握段落群整体语意。
   (三)借助语意指向在全篇确定答题范围,以明确答题范围整体语意精确所指。
   这样,从段落内部到段落之间乃至全篇文本,其实是语意层次的扩展和概括层面的提升。希望学生认识到概括不仅仅只是零零碎碎的语意要素的整合,也是对语意逻辑关联的层次把握,在层次层面上把握整体语意,提升概括的准确程度。
   二、导入
   现代文阅读以文本解读为基础,文本解读以读懂语意为基础。其中,整体语意的把握是关键,准确的概括是基本呈现。本课力求在如何读懂整体语意、如何准确概括方面做一些探讨。
   三、研读相关文本(语段),探讨以概括方式把握整体语意
   (一)借助段落内语意层次帮助概括,以把握段落内整体语意。
   (1)老去的村庄
   1.原题呈现及设题分析。
   原题呈现:1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第①段的两层语意。(6分)
   设题分析:设题明确提出第①段有“两层语意”,显然此两层语意为段内语意。
   2.划分段落内层次。
   首先划分出段内语意层次,然后分别进行概括。概括时,明晰划分段内语意层次的依据,以提升概括的准确性。
   解说:第①段的“老,是归宿,是终结,是面对时光潇潇洒洒地流逝而无可奈何的放弃。”明显是用三个判断句表明主观评价,前文则是客观陈述内容。
   3.依据层次概括。
   具体操作:第一层语意可以借助第①段第一句话的关键短语句子概括,“万物会老,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老。”第二层语意亦可同样操作,借助句子“老,是归宿,是终结,是面对时光潇潇洒洒地流逝而无可奈何的放弃”概括。
   4.把学生答案与本题设答比对,通过分析,明晰最理想的正确答案。环节结束,强调本课设计意图(一)。
   第①段原文、原题和答案:①人会老,树会老,万物会老,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老。就连那沉寂于低洼之处的小溪,也会经不起日月的提炼,渐渐萎缩干涸;孤坐草丛之中的岩石,也抵不过风雨的侵蚀,日益松散风化。老,是归宿,是终结,是面对时光潇潇洒洒地流逝而无可奈何的放弃。
   1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第①段的两层语意。(6分)
   13.共6分,每点3分。答案要点:(1)万物皆会老(老是万物的归宿)。(2)老是面对时光的流逝无可奈何的放弃。核心语意:(1)对“老”的客观陈述。(2)对“老”的主观评价。如果能将两层语意分开回答,则每点3分。如果不能将两层语意分开回答,则不得分。(如:照抄第一段最后一句,并没有分清两个层次,则不得分。)
   (二)借助段落间语意关联帮助概括,以把握段落群整体语意。
   (2)城市不是没有秋天
   1.原题呈现及设题分析。
   原题呈现:14.读⑤~⑦段,在作者看来,现代都市人感受不到城市里的秋天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共4分)
   设题分析:审题,题目中有关键信息“现代都市人”,实际上界定了答题的主语。与之相对的一类人是什么人?农民。题干的“现代都市人感受不到城市里的秋天”其实暗含着另外的信息——农民感受得到秋天。从这两类人感受秋天的原因可以回答本题。而且,本题关涉三个段落,那么,必须弄清三个段落间的语意层次关联,才可以把握这个语意群的整体语意。
   2.分别概括⑤⑥⑦段的内容,概括的过程中找出段落间的语意关联。
   (1)概括段意。⑤段:商业形态改变现代人,使人们远离自然;⑥段:农民历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联系第⑦段帮助概括)⑦段: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2)找出段落间的语意关联。⑤段词语前后的关联“现代人”“我们”“人”等,⑥段段意与⑦段词义“安身立命”的关联,⑤⑥⑦段中都提到的“自然”等语词。
   3.整合三个段落的语意,归纳为表达完整语意的文句。
   商业形态使现代都市人失去了农业社会时期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4.把学生答案与本题设答比对,明晰最理想的正确答案。环节结束,强调本课设计意图(二)。
   第⑤⑥⑦段原文、原题和答案:⑤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⑥記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⑦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14.读⑤~⑦段,在作者看来,现代都市人感受不到城市里的秋天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共4分)
   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使人远离了自然。(或“商业社会的生存状态改变了现代都市人,使现代都市人不再关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或“商业形态使现代都市人失去了农业社会时期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三)借助语意指向在全篇确定答题范围,以明确答题范围整体语意精确所指。
   (3)生命
   1.原题呈现及设题分析。
   原题呈现:13.第④段开头连用了三個“这一刻”,“这一刻”指称的内容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设题分析:设题明确指出第④段这个段落范围,“这一刻”则是有代词“这”,指代什么内容?代词是代替名词或一句话或某一内容的一种词类,代词有替代作用。本题说“第④段开头连用了三个‘这一刻’”,既然段落开头连用三个“这一刻”,所指代的内容当然是前文,即第④段之前的文字①②③段。又因为②③段有代词“它们”,依然指代前文内容。显然②③④段的语意指向都集中在第①段,第①段即成为答题的重点考虑段落。
   2.研读第①段及其它段落,探讨整合答案。第①段,狗的处境“寒冷”,是“你”看出来的,“你”马上“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狗”躺在棉絮里并久久地看着你,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同样的,鸟的处境“受伤了”,“你”“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会回头看你”,“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从上文分析看,这两种动物都处于困境甚至危难中,“你”作为人给予它们的是帮助,动物们不能说话,只能看着人表示感激之情。
   第③段的“但”这个关联词,表转折,意味着表意重点放在“但”之后。强调“这一刻”比低智能动物很快会忘记这一切的内容重要。
   第④段有原文“感激和信任的目光”,直白地表达出动物的感激之情。
   文本第①段第四行从“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开始到第②段止,都讲“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所以,“这一刻”指称的内容主要的出现在第①段的前半部分。
   3.整合探讨答案,学生以板书形式呈现。
   4.把学生答案与本题设答比对,明晰最理想的正确答案。环节结束,强调本课设计意图(三)。
   第①②③④段原文、原题和答案:①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②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③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④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13.第④段开头连用了三个“这一刻”,“这一刻”指称的内容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13.动物(狗和鸟)在困境中得到人的帮助,默默凝视以表达感激之情。(能将狗和鸟归纳在一起,抓住“困境中”“获得人的帮助”“看着你”“表达感激之情”等语意,即可得4分。将狗和鸟分开表述,要素齐全,得2分。)
   四、课堂总结
   总结其实强调的依然是本课的设计意图。
   本课从语意层次的关联及指向切入,引导学生把握整体语意为目的。
   (一)借助段落内语意层次帮助概括,以把握段落内整体语意。
   (二)借助段落间语意关联帮助概括,以把握段落群整体语意。
   (三)借助语意指向在全篇确定答题范围,以明确答题范围整体语意精确所指。
   这样,从段落内部到段落之间乃至全篇文本,其实是语意层次的扩展和概括层面的提升。希望学生认识到概括不仅仅只是零零碎碎的语意要素的整合,也是对语意逻辑关联的层次把握,在层次层面上把握整体语意,提升概括的准确程度。
   五、作业
   读《一株野百合开了》(2)(3)(4)段,完成概括题:概括市侩社会形成的原因。
   【附】作业文本及答案
   (2)你可想象我该是怎样地惊喜以至于狂喜,是那种透明的狂喜。心灵被纯粹的美、圣洁的事物打动,连心灵里那些皱褶的部位,藏着细小阴影的部位,都被这突然降临的神一样的光芒完全照亮了。我们这些成人,即便是善良的人,也早已被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们过于复杂地重塑。心,已经成为一团交叠的欲望或一种混浊的冲动的代称;而透明的心,更是我们日渐远离,终于不知为何物,如上古神话一样陌生的东西了。我们似乎懂事了,懂得了钱、官职、名声、市场、名牌服装等等的无比重要。除此之外,那些与心灵有关的事物,比如美德、彩虹、上帝,屋顶上方专注地凝视着我们的那颗星星,旷野上一位散步的老人投给我们的那一瞥善意的眼神,等等,都是不重要的。因为这些东西都不能存入银行产生利息,或投进官场赚取暴利。我们是真正地成熟了。成熟的最可靠的标志是我们荒废了感动,却学会了盘算,而且成了一把快速演算的算盘。我听见一个市侩曾经认真地教导一群孩子:像我这样,每一根头发都想着“发”,每一个表情都知道向权力微笑,你们就快成熟了。啊,都成熟了,都懂事了,你指望浩浩荡荡的市侩的洪流,造出一个怎样的海?
   (3)多么可叹,我们慷慨地将心灵弃置于黑暗中,并生怕它跑出来干扰我们去赴魔鬼的筵席。所以我们在埋于暗处的心上再压上砖石,覆上灰土,让它长出毒菌。这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吃肉,喝酒,猜拳作乐了。在市侩安排的晚筵上,必须是没有灵魂的人,才能获得最大的快感。
   (4)多么可叹,谁还怀疑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没有道理?我们已经进化到不需要灵魂也能快乐生活的境界。我们只崇拜利益的灯盏,而抛弃了心灵的信仰之光;在池塘里我们争夺每一条鱼每一只虾,甚至想刨挖出池塘最深处、据说在地壳附近深埋的盘古老先生的化石,然后盗卖给和你一样贪婪的人。池塘就是我们全部的乌托邦,在池塘之外,我们失去了壮丽的精神的天河。
   答案:市侩社会形成的原因是:(1)我们这些成年人懂事了,懂得了物质欲望;成熟了,学会了盘算。(2)将心灵弃置并彻底埋葬。(3)世俗社会的利益进一步刺激我们的世俗欲望。
   六、课后评价与反思
   本课基于“整体语意”的教学观念很好。目前整体的语文教材粗糙,精细的文本值得研究。阅读选用的文本要在精细方面做工作,不能使用粗糙的文本教学。本课提供的都是中考、调考文本。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一段一段地细读文本,明确地找出上下位语意。像这样把文本阅读做细,才真正地叫做把课堂当作语文课题来做。把语文课堂精细下去,操作中每个地方没有跳跃,没有游离于基本逻辑之外的东西。这样的语文课堂即能成为课题,有很强的实际教学意义。如果这样的课堂做成系列,语文教学通过大量的语言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其实就像数学公式一样,学生是可以把握阅读规律的,提高阅读理解和概括的准确程度的。
   课堂生成性的实际呈现方式使操作过程更加真实,教学饱满度更高。带着学生逐字逐词逐句逐段阅读文本,把握字词句段间的语意关联,借助语意层次将具象的下位语意概括提升,整合抽离出上位语意,便达到提升概括准确程度的教学目的。
   本课堂对教师随课堂即时生成的教学状态的应变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师的细心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也是课堂成功的因素之一。同时,同仁们的帮助指正,授课教师自身的努力,学生的课堂配合,才促成了这成功的课堂。
其他文献
一、“锦鲤”的语义演变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锦鲤本指物种——鲤鱼。后因其外表的特殊性而特指“鳞光闪烁的鲤鱼”,即观赏鱼。如唐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四声重寄三十二句
无论从平时的作文还是考试的试卷看,学生作文中内容空泛、思想贫乏,人云亦云、千人一面,言不由衷、弄虚作假的情况,可以说比比皆是。从学生作文中难得见着个人真实的生活情况、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将高中各学科相互融合,这当中尤为被人重视的,即是语文和历史。这两者在学科知识上存在有相当多的共同性,历史学科所研
大多数人,包括老师在内,可能都认为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必定是佳作。这种想法本来无可非议,但作为语文教师,对此还得慎重,不仅仅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更因为任何一个好东西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课堂故此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并对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具有重要作用。但当今,美育教育仍然
总结了彭阳县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该县农村沼气的建议提供参考。
当今,在国内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形势下,需要推广和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小学阶段需要高度关注作文教学,特别是注重课外阅读,结合新课标的需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让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提高写作水平。  一、課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意义  1.课外阅读有助于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  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兴趣,这句话在教育中流行甚广,也有效地体现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学习、实践。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