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思考如何“以人为本”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其关键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力求专业。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承;发展;力求专业
“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思辨命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这个命题的理解和阐释往往并不相同。当今中国快速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指导现实、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命题,深入社会大众的心理层面,也成为引领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更是明确指出,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高校辅导员要“以人为本”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其关键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力求专业。
一、传承
1. 职业精神的传承
自古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最好赞美,也是历代教育工作者职业精神的传承。作为教师就是要有为了教育,甘为春蚕;与人有益,飞蛾也做的精神。作为一名辅导员,只有深爱她的职业,深爱她的学生,把这天底下最平凡的工作当做是最伟大的事业来做;把这些原本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孩子当做自己的血脉至亲来爱护,她才会用行动去诠释师爱至善的情操,才会用智慧去抒写有道之师的精彩人生。
2. 职业道德的传承
古往今来,高尚的师德在一代又一代教师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师德,是教师的精髓,为人师表,师爱为魂。高尚的师德在为教育引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3. 职业理想的传承
作为教师,都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样人”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行动指南。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发展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在这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上,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高考。当年报考人数570万,而被全国大专院校录取的新生只有27.3万人,录取率只有4.79%。三十多年过去了,时代在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更是在蓬勃发展,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 020万人,计划招生629万人,录取率将接近62%。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渐进入普及化阶段。数量的急剧扩大让社会将更多的目光汇聚于高等教育的质量。
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改变。如今的大学校园里,80后、90后的年轻人正唱响着校园主旋律。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一代人也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出生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间的老一代革命洪流,他们历尽战争的硝烟,他们讲理想、讲革命、讲传统;出身于1949年至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间的一代人,他们历经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和苦难,他们讲责任、讲奉献、讲集体主义;而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80后、90后,时代赋予了他们安逸的生活环境、畅通的信息渠道、开阔的知识视野,也造就了80后、90后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他们更多地讲平等、讲自由、讲个性。所以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发展,青年也在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结合不同时代下青年人的不同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读懂我们的工作对象,读懂“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这样我们才能将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儿里,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
1. 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定位辅导员角色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要努力让自己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导师;在品德上成为学生的典范;在情感上成为学生的朋友,让自己的辅导员角色朝着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作为辅导员,要时刻有这样的意识:校园无闲时,时时可育人;校园无闲处,处处可育人;校园无闲事,事事可育人。
2. 用发展的眼光变革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
所谓“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辅导员要在工作中注意探求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之法。
(1)变革工作方式。以往的教育,无论是文化知识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一直定位在“填鸭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以及单纯说教之上,而如今随着我们对教育过程主客体关系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育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单主体意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尤其不适用于80后、90后这一代有着较强自主意识和判断意识的大学生身上。
笔者认为对于80后、90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本着“引人自悟”的原则,辅导员应该做的就是晓之以理,向学生“引道”,能使其“知道”,给予其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悟道”,进而自发地转变和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引导的艺术性,注意运用咨询心理学的技能,这会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①建立良好的主客体关系。首先要给予学生无条件尊重。所谓无条件尊重,即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真诚地对待学生、信任学生,要为学生保守他们的隐私,给予他们最大的理解和包容。80后、90后的大学生对于被尊重、被接纳有强烈的需求,当他们感受到了这种尊重,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便会得到满足,于是,他们会非常“悦纳”你的教育。
其次,在尊重的基础上,辅导员要能做到热情,就会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有时会让学生忘了你是老师,而把你当成他们一个可以信任和交流的朋友。
再次,就是要做到共情,即能体验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这对辅导员的情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情商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技巧,它有规律可循,可以熟能生巧,只要我们多点勇气,多点机智,多点磨炼,多点感情投资,我们就能做到共情。
②学会倾听的艺术。在以往的观念里,认为沟通的主要元素是“说”,老师父母在学生孩子面前所呈现的态度往往就是“我说,你听”。其实,“说”只是沟通中次要的一环,真正重要的沟通元素是“倾听”。倾听既能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宽松信任的氛围下向你诉说烦恼和困惑。最成功的辅导员通常也是最佳的倾听者。
(2)创新工作手段,渗透情感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晓之以理,而往往忽视动之以情。其实笔者以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多年的经验中得出,情感教育恰恰是实施德育工作的最佳切入口,真正能做到“润物细无声”,下面以实例为证。
笔者一名学生2002年入学,长期沉迷网络,顽劣成性,因此荒废了学业,学籍一降又降,从2002级一直降到了笔者所带年级2004级。笔者第一次见到这个学生,是他在网吧连续上网十多天后,在老师和母亲的苦苦找寻下才被强迫带回的。在对这个学生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仔细地观察和接触后,笔者发现他是一个聪明有余但缺乏自制力、盲目乐观又异常叛逆的男孩,而这些和他来自一个离异的家庭,缺少父爱、又无法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经过认真的思考,笔者觉得要感化这个同学,光晓之以理,肯定不行,只有对其动之以情。于是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笔者真诚地给予其全方位的关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他一起合理排课,帮助他安排好课余时间,督促他按时上课、陪他一起上晚自习,为他安排老师和同学帮助答疑解惑,为他积极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鼓励他去结识优秀的朋友,帮助他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在他不愿回家的日子里带他上自己家吃饭,春节的时候带他回家一起过年,临近毕业的日子里,协助他完成毕业设计,一而再、再而三专程为他寻找就业的机会。三年来,当他进步时,笔者真心地为他喝彩;当他失败时,笔者耐心地给他劝慰;当他气馁时,笔者坚定地给他信心。笔者坚信这样的付出如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这样的爱如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2008年,这个学生顺利毕业,在笔者的帮助下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这样的结果,让笔者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那么的值得,那么的无怨无悔!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话:“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3)重视并高效处理好繁重琐碎的日常性事物,全情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这是许多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形象写照。辅导员工作繁重琐碎是不争的事实,只要和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很多辅导员会因此抱怨整天在这些杂事中忙碌,无暇顾及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产生职业倦怠。笔者认为繁重琐碎的日常性事物恰恰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例如贫困生认定工作、奖助贷免工作等,通过做好这些大量具体的管理和服务性工作,恰恰能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解决思想问题,发挥了各项工作的育人作用,深化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然,辅导员应该在工作中注意积累、注意学习、注意创新,通过建立健全的工作网络,搭建畅通的信息发布平台,拓宽有效的工作渠道更高效地处理好这些繁重琐碎的日常性事物。
三、力求专业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对加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体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5年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6年教育部24号令,也就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角色以及有关政策又做出了明确规定。各地高校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都在为打造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而努力。
笔者目前接触到的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培训与认证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同时这也是目前辅导员工作中受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两项工作:
1.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与认证——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笔者参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的培训与认证。在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自我的摸索后,笔者的体会是:心理学方面的素养得到显著地提高,能帮助学生对各类心理问题予以较为准确的界定,对于一般心理问题和发展性心理咨询能提供有效的咨询和帮助,对于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和心理障碍能施以一定程度的帮助或及时地予以转介,避免和化解各类危机事件的发生。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笔者尤其关注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笔者认为这应成为每一位辅导员乃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
据国家卫生部死亡登记系统统计,我国每年自杀者达28.7万人,平均每2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在15~34岁的青壮年中,自杀成为死亡首因。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的人数也有上升趋势,甚至有人为高校学生自杀现象的频发定义了一个可怕的新词——“自杀传染”。另有一项对自杀未遂者的调查显示,37%的轻生者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60%的人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这种现状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教会了学生以何为生,却没有教会他们为何而生?我们的生命教育是否缺位?我们如何去减少类似悲剧事件的发生?
笔者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中,得到这样的认识: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应是用心为学生建立和维系一个“健康的自体”,这同时也是生命教育根本之所在。
所谓“自体”,温尼科特曾这样比喻:“生命之初,个体就像一个气泡,如果外在压力积极适应内在压力,那么气泡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即婴儿的自体;但是如果环境的压力大于或者小于气泡内的压力,那么不是气泡而是环境成为重要的东西。”在前者,婴儿的自体将会在最大程度上发展成为一种真实的自体,而在后者,婴儿的自体就将很可能形成一种虚假的自体。虚假自体通过服从环境的要求,掩藏和保护真实自体,照料个体,代替环境所没有提供的护理功能。根据程度的不同,虚假自体从最极端的“极端的虚假自体”到“不太极端的虚假自体”“趋向健康的虚假自体”“接近健康的虚假自体”和“健康的虚假自体”共分五类。
在现实环境中不能完全没有虚假自体的存在,因为我们需要适应环境、遵守法制等,健康的虚假自体是需要的。但如果走向虚假的极端,又会完全失去真实的自体,所以健康的自体关系应是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间一种动态的平衡。
建立这种平衡具体可从五方面着手:
(1)帮助大学生建立好对生命正确的认知。
(2)为学生建立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心理力量圈。
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存在有许多正性的力量,如爱的力量、坚强的力量……但也同时存有不少负性的情绪,如嫉妒的情绪、焦虑的情绪……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善于发现和增强正性的力量,用正性的力量去影响、消减负性的情绪,在心中构建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心理力量圈。
(3)善于观察和分析自体,让“自省”和“神入”相辅相成。自省是从自体的角度对主体进行观察和反应,而神入则是从客体的角度对主体进行观察和反应。作为辅导员,我们要教会学生用心去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去关心身体和心理上的需求与体验;同时作为客体,我们更要训练自己提高神入的能力。
(4)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和压力教育。
(5)建立学校生命安全预警应急系统。
2. 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培训与认证——服务于学生职业规划工作
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就业难已成为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现实情境。温家宝总理说: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
但目前包括我们在内的国内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都停留在简历包装,面试技巧,职位信息提供这个层面,离真正意思上的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学习GCDF的专业理念与服务技能,从个人职业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导入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的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的数量与质量,为学生谋发展,可谓既“授之以渔”又“授之以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只有通过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力求专业,才能真正做到用发展的眼光、从专业的角度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晓雪.浅谈“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
(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承;发展;力求专业
“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思辨命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这个命题的理解和阐释往往并不相同。当今中国快速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指导现实、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命题,深入社会大众的心理层面,也成为引领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更是明确指出,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高校辅导员要“以人为本”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其关键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力求专业。
一、传承
1. 职业精神的传承
自古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最好赞美,也是历代教育工作者职业精神的传承。作为教师就是要有为了教育,甘为春蚕;与人有益,飞蛾也做的精神。作为一名辅导员,只有深爱她的职业,深爱她的学生,把这天底下最平凡的工作当做是最伟大的事业来做;把这些原本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孩子当做自己的血脉至亲来爱护,她才会用行动去诠释师爱至善的情操,才会用智慧去抒写有道之师的精彩人生。
2. 职业道德的传承
古往今来,高尚的师德在一代又一代教师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师德,是教师的精髓,为人师表,师爱为魂。高尚的师德在为教育引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3. 职业理想的传承
作为教师,都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样人”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行动指南。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发展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在这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上,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高考。当年报考人数570万,而被全国大专院校录取的新生只有27.3万人,录取率只有4.79%。三十多年过去了,时代在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更是在蓬勃发展,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 020万人,计划招生629万人,录取率将接近62%。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渐进入普及化阶段。数量的急剧扩大让社会将更多的目光汇聚于高等教育的质量。
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改变。如今的大学校园里,80后、90后的年轻人正唱响着校园主旋律。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一代人也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出生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间的老一代革命洪流,他们历尽战争的硝烟,他们讲理想、讲革命、讲传统;出身于1949年至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间的一代人,他们历经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和苦难,他们讲责任、讲奉献、讲集体主义;而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80后、90后,时代赋予了他们安逸的生活环境、畅通的信息渠道、开阔的知识视野,也造就了80后、90后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他们更多地讲平等、讲自由、讲个性。所以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发展,青年也在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结合不同时代下青年人的不同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读懂我们的工作对象,读懂“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这样我们才能将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儿里,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
1. 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定位辅导员角色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要努力让自己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导师;在品德上成为学生的典范;在情感上成为学生的朋友,让自己的辅导员角色朝着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作为辅导员,要时刻有这样的意识:校园无闲时,时时可育人;校园无闲处,处处可育人;校园无闲事,事事可育人。
2. 用发展的眼光变革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
所谓“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辅导员要在工作中注意探求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之法。
(1)变革工作方式。以往的教育,无论是文化知识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一直定位在“填鸭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以及单纯说教之上,而如今随着我们对教育过程主客体关系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育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单主体意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尤其不适用于80后、90后这一代有着较强自主意识和判断意识的大学生身上。
笔者认为对于80后、90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本着“引人自悟”的原则,辅导员应该做的就是晓之以理,向学生“引道”,能使其“知道”,给予其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悟道”,进而自发地转变和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引导的艺术性,注意运用咨询心理学的技能,这会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①建立良好的主客体关系。首先要给予学生无条件尊重。所谓无条件尊重,即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真诚地对待学生、信任学生,要为学生保守他们的隐私,给予他们最大的理解和包容。80后、90后的大学生对于被尊重、被接纳有强烈的需求,当他们感受到了这种尊重,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便会得到满足,于是,他们会非常“悦纳”你的教育。
其次,在尊重的基础上,辅导员要能做到热情,就会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有时会让学生忘了你是老师,而把你当成他们一个可以信任和交流的朋友。
再次,就是要做到共情,即能体验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这对辅导员的情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情商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技巧,它有规律可循,可以熟能生巧,只要我们多点勇气,多点机智,多点磨炼,多点感情投资,我们就能做到共情。
②学会倾听的艺术。在以往的观念里,认为沟通的主要元素是“说”,老师父母在学生孩子面前所呈现的态度往往就是“我说,你听”。其实,“说”只是沟通中次要的一环,真正重要的沟通元素是“倾听”。倾听既能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宽松信任的氛围下向你诉说烦恼和困惑。最成功的辅导员通常也是最佳的倾听者。
(2)创新工作手段,渗透情感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晓之以理,而往往忽视动之以情。其实笔者以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多年的经验中得出,情感教育恰恰是实施德育工作的最佳切入口,真正能做到“润物细无声”,下面以实例为证。
笔者一名学生2002年入学,长期沉迷网络,顽劣成性,因此荒废了学业,学籍一降又降,从2002级一直降到了笔者所带年级2004级。笔者第一次见到这个学生,是他在网吧连续上网十多天后,在老师和母亲的苦苦找寻下才被强迫带回的。在对这个学生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仔细地观察和接触后,笔者发现他是一个聪明有余但缺乏自制力、盲目乐观又异常叛逆的男孩,而这些和他来自一个离异的家庭,缺少父爱、又无法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经过认真的思考,笔者觉得要感化这个同学,光晓之以理,肯定不行,只有对其动之以情。于是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笔者真诚地给予其全方位的关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他一起合理排课,帮助他安排好课余时间,督促他按时上课、陪他一起上晚自习,为他安排老师和同学帮助答疑解惑,为他积极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鼓励他去结识优秀的朋友,帮助他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在他不愿回家的日子里带他上自己家吃饭,春节的时候带他回家一起过年,临近毕业的日子里,协助他完成毕业设计,一而再、再而三专程为他寻找就业的机会。三年来,当他进步时,笔者真心地为他喝彩;当他失败时,笔者耐心地给他劝慰;当他气馁时,笔者坚定地给他信心。笔者坚信这样的付出如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这样的爱如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2008年,这个学生顺利毕业,在笔者的帮助下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这样的结果,让笔者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那么的值得,那么的无怨无悔!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话:“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3)重视并高效处理好繁重琐碎的日常性事物,全情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这是许多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形象写照。辅导员工作繁重琐碎是不争的事实,只要和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很多辅导员会因此抱怨整天在这些杂事中忙碌,无暇顾及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产生职业倦怠。笔者认为繁重琐碎的日常性事物恰恰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例如贫困生认定工作、奖助贷免工作等,通过做好这些大量具体的管理和服务性工作,恰恰能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解决思想问题,发挥了各项工作的育人作用,深化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然,辅导员应该在工作中注意积累、注意学习、注意创新,通过建立健全的工作网络,搭建畅通的信息发布平台,拓宽有效的工作渠道更高效地处理好这些繁重琐碎的日常性事物。
三、力求专业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对加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体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5年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6年教育部24号令,也就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角色以及有关政策又做出了明确规定。各地高校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都在为打造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而努力。
笔者目前接触到的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培训与认证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同时这也是目前辅导员工作中受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两项工作:
1.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与认证——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笔者参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的培训与认证。在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自我的摸索后,笔者的体会是:心理学方面的素养得到显著地提高,能帮助学生对各类心理问题予以较为准确的界定,对于一般心理问题和发展性心理咨询能提供有效的咨询和帮助,对于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和心理障碍能施以一定程度的帮助或及时地予以转介,避免和化解各类危机事件的发生。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笔者尤其关注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笔者认为这应成为每一位辅导员乃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
据国家卫生部死亡登记系统统计,我国每年自杀者达28.7万人,平均每2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在15~34岁的青壮年中,自杀成为死亡首因。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的人数也有上升趋势,甚至有人为高校学生自杀现象的频发定义了一个可怕的新词——“自杀传染”。另有一项对自杀未遂者的调查显示,37%的轻生者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60%的人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这种现状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教会了学生以何为生,却没有教会他们为何而生?我们的生命教育是否缺位?我们如何去减少类似悲剧事件的发生?
笔者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中,得到这样的认识: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应是用心为学生建立和维系一个“健康的自体”,这同时也是生命教育根本之所在。
所谓“自体”,温尼科特曾这样比喻:“生命之初,个体就像一个气泡,如果外在压力积极适应内在压力,那么气泡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即婴儿的自体;但是如果环境的压力大于或者小于气泡内的压力,那么不是气泡而是环境成为重要的东西。”在前者,婴儿的自体将会在最大程度上发展成为一种真实的自体,而在后者,婴儿的自体就将很可能形成一种虚假的自体。虚假自体通过服从环境的要求,掩藏和保护真实自体,照料个体,代替环境所没有提供的护理功能。根据程度的不同,虚假自体从最极端的“极端的虚假自体”到“不太极端的虚假自体”“趋向健康的虚假自体”“接近健康的虚假自体”和“健康的虚假自体”共分五类。
在现实环境中不能完全没有虚假自体的存在,因为我们需要适应环境、遵守法制等,健康的虚假自体是需要的。但如果走向虚假的极端,又会完全失去真实的自体,所以健康的自体关系应是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间一种动态的平衡。
建立这种平衡具体可从五方面着手:
(1)帮助大学生建立好对生命正确的认知。
(2)为学生建立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心理力量圈。
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存在有许多正性的力量,如爱的力量、坚强的力量……但也同时存有不少负性的情绪,如嫉妒的情绪、焦虑的情绪……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善于发现和增强正性的力量,用正性的力量去影响、消减负性的情绪,在心中构建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心理力量圈。
(3)善于观察和分析自体,让“自省”和“神入”相辅相成。自省是从自体的角度对主体进行观察和反应,而神入则是从客体的角度对主体进行观察和反应。作为辅导员,我们要教会学生用心去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去关心身体和心理上的需求与体验;同时作为客体,我们更要训练自己提高神入的能力。
(4)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和压力教育。
(5)建立学校生命安全预警应急系统。
2. 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培训与认证——服务于学生职业规划工作
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就业难已成为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现实情境。温家宝总理说: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
但目前包括我们在内的国内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都停留在简历包装,面试技巧,职位信息提供这个层面,离真正意思上的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学习GCDF的专业理念与服务技能,从个人职业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导入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的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的数量与质量,为学生谋发展,可谓既“授之以渔”又“授之以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只有通过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力求专业,才能真正做到用发展的眼光、从专业的角度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晓雪.浅谈“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
(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