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字词教学的回归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随文的字词教学常常被忽略,即使有所涉及,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学生通常会读不会写,会写不会用。究其原因,命题导向也是之一。以往年苏州市语文中考题为例,22个题目中涉及字词考察的只有两个小题,分别是根据拼音写汉字和改错别字。从命题要求上看,命题人注重考查学生能否准确书写出相应汉字的字形,其命题侧重点仅停留于学生识记层面,未触及理解层次。教师平时教学也只需要学生写写、记记,学生在考试中便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如今,命题人的考查取向发生变化,试看“苏州昆山市2016—2017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语文卷”字词检测题:
  【原题回放】你们曾经像(cuǐ)璨的宝石一般,镶(qiàn)在荒凉的戈壁大漠中,闪耀在(màn)长曲折的丝绸之路上;你们曾经是人类的骄傲,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灿烂(bīn) 纷的标志。而现在,一切早已荡然无存。这里没有人烟,没有声音,连一星半点生命运动的迹象也无法找到,连一棵小小的绿草也没有……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划线句子所描写的画面。
  与往年苏州语文中考字词检测题型相比,这次的命题不仅考查的是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更考查学生对所学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其考查呈全方位、立体化倾向。从学生得分上看,学生失分较多的是第(2)小题。鉴于命题取向变化和学生字词把握的现实情况,笔者以为,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改进字词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字词的学习效率。
  一、析义感悟,重形音义结合
  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字词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因此,我们教师在字词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写写、记记、默默这一字音、字形的识记层面,更要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感悟与运用。对此,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在示范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字词教学环节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借鉴。我们来看相关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你们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师:那老师考考你们,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拿出纸和笔。
  第一个:这篇文章中有一个词语是形容人长得很瘦的,你知道是哪两个字吗?(嶙峋)
  第二个:请写出“训诫”这个词。
  第三个:形容一个人抽抽搭搭的哭泣叫什么?两个字。(抽噎)
  第四个:请写出课文中“惊奇、诧异”的近义词。(纳罕)
  细品以上教学片断,我们可以发现肖老师在字词教学环节,不仅关注学生能否准确书写生字词的字形,如让学生直接写出“训诫”一词,更注重采用近义词听写法和直接释义听写法,让学生在理解生字词意义的基础上准确地写出它们的对应词语。通过这种检测,学生不仅把握了相关字词的字音与字形,同时也掌握了相关字词的意义,真正做到了生字词检测形、音、义的结合,使得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呈全方位、立体化。
  按符号学的观点,字词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字词教学离不开理性的诠释,但这并不意味著字词教学排斥感性的体验。因此,在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理性的诠释与感性的体验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笔者在教学《安恩和奶牛》时遇到“瘦骨嶙峋”一词,就试图将理性的诠释与感性的体验相结合来引导学生理解该词的意义及用法。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成语叫“瘦骨嶙峋”,请同学们在书旁写一写。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流利读这个词语的注解
  师:参考注释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尤其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那么,老师想问你,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人也可以用“瘦骨嶙峋”这个词语来形容?
  生:早晨上学,我在马路上看到一个满脸皱纹并且很瘦、颧骨突起的老爷爷,我觉得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他。
  师:很好,请你结合刚刚的情境和理解,用这个词造一句话。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笔者试图以“瘦骨嶙峋”这一成语的语义为聚焦点,融字形、体验、情境、语用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一张网。这种立体式的字词教学设计,集中表现在授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地交流学生对新词的理解与运用。
  二、解形溯源,注重旁类触及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形似字、同音字,如“冽——洌”、“壁——碧”,这类字学生往往因混淆不清而出现误用、乱用。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加强对这些字的认读与辨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类字,我们教师可以凭借文字学的相关知识,根据这些汉字的形体特点对汉字或主要偏旁溯源析义,引导学生精准辨析。
  笔者在一次中考监考中发现,考场中35位同学竟有17位同学将“金碧辉煌”的“碧”误写成“壁”或“璧”,其错误率近50%。学生对这三个字的用法混淆不清,若我们授课教师能按解形溯源的方式讲解“碧”的字形结构及意义并适当地触及旁类“壁”与“璧”的话,那么,学生的误写情况应该不会如此之多。“碧,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声”“壁,垣也,从土辟声”“璧,瑞玉圜也,从玉辟声”。《说文解字》对这三个字的诠释是如此清楚,授课教师若能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告知学生“碧”多跟颜色相关,指的是青绿色,而另外两个字分别与“土墙”、“玉石”相关,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金碧辉煌”中的“金”字和该词词义进行分析讲解,那么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将“碧”误写成“壁”或“璧”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减少。
  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常常对“示”字旁和“衣”字旁的字易混淆。对此笔者查阅《说文解字》关于“示”字的诠释:“‘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对于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笔者结合《说文解字》用通俗的语言跟学生讲解“示”字旁的字基本都跟鬼神或祭祀等活动有关,并由此触类旁及到一系列与“示”字旁相关的字如:祈、祷、祥、社、祺、祠、祉等等。围绕该偏旁,引导学生进行追根溯源式的学习之后,学生触类旁通,无论是在识字的数量、质量还是与形似字(“衣旁的字”)辨析的精准度上都大幅度提高,学生于无形中也受到汉字深厚文化的熏陶。   三、串词成句,促进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跌入了一个怪圈:会认不会写,会写不会用。每次批阅学生的作文,我们也常常喟叹学生的词汇量是如此匮乏,语言表达如此空洞无力。正如全国特级教师王栋生所言:“我经常为学生的语汇贫乏感到不解:读了十二年语词积累也不少,临到作文却不会用,全是屠龙之技。初高中的语言教学若能补补课,有意识地从练习‘造句’开始,让一些学生恢复‘造句意识’,可能不需要太多时间,能使其语言能力得到提高。”[1]王老师的这段话对我们初中段字词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词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读读——抄抄——默默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理解与运用,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为此,笔者在词语教学过程中尝试让学生串词成句,促进词语教学的读写结合。具体做法是:以苏教版教材后附词表所收录的每课常用词为参考,有针对性地选取3——6个词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自己选择更多的词语),让学生在专门的本子上串词成句,写作小片段,内容体裁自选,可以仿写也可以自创。学生写好,我坚持批阅,批阅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词语使用是否得当。遇到精彩优秀的小片段,利用早读时间与同学分享并择优“收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下是一位同学根据《鼎湖山听泉》后附词表中的词语仿写的小片断:
  来到学校,还未踏上上楼的台阶,活泼欢快的嬉戏声就迎面扑来,那声音清脆悦耳,闻声就仿佛能够看到同学们追逐嬉戏的活脱脱的身影,使人顿生雀跃之心。拾级而上。入教室方知追逐之处非止一处,前后左右,桌前椅后,无处不疯、无处不闹。忽闻窗外一声吼:“安静!开始早读!”。顿时,驻目凝视,寂静一片,随后清朗书声,欢快悦耳。
  这是一位语文成绩中等偏上的同学写作的片断,其选材来源于学校生活,恰当地运用了词表中的五个词语,所写之片断层次清楚,生动活泼,画面感极强。这则串词成句、读写结合而成的灵动优美的片断着眼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若长此以往的反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巧借字词,感知理解文本
  “初读文章,扫除字词障碍”这是我们经常在上课课件上看到的字眼。试问,一篇文本均是由一个个字词构成的,字词又岂能成为理解文本的障碍呢?殊不知,字词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其实是颇为丰富的,精选恰当的字词组织教学,有利于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穿针引线、上连下坠,丰富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知和文本内容的理解。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動无数读者的文章,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教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丁卫军老师却采用由词悟境的方式来让学生把脉文本的情感基调。我们来看相关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下面看大屏幕,预习时,你们关注了这一组词语吗?每个词语读两遍,速度不要快。
  屏显:祸不单行 埋怨
  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颓唐
  (学生齐读。教师抽查学生解释词语)
  师:下面大家将这一组词语再轻声自读一遍。(学生小声朗读)谁来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生:惨淡,凄凉,伤感,心里感到很灰暗、压抑……
  纵观丁老师这一教学片断,有词语的字音与字义教学,如让学生读两遍、抽查学生解释词语。但丁老师为了避免一开场就跌入单纯字词疏通的俗套,他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说说朗读后的感受,然后通过感受该组词语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可谓颇具匠心。
  类似的教学还有王益民老师,他在教授川端康成《父母的心》时,通过几组词语的教学来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在导入课题和作者介绍之后,王老师的课件显示出“女佣、褴褛、酬谢”等词语,让学生一起朗读词语后,王老师精选“酬谢”这一词语追问:文中女佣打算对穷人做出哪些酬谢?这轻轻一问,文本的内容就被不知不觉地牵扯出来,学生对“酬谢”的含义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随后王老师又出示“犹豫不决、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失魂落魄、失声痛哭”等词,让学生在文中圈化出来并追问学生这五个词语写谁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来概述故事情节。具体做法是:王老师先让学生互相概述,然后请一位学生概述,这样的好处在于每一位学生都围绕课文内容运用了这些词语说话。细品王老师这一做法不仅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了词语,同时也让学生围绕这些词语感知了文本的基本情节,可谓一箭双雕,让人钦佩不已。
  字词作为现代汉语言的基本单位,学生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欲将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至“九层之台”,就必须重视字词教学这一夯实基础的“累土”过程。以上笔者提出的几种字词教学的策略仅当抛砖引玉。我们相信,只要潜心研究,定能设计出全面、实用、有效地字词教学法。
  注释:
  [1]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7
其他文献
时下流行的思想史写作,或是以介绍各个时代作家之思想为其目的,或是截取诸多思想者的断片来进行个体性的发挥。如此一来,则研究工作就流于观点的罗列和材料的收集整理。然而,在尚未弄清楚研究对象之前,材料的收集往往挂一漏万。对于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考察必然沦落为“概念的统计学”。《中国近代的自然权利观》(赵明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版,以下简称《权利观》,出自该书的引文只标页码)一书反对上述研究方法,而
近年在北京的街头,不时有十分醒目的当铺广告映入眼帘。从网上的新闻看,现今北京的典当行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清末北京的当铺。  清末北京的当铺很是热闹。本文以《那桐日记》为线索,结合多年以前所抄清人函札、档案等史料,勾画晚清北京当铺的若干特色。    京城高官与富人热衷开当铺    当铺在我国有一千数百年的历史。当铺,亦称典铺、质铺,是一种通过收存实物、以押借现金的商铺,有的
对于神来说,日本岛作为神国,难免有一种局促感。那么多的神社簇拥在日本岛上,真可谓“鸟居”(神社大门)遍地。日本“年中行事”,即传统节日,几乎月月皆有,而且多与神佛相关。释迦牟尼佛是外来的,要本土化,就得在日本“本地垂迹”,化身为天照大神(太阳女神)。日本人信仰泛神,泛神而又生活化了,多少会有些迷信色彩。陈存仁《抗日时代生活史》说日本人迷信“八”字,就是来自佛教密宗的。  对于一个民族的信仰,是不能
《金石梦故宫情——我心中的爷爷马衡》是我的邻居马思猛的回忆之作,我是此书的第一个阅读者,同时也是它成书的见证者。马衡何许人也——他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郭沫若语)、北大国学门煊赫一时“五马”之一、曾任故宫博物院19年院长和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并被故宫现任院长郑欣淼称为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方面均有所立的先贤人物。  这一串头衔说下来,不免气短。先贤德行高尚渺远,我辈只能耳闻而无法亲见,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早期作品之一,被收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该诗标注完成时间是1962年,在这个沉闷且冷寂的1962年里,昌耀因言获罪,当时在青海省西部,但他并未因此沉沦自弃,反倒因远离城市喧嚣而从这荒漠野地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冷静与清醒,他对于生命的受难也产生了新的理解与阐释。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诞生于这个情境下的这首诗,是他基于新的生命体悟而产生的个体对群体生命伟力的外化表达,它“先
一、发现问题    搞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能发现社会问题,哪些问题值得思考、深究,从什么地方发现社会问题?我认为,非专业的调查者,只能从两个地方发现问题。  一处是媒体,一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了一些我们自己无法直接了解到的社会事实、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还有另一类媒体,那就是很专门化的理论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和报纸广播电视对待社会问题的不同方式,它要去解释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2008年11月8日,香港大公报《台耄耋诗人赋诗抒怀颂“三通”》一文,提到这么一件事:  一九八二年除夕,林恭祖遥望海峡,有感而发:“今夜失眠非守岁,天涯无客不思归”(《春节怀大陆》),表达对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及对故乡亲人的绵绵思念。林恭祖告诉记者,此诗在大陆发表后,在两岸三地引起反响。家乡莆田仙游县的诗人王文淡、郭清梁、郭清岑纷纷作诗应和,无奈不能及时寄到台湾。广东陆丰县的陈章则辗转香港中文大学
业余写手当年明月等人写的通俗历史读物大卖,有些“体制内”的学者也开始仿而行之,写作一些同类读物。这又引来一些学者发表议论,或谓当年明月等人所写更八卦故更可读而学者所写更为严谨云云。我当然没有义务在这里判断谁更严谨谁更八卦,不过倒是愿意提供另外一种思路,聊供谈助。  夫八卦者,非当代写手之专利也,此事古已有之,现代学者亦多有之。  比如谈到汉武帝,言其信任卫、霍以驱匈奴,固学术也;要是再讨论一番当时
古来谈《说文》的书,不止千数百种,而且部部高深莫测,构成传统小学的无数高峰,让后学望而却步,徒叹奈何。即以一部《说文通训定声》而言,没有名师指点,没有十年苦工,想通读都不可能,遑论研究?最近,中国书店的陈连琦女士寄来这部《说文部首书注》(以下简称《书注》)时,我还未开卷,先就心里揣度:别又是什么高头讲章吧?  书的作者赵宏是欧阳中石先生的弟子,恕我伧夫寡闻,不知底细;看序言、凡例,大概知道是一本面
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段话认为,学生思维类型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是一个需要借助课堂情境,通过思考、表达、交流研讨等环节来实现的过程。   钱钟书先生的《论快乐》是一篇议论散文,这篇两千多字的文章阐述了对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