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守恒原理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_ch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化学计算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高考试题中占有一定分值。而守恒法是中学化学计算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技巧,也是高考试题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其特点是抓住有关化学变化的始态和终态,忽略中间过程,利用其中某种不变量建立关系式,从而简化思路,快速解题。
  关键词: 质量守恒 原子守恒 电荷守恒 电子守恒 物料守恒
  守恒法的解题依据是:根据几个连续的化学方程式前后某微粒如原子、电子、离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或质量守恒等列关系解答。常见的有:
  一、质量守恒法
  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质量总和。依据该定律和有关反应情况可列出下列关系式:
  (1)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2)反应物减少的总质量=生成物增加的总质量
  (3)溶液在稀释或浓缩过程中,原溶质质量=稀释或浓缩后溶质质量(溶质不挥发、不析出)
  【例1】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 2Y=2Q R中,当1.6gX与Y完全反应,生成4.4gR,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Q的质量之比为( )
  A.23∶9 B:32∶9 C:46∶9 D:16∶9
  【解析】由于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故生成4.4gR,同时生成3.6gQ,因为参加反应的X1.6g,根据质量守恒,Y为6.4g,所以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Q的质量之比为6.4∶3.6=16∶9,因此答案为D。
  【训练1】某固体物质X加热分解2X=Y 2Z 4W,生成物均为气体,现测得生成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500mL,质量为0.51克,则X的摩尔质量约为( )
  A.22.85 g/mol B.79.97 g/mol C.159.94 g/mol D.45.69 g/mol
  二、原子守恒
  参加化学反应变化过程中某种元素的质量或物质的量前后是不变的。
  【例2】标准状况下,甲烷、一氧化碳和乙炔的混合气体8.96L,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6.4克,求混合气体中乙炔的体积。
  【跟踪训练答案】1.B ;2. A ; 3. A ; 4. B; 5. D。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想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地理学科内容相对繁杂的特点,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寻找突破难点之“巧”法,充分挖掘学生认知潜力,从而解除疑惑,破解难点之“难”。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师生互动 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犹如教学互动过程中的绊脚石,解决不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阻碍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摘 要: 精彩的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全过程,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作者认为追求高效的地理课教学必须研究其板书设计,让科学的板书与其他教学手段相得益彰,是促进地理教学高效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板书设计 基本原则 常用类型  精彩的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我认为追求高效
摘 要: 本文以圆周运动中的“球绳”、“球杆”模型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建立物理模型,加深其对模型本质的理解,提高其建模能力,最终提高物理模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物理模型 教学应用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在工人们建造、装饰建筑物时提供临时性的支持和帮助[1]。在学校教育中,支架式教学则指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以
物理这一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做成功的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对学生形成科学素养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的情况,导致很多教师怕做实验或者少做实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尝试对一些实验的失败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改进实验的方法,提高实验成功率,为课
电流表是专门测量电流的仪表,它的量程和使用规则是初中物理中必须掌握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仪表都是由电流表改装而成的。形式多样的电流表被改装后,它们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一、电流表改装为油量表  例1:如图所示是一种自动测定油箱内油面高度的装置,R是滑动变阻器,它的金属滑片是杠杆的一端,且由定位挡板限制只能在电阻上滑动。从油量表(由电流表改装而成)指针所指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油箱内油面的高度
摘 要: 职业中专物理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只有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在学生自主参与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参与的学习过程,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探究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