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创新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这一实验为例,探讨如何对创设情境、实验环节、实验设计、评价与总结这些实验教学环节进行创新与改进,从而顺利地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教学创新 内环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这一实验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1 创设探究情景,提升社会责任感
  本实验选取“酸碱体质理论”这一热点问题。该理论认为:体质的酸化是百病之源,而体质酸化是由于吃了“酸性食物”引起的。所谓的酸性食物,如:鱼、肉、米饭、酒等人类的主副食品。在举出实例后,教师提出问题串:①机体自身代谢以及食物在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不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②当这些物质进入内环境,内环境能否维持pH的稳定呢?③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又是什么?
  针对问题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有的学生结合已学的生物学知识,提出: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会产生乳酸这一酸性物质。有的学生则联系生活提出:苏打水这一食物属于碱性物质。在肯定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追问问题②,引导学生利用pH传感器、滴数传感器以及磁力搅拌器等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探究,独立解决。在综合全班学生的实验结果之后(图1),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持续向血浆中加入HCI或NaOH,血浆能够维持pH的稳定。这样从而否定了“酸碱体质理论”。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依托实验,对社会热点议题做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拓展实验环节,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针对问题③,教材中实验是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溶液(如NaHPO4、KH2P04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可能是含有缓冲物质用于维持pH稳定。在实际教学中,这样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可能性结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所以,教师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新增化学分析实验,证明血浆中确实含有缓冲物质。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血浆中可能存在的缓冲物质是什么?学生联系细胞呼吸可以生成CO2,推测出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缓冲物质是H2C03/HCO3-。并联系化学知识:因为HCO3、H2CO3、CO32-这3种基团或分子在溶液中可通过电离或水解产生彼此,所以只要确定溶液中含有其中一个,即可说明溶液中含有HCO3-/H2CO3又因HCO3、CO32-都可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CO2。因此,学生找到实验的设计思路:通过向材料中滴加HCl,检测是否有CO2的生成,来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H2CO3/HCO3这对缓冲物质。
  教材原有实验和改进后实验的比较见表1。
  3 质疑实验设计,发展批判性思维
  质疑就是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开始。学生通过质疑、分析、推论、认证,学习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设计化学分析实验方案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仅凭向血浆中滴加HCI,检测是否有CO2的生成,得出的结论是否严谨?学生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能够想到缺少对照实验是无法得出严谨结论的,应增加向蒸馏水滴加HCI,作为对照组。紧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如何检测CO2的生成?学生提出可通过观察气泡的产生来确定。但在实际反复操作后,并没有观察到气泡的产生。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实验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有的学生认为当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不符时,说明假设错误,也就是说血浆中根本没有H2CO3/HCO3-。而更多的学生则提出:可能因为血浆中HC03含量太低,虽然实际生成了CO2,但却无法观察到气泡。继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CO2传感器改进实验装置,重复实验。发现:未加入HCl时,两组装置的CO2含量曲線都没有上升;在滴加HCl之后,相较于蒸馏水组,血浆组的CO2含量曲线明显上升(图2)。最终,学生得出结论:血浆中确实含有缓冲物质H2CO3/HCO3-用于维持pH的稳定。
  丝丝入扣的质疑让学生在实验预期和真实结果中,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完善实验设计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案、实验结果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严谨、不合理、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对实验原理和设计思路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解决质疑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发展了批判性思维。
  4 模拟动画总结,树立生命观念
  教师利用师生共同设计的“模拟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动画演示,展示当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环境中发生的相应代谢过程,并同时以曲线的形式呈现内环境中pH变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的pH稳定的维持,通过数学模型建立帮助学生达成生物体稳态与平衡这一生命观念。
  5 教学反思
  改进后的实验相对于教材实验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于抽象,运用信息技术支撑课堂教学,形象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②实验方法的创新。在教科书模拟实验的基础之上,新增了化学分析的实验方法,明确找到血浆中H2CO3/HCO3这对缓冲物质,增大了实验结论的说服力。③检测技术和实验材料的改进。对比发现利用传感器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实验结果。本实验选择的材料是血浆,相较于教材中选用的猪肝匀浆和马铃薯匀浆,其优势在于排除细胞内物质的干扰,是内环境的组成之一,可以直接反映内环境的pH变化。
其他文献
一、选择题    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力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2.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
摘要:近些年,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冲击和社会高节奏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深感学历和就业的严峻境况。在提升学历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吸引下,考研在民办高校热度持续攀升。通過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考研现状进行探析,探索适合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成功考取研究生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助力民办本科高校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 考研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高中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获取信息、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主动习得生物学知识,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深切感受其突破点,即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准,提出普通高中生物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确立新的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新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框架和质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
摘要 以“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专题为例,探讨了高三单元教学中“稳态与平衡观”培育的深度建构策略,通过构建相应的生物学概念和物理模型支撑体系,促进一线教师领悟生命观念的生物学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目标中。  关键词 稳态与平衡观 免疫系统 生命观念 深度建构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 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基本理念业已深入人心并在课
摘要 以“基因突变”为例,阐述了基于整体备课策略,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设置核心问题、围绕生物学重大概念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 整体备课 核心素养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生物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等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
小小火柴,不仅能够带来光亮,还能设计出不少有趣的数学题目呢,下面就让张老师带着同学们一睹为快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建设生态家园”一节,为该册教学内容的最后一节,也是整个初中生物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该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提升和应用,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真正体现了“生物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中去”的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忽视这部分内容或一带而过的现象。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1学习本课内容的关键,要转变思想观念  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建设。但是发展经济不能
一元一次方程都会考哪些内容呢?下面请孙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 将与高中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与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结合,尽可能地把它融入到生物学教学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的良好素材,同时科学家们不断发现、尝试、重新开始的探究历程也是培养学生直面挫折、不断进取的典范。  关键词 诺贝尔奖 高中生物学 教学 酶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6年全国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在“能力要求”方面强调“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