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88-02
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非常之多,如通过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利用实验课、引导学生化学知识生活化等方式均能激发兴趣,本文仅从让学生享受化学学科之美的角度,浅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一、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美,引发兴趣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是在初中九年级时才接触,此阶段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意识同低度年级相比大大提高,教师一走进课堂,学生首先以审美的态度向教师投以注意的目光,教师整洁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潇洒的字体、工整的板书、得体的表情、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都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感,近而喜欢老师,并对该老师所任教学科产生兴趣。因而中学化学教师更应注意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好感、好印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形象,优美的气质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设置情景问题的冲突美,诱发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冲突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上教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下“100+100=?”,学生回答“200”,教师却说不等于200。学生个个都疑惑不解,与原有知识形成冲突,心中充满矛盾,教师应及时抓住此时的机会与学生一起学习构成物质基本微粒的性质。又如上第七章常见的酸碱盐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时将一支装有NaOH,另一支装酚酞试液的两种无色的溶液混合后,请学生回答混合后的颜色,学生回答“无色”,然后通过实验,发现两者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通过实验现象造成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冲突,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激发兴趣
1.语言艺术之美
教师不仅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其语言的准确、生动、简约、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使上课语言具有艺术性,学生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样上课语言充满艺术美,则能使学生听得入神、想象丰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讲述用KMnO4加热制取O2的实验步骤用“茶、庄、定、点、收、利、息”来表述O2制取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又如在讲化学肥料铵肥时用““雷雨肥庄家”来说明N元素的作用;再如用“真金不怕火炼”来说明金的化学性质;又如讲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时,借助比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就好比吃饭饱不饱与吃饭多少的关系,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有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通过这些艺术性的语言来表达化学知识既形象具体,又简略易懂,且使学生与教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实验直观之美
化学实验美是化学美的重要内容。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美的感受,培养他们鉴赏美的情趣,激发追求美的热情,增强创造美的能力。
A仪器装置之美:在化学实验中,各种仪器质地不同,外形各异,应用各不相同,但都酷似艺术佳品,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利用它、鉴赏它是一种美的享受。
B实验现象之美: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某些鲜明而有趣的现象,如:发光、发热、发声、沉淀生成和溶解、气体的逸出和吸收、颜色的骤变和消失、晶体的生成和转化等等,具有瞬息多变、色彩明快的特点。如: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絮状恰似蓝色钟乳石,使学生惊奇大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铜溶液,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令学生感叹不已;将铁放在氧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犹如缤纷的礼花。这种丰富多彩的变化不仅能准确反映出自然界中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科学规律,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科学美的直观感,欣赏到化学变化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C操作规范之美:实验过程教师规范,流畅的操作过程,也能让学生影响深刻,激起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及及实验现象,并在适当时机加以点播,增加实验教学中的益智、求美、激情的教学效果。
3.课件感观之美
目前,学校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不会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故在化学教学中,应适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一些学生难以领会的抽象化学知识,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所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等功能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同时配以多种的人机交互手段,使认知原理中的情境学习理论和问题辅助学习理论等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精美的课件更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4.科学探究之美
时代呼唤主体精神。科学探究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感受科学本身的美,科学探究过程中蕴涵的美,这样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例如我设计了“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小组协作设计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等等。实践证明,科学探究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四、体现化学生活的应用美,升华兴趣
“学以至用”历来就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从感知审美到延伸审美再到深化审美,最终在创造学生的思维和对化学美的认识得以升华,达到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用化学知识解答:如学习完《金属的防护与回收》时,请学生对自己的自行车进行防生锈的保养,又如学习完《燃烧与灭火》时对经常发生的火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又如喜庆的节日里色彩斑斓的烟火就是碱金属的焰色反应,银镜反应制取保温瓶瓶胆、制镜,浑浊的泥水变澄清是明矾的净水,烧鱼放些酒和醋有特殊的香味是酯,家里用的肥皂是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在碱性条件下酯化的产物等。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回味、体会,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并从中发现化学应用之美,提升化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化学学科中蕴涵着许多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之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
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非常之多,如通过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利用实验课、引导学生化学知识生活化等方式均能激发兴趣,本文仅从让学生享受化学学科之美的角度,浅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一、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美,引发兴趣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是在初中九年级时才接触,此阶段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意识同低度年级相比大大提高,教师一走进课堂,学生首先以审美的态度向教师投以注意的目光,教师整洁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潇洒的字体、工整的板书、得体的表情、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都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感,近而喜欢老师,并对该老师所任教学科产生兴趣。因而中学化学教师更应注意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好感、好印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形象,优美的气质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设置情景问题的冲突美,诱发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冲突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上教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下“100+100=?”,学生回答“200”,教师却说不等于200。学生个个都疑惑不解,与原有知识形成冲突,心中充满矛盾,教师应及时抓住此时的机会与学生一起学习构成物质基本微粒的性质。又如上第七章常见的酸碱盐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时将一支装有NaOH,另一支装酚酞试液的两种无色的溶液混合后,请学生回答混合后的颜色,学生回答“无色”,然后通过实验,发现两者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通过实验现象造成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冲突,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激发兴趣
1.语言艺术之美
教师不仅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其语言的准确、生动、简约、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使上课语言具有艺术性,学生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样上课语言充满艺术美,则能使学生听得入神、想象丰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讲述用KMnO4加热制取O2的实验步骤用“茶、庄、定、点、收、利、息”来表述O2制取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又如在讲化学肥料铵肥时用““雷雨肥庄家”来说明N元素的作用;再如用“真金不怕火炼”来说明金的化学性质;又如讲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时,借助比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就好比吃饭饱不饱与吃饭多少的关系,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有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通过这些艺术性的语言来表达化学知识既形象具体,又简略易懂,且使学生与教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实验直观之美
化学实验美是化学美的重要内容。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美的感受,培养他们鉴赏美的情趣,激发追求美的热情,增强创造美的能力。
A仪器装置之美:在化学实验中,各种仪器质地不同,外形各异,应用各不相同,但都酷似艺术佳品,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利用它、鉴赏它是一种美的享受。
B实验现象之美: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某些鲜明而有趣的现象,如:发光、发热、发声、沉淀生成和溶解、气体的逸出和吸收、颜色的骤变和消失、晶体的生成和转化等等,具有瞬息多变、色彩明快的特点。如: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絮状恰似蓝色钟乳石,使学生惊奇大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铜溶液,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令学生感叹不已;将铁放在氧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犹如缤纷的礼花。这种丰富多彩的变化不仅能准确反映出自然界中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科学规律,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科学美的直观感,欣赏到化学变化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C操作规范之美:实验过程教师规范,流畅的操作过程,也能让学生影响深刻,激起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及及实验现象,并在适当时机加以点播,增加实验教学中的益智、求美、激情的教学效果。
3.课件感观之美
目前,学校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不会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故在化学教学中,应适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一些学生难以领会的抽象化学知识,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所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等功能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同时配以多种的人机交互手段,使认知原理中的情境学习理论和问题辅助学习理论等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精美的课件更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4.科学探究之美
时代呼唤主体精神。科学探究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感受科学本身的美,科学探究过程中蕴涵的美,这样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例如我设计了“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小组协作设计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等等。实践证明,科学探究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四、体现化学生活的应用美,升华兴趣
“学以至用”历来就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从感知审美到延伸审美再到深化审美,最终在创造学生的思维和对化学美的认识得以升华,达到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用化学知识解答:如学习完《金属的防护与回收》时,请学生对自己的自行车进行防生锈的保养,又如学习完《燃烧与灭火》时对经常发生的火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又如喜庆的节日里色彩斑斓的烟火就是碱金属的焰色反应,银镜反应制取保温瓶瓶胆、制镜,浑浊的泥水变澄清是明矾的净水,烧鱼放些酒和醋有特殊的香味是酯,家里用的肥皂是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在碱性条件下酯化的产物等。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回味、体会,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并从中发现化学应用之美,提升化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化学学科中蕴涵着许多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之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