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学困生的形成有许多的原因,其中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心理障碍的形成又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教师把学困生现有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视当学习潜能的极限,看不到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对学困生转化失去信心,使学困生进入了“学习困难——受冷遇——学习更困难——更受冷遇”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困生的转化应是一项科学而艰巨的工作。
一、原因分析
通过大量针对性的个案研究,笔者得出学困生不愿回答问题的原因。一是有的学生天生胆小,缺乏口头表达的锻炼,不愿说话,习惯沉默。二是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顾虑太多,担心回答不对,有失脸面(女生居多),故而不回答。三是有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未考虑成熟,觉得自己的答案不一定对,没有把握回答完满,故而保持沉默。四是有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难度大,超出自己的所学知识,再加上缺乏自信心,故而哑口无言。五是有的学生曾经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受到老师的责备,受到打击后,就一蹶不振,故而不回答问题。
二、矫正对策
1.点燃兴趣之火,唤回自信之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不可否认,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嘲热讽,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他们可怜的一点自尊、自信在这种冷漠、孤寂、无爱的环境中早已荡然无存。学习无兴趣,人生无目标,公然对抗教师的消极行为也时常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理解和关心放在他们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心灵的战斗”,让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让即将熄灭的自信之灯重新点燃。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这句话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2.注重提问的方式和技巧,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那么课堂提问对学困生问些什么,怎么问呢?
多一些激励,使学生不再犹豫。有些学生在上课时不是不会回答问题,而是胆小不敢回答问题。这时我经常请他们把我提的问题重复一遍。由于是重复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害怕出错,紧张的情绪可以得到缓解,再回答问题时就会流利多了。对于胆子特别小的学生,在他重复完问题后,不失时机地对他给予表扬,比如肯定他的语言流利、表述完整等,并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激发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然后再请他回答问题。
多一些重复,使学生领会题意。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时会因为没有听清问题而不回答。我在提问时,对于较长的问题就重复几次,对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也进行必要的解释。这样有利于学困生正确理解题意,解答问题。
多一些观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于上课开小差完全没有思考问题的学生,我不是斥责、讽刺、挖苦,而是把问题结果以选择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从中选择或者让他先坐下,给他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再作回答。对他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提问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
多一些理解,使学生融入课堂。有时一些学生因为老师提问时的语气、态度、表情和周围同学的反应,对明明知道的问题拒绝回答。对于这类学生我常走下讲台,走到他面前,用亲切友好的语言、和善的微笑向他们提出问题,在问问题时捕捉学生的特长、优点加以表扬和鼓励。
实践证明仔细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困生积极思考是调动学困生回答问题、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3.运用评价、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时刻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沙子”和“金子”原来只有一步之遥。由于学困生过去是经常失败、屡遭挫折的,他们大多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只用批评指责的办法,是难以让他们做到心服口服的,有时还会产生反抗心理,使师生积怨越来越深。教师真诚的爱,经常性的鼓励、发展性的评价则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每周的评比为学困生降低评价标准,让更多的学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奖杯和喜报。每月一次的星级小明星评比中增设“答题小明星”,主要奖励给学困生。实践证明,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上进心。激励是一种费力小而见效大的好办法。
在新的世纪里,让我们把关注和欣赏洒向每一个学生,用爱心、耐心和信心这三盏明灯照亮孩子心灵的田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中找到展现自己风采的舞台,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才是教育的理想未来。
一、原因分析
通过大量针对性的个案研究,笔者得出学困生不愿回答问题的原因。一是有的学生天生胆小,缺乏口头表达的锻炼,不愿说话,习惯沉默。二是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顾虑太多,担心回答不对,有失脸面(女生居多),故而不回答。三是有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未考虑成熟,觉得自己的答案不一定对,没有把握回答完满,故而保持沉默。四是有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难度大,超出自己的所学知识,再加上缺乏自信心,故而哑口无言。五是有的学生曾经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受到老师的责备,受到打击后,就一蹶不振,故而不回答问题。
二、矫正对策
1.点燃兴趣之火,唤回自信之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不可否认,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嘲热讽,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他们可怜的一点自尊、自信在这种冷漠、孤寂、无爱的环境中早已荡然无存。学习无兴趣,人生无目标,公然对抗教师的消极行为也时常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理解和关心放在他们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心灵的战斗”,让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让即将熄灭的自信之灯重新点燃。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这句话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2.注重提问的方式和技巧,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那么课堂提问对学困生问些什么,怎么问呢?
多一些激励,使学生不再犹豫。有些学生在上课时不是不会回答问题,而是胆小不敢回答问题。这时我经常请他们把我提的问题重复一遍。由于是重复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害怕出错,紧张的情绪可以得到缓解,再回答问题时就会流利多了。对于胆子特别小的学生,在他重复完问题后,不失时机地对他给予表扬,比如肯定他的语言流利、表述完整等,并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激发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然后再请他回答问题。
多一些重复,使学生领会题意。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时会因为没有听清问题而不回答。我在提问时,对于较长的问题就重复几次,对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也进行必要的解释。这样有利于学困生正确理解题意,解答问题。
多一些观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于上课开小差完全没有思考问题的学生,我不是斥责、讽刺、挖苦,而是把问题结果以选择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从中选择或者让他先坐下,给他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再作回答。对他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提问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
多一些理解,使学生融入课堂。有时一些学生因为老师提问时的语气、态度、表情和周围同学的反应,对明明知道的问题拒绝回答。对于这类学生我常走下讲台,走到他面前,用亲切友好的语言、和善的微笑向他们提出问题,在问问题时捕捉学生的特长、优点加以表扬和鼓励。
实践证明仔细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困生积极思考是调动学困生回答问题、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3.运用评价、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时刻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沙子”和“金子”原来只有一步之遥。由于学困生过去是经常失败、屡遭挫折的,他们大多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只用批评指责的办法,是难以让他们做到心服口服的,有时还会产生反抗心理,使师生积怨越来越深。教师真诚的爱,经常性的鼓励、发展性的评价则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每周的评比为学困生降低评价标准,让更多的学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奖杯和喜报。每月一次的星级小明星评比中增设“答题小明星”,主要奖励给学困生。实践证明,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上进心。激励是一种费力小而见效大的好办法。
在新的世纪里,让我们把关注和欣赏洒向每一个学生,用爱心、耐心和信心这三盏明灯照亮孩子心灵的田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中找到展现自己风采的舞台,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才是教育的理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