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ool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在关键处提问
  知识内容中的关键点往往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师指导的重点。因此,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问题,教师需要及时给予提示,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定义后,我提问:“怎样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经过讨论和不断修正后,给出了正确的回答:看能不能找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的第三个因数。如果找不到说明这个数是质数,如果能够找到说明这个数是合数,用不着把这个数的全部因数都写出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内容的关键处提出引导性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得到正确的结果。
  2.设计趣味型作业
  2.1绘画式作业。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绘画式作业,引导学生应用、巩固所学知识。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交流展示。这样的作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当成一件件艺术品来完成。
  2.2情境式作业。学生对作业感兴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因此,教师应给枯燥、单调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位置与方向”后,教师可设计“帮小动物找家”的作业:“一天,小狗、小熊、小鹿一起出去玩,可是回来的时候它们迷路了,你能根据图中的提示把它们送回家吗?”这样就将枯燥的方位知识融入富有情境的作业中,激发了学生作业的兴趣。
  3.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3.1备教科书。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教师认识到不但要“用”教科书,更要“活用”教科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教科书,了解知识内容,理解教科书的编写特点,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吃透教科书;其次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从多角度分析教科书,挖掘隐性内容,使教科书的内容更有广度和深度,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3.2备自己。教师是一堂课的总指挥,如何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课,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教师的语言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一节课的指挥棒。教师无论课前准备多么充分,教学设计多么科学,都需要用语言讲述出来,而且需要语言技巧。高质量的课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功底,例如,讲授新知识时,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精练;遇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时,教师的语言要灵活、幽默;评价学生时,教师的语言要适时、适度、注重鼓励。当然,语言的功底也不是一朝一夕练出来的,每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积累、不断学习。
  4.课堂教学要有“数学味”
  “数学味”是一种方法味。相对于数学知识而言,数学方法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的数学知识背后可能用的是同一种数学方法。因此,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方法比数学知识更具概括性,是数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先看一个例子:有人问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一个橙子加两个橙子,一共是几个橙子?学生说不知道,因为老师上课时说的是苹果。这当然是一个笑话,背后却折射出数学方法的重要性,即在这种例子中,要将具体的物体抽象成数学运算对象,因此数学抽象就是一种方法。又如“混合运算”中有这样两个题目:已知书包每个20元,笔记本每本5元,水彩笔每盒18元。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钱?这是两个问题,却需要学生在分析中综合出混合运算的规则,即先乘除后加减。这种分析与综合就是数学方法。
  5.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学目标设计要有梯度
  在当今开放性教学中,我们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一般不笼统地说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而是采用形象的描述性语句,如:“根据你的能力,想做哪道题就做哪道题”,“用多种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巧妙”,“这个同学是这么认为的,你有什么不同意见”,等等。这就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照顾到学生能力差异的开放性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通过教学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体现出不同的梯度。
  6.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面积”,往往认为所有题目都是求面积,明天学习“体积”,又会认为题目都是求体积。特别是在做综合练习或复习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例如学习完“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制作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50厘米,高是8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要用这个制作好的水桶盛满水,能盛多少水(铁皮厚度忽略不计)?这样一道题,有些学生在解题时就不知道是求表面积还是求容积,知识出现混淆。因此,作业的设计要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针对某一知识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和混淆,加强知识训练,教师更应适当点拨,让学生辨别、判断、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不同之处,加深认识,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7.动手操作游戏,激发学生参与
  小学生年龄小,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巧妙设计动手操作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我设计的游戏是“比一比,看谁拼出的图形多”。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七巧板图,让学生利用厚一点的纸按照图画画并进行剪裁,然后涂上相应的颜色;其次,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七巧板进行拼图,并思考“利用这个拼图,你想表达什么”等问题;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比一比谁拼的图形多。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七巧板虽然只有七块,但是能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设计拼图的动手操作游戏,既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图形的变化过程,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决定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但是,并非所有的导入方式都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有导入设计得新颖、有趣,才能凝聚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产生期待,相反,若这个环节设计得毫无新意、苍白无力,那么无论是对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还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都是毫无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导入环节多花心思,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
摘 要: 新课改指出,现阶段的教育教学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学生主体出发,关注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培养。由此,采取激活课堂教学方法,打造生态的活跃课堂,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实施竞赛活动、引导动手制作、组织实践活动这些方面,探讨了激活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以人为本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小学生年龄小,规则意识不强,认知水平较低,但他们
摘 要:延安旅游在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果,但与国内旅游发达城市相比,仍有些差距,其在近期发展中也逐渐遭遇瓶颈。基于此,本文对延安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延安旅游;旅游经济;旅游  延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圣地,其在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改革开放之后,延安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身所拥有的丰富原油、煤炭等自然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有机结合。教师要积极创造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的条件和氛围,从引导学生反思思维的过程、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的结果和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三个方面进行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反思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与思考的有机结合,他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著名论断。孔子先生关于思与学的关系的观点影响了中国教
摘 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数学学习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中,必须构建新型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新的教育体制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已经不适应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网络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 类比推理是发现数学概念,推导定理、定义、运算法则的有效途径,是数学学习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类比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从利用类比推理突破教学难点、总结解题方法、发展学生思维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类比推理 实施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及数学素养。作者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让学生自学、加强学生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学生进行指导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