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其观点颇耐人寻味。它的内涵是木桶的最大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这就是所谓的“短板效应”。
细细思来,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就说做人吧,万物之灵的人是大自然的杰作。但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和不足,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瑕疵和败笔,这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我们身上最短的那块木板。遗憾的是,不少人对自己的这些“短板”视而不见,不愿设法修补和加高它,却津津乐道于自己的长板,错误地认为一俊可以遮百丑。殊不知正是那块最短的板,决定了人生的品味和所能达到的高度。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的老师和学生都给自己制造了“短板”。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给学生开设的课程都是科学的,它们都是语文学科的一部分,尤其是历史和语文有着不解之缘,老师只是单纯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定位在字、词、句的读写、训练上,而忽视了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其它学科的支配作用。实际上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就拿美术、音乐来说,通常被学生视为所谓的“副课”,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它们之间与语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写作中的景物描写,作者往往都会调动人的感官来描绘,像视觉和听觉,给我们勾勒出优美动人的画面。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展示了农家的田园风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摹的是边塞风情。这些意境优美的画面,同美术中的色彩和线条、音乐中的音符和旋律有同样的审美效果。语文是最讲究审美教育的,而学生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音乐、美术的学习、感悟和潜移默化而来的。如果教师只把教学的目标放在字、词、句的书写、认读上,而不用于写作实践,也就偏离了听、说、读、写中的“写”的目标,学到的东西不用之于生活实际,那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进一步说,就是学习的字再多,不会表情达意,也是枉然。就是这块板再长,也盛不了多少水。
再说,从“读”的方面看:我们学一首诗,读一篇散文,浏览一篇小说,当然不能停留在粗浅的认字上,而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认识,才能领略到作者的用意、感情和美妙绝伦的笔法,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欣赏的目的。就教材选择的范围而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生活百态、自然景观无不涉猎。这就需要一定的历史、地理背景作参照,才能深入到作品的实质和内涵,理解作者的目的和用意。有位教师在授《火烧邱少云》一课时,一位学生发问:“火能把邱少云烧死,为什么所带的枪支、弹药不爆炸呢?”老师因缺乏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无法解答学生的问题,而被凉在黑板上。正是由于这块“短板”,他的形象在学生眼里大打折扣。实际上,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平时多留心身边的生活,多了解与语文有关的课外知识,加长那块所谓的“短板”。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起码要面面俱到。
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大多数学生虽然认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但对听、说、读、写四种基本的语文能力却不是等量齐观。有的只钟情于阅读,但懒于动手写作,视作文为畏途,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一拖再拖。书读的不少,但写不出像样的作文。有的只醉心于写作,而疏于广泛阅读和积累,日久天长,导致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鉴赏能力萎缩。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并学以致用,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也符合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原则。如果语文学习中的顾此失彼,自设禁压,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那块“短板”,那么就会影响到一个人语文能力和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
作为教师,都有自己的弱项或不足,这个弱项或不足就是那块值得引起警觉的“短板”,它是你走向成功的绊脚石。体味木桶理论,牢记“短板效应”,下功夫加高那块最短的板,这就是我们在做人、学习、工作方面所具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自求完善的能力。
(作者简介:马桂英,女,1977年出生,回族,甘肃省合作市藏族小学一级教师。邮编:747000;详细地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人民街中路118号合作市藏族小学;电话:13893939596、13893947175;信箱:x_yaqiang@126.com)
细细思来,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就说做人吧,万物之灵的人是大自然的杰作。但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和不足,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瑕疵和败笔,这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我们身上最短的那块木板。遗憾的是,不少人对自己的这些“短板”视而不见,不愿设法修补和加高它,却津津乐道于自己的长板,错误地认为一俊可以遮百丑。殊不知正是那块最短的板,决定了人生的品味和所能达到的高度。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的老师和学生都给自己制造了“短板”。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给学生开设的课程都是科学的,它们都是语文学科的一部分,尤其是历史和语文有着不解之缘,老师只是单纯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定位在字、词、句的读写、训练上,而忽视了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其它学科的支配作用。实际上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就拿美术、音乐来说,通常被学生视为所谓的“副课”,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它们之间与语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写作中的景物描写,作者往往都会调动人的感官来描绘,像视觉和听觉,给我们勾勒出优美动人的画面。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展示了农家的田园风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摹的是边塞风情。这些意境优美的画面,同美术中的色彩和线条、音乐中的音符和旋律有同样的审美效果。语文是最讲究审美教育的,而学生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音乐、美术的学习、感悟和潜移默化而来的。如果教师只把教学的目标放在字、词、句的书写、认读上,而不用于写作实践,也就偏离了听、说、读、写中的“写”的目标,学到的东西不用之于生活实际,那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进一步说,就是学习的字再多,不会表情达意,也是枉然。就是这块板再长,也盛不了多少水。
再说,从“读”的方面看:我们学一首诗,读一篇散文,浏览一篇小说,当然不能停留在粗浅的认字上,而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认识,才能领略到作者的用意、感情和美妙绝伦的笔法,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欣赏的目的。就教材选择的范围而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生活百态、自然景观无不涉猎。这就需要一定的历史、地理背景作参照,才能深入到作品的实质和内涵,理解作者的目的和用意。有位教师在授《火烧邱少云》一课时,一位学生发问:“火能把邱少云烧死,为什么所带的枪支、弹药不爆炸呢?”老师因缺乏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无法解答学生的问题,而被凉在黑板上。正是由于这块“短板”,他的形象在学生眼里大打折扣。实际上,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平时多留心身边的生活,多了解与语文有关的课外知识,加长那块所谓的“短板”。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起码要面面俱到。
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大多数学生虽然认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但对听、说、读、写四种基本的语文能力却不是等量齐观。有的只钟情于阅读,但懒于动手写作,视作文为畏途,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一拖再拖。书读的不少,但写不出像样的作文。有的只醉心于写作,而疏于广泛阅读和积累,日久天长,导致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鉴赏能力萎缩。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并学以致用,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也符合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原则。如果语文学习中的顾此失彼,自设禁压,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那块“短板”,那么就会影响到一个人语文能力和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
作为教师,都有自己的弱项或不足,这个弱项或不足就是那块值得引起警觉的“短板”,它是你走向成功的绊脚石。体味木桶理论,牢记“短板效应”,下功夫加高那块最短的板,这就是我们在做人、学习、工作方面所具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自求完善的能力。
(作者简介:马桂英,女,1977年出生,回族,甘肃省合作市藏族小学一级教师。邮编:747000;详细地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人民街中路118号合作市藏族小学;电话:13893939596、13893947175;信箱:x_yaqi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