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教学要落实“让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目标。这篇课文是叙事写人的文章,通过记叙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迷恋昆虫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执着痴迷是法布尔成功的秘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和背诵。《课程标准》(语)以读为本,层层深入,读中悟情,读中悟法。在阅读过程中揣摩文章,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充分体现出语文的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课件设计采用了交互式教学,使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主”,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使课堂“活”起来。
媒体的合理选用:为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制作交互式PPT课件,课件目录由品词感悟、课文欣赏、作业练习、课外拓展四个积件组成,链接方便,回放自如。电子白板则随教学生成灵活补充;同时我们尝试着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通过网络为学生建立发表观点的展台和相关内容的链接,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
一、标点会说话,无声胜有声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配乐展开想象,法布尔还会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PPT课件播放班德瑞的作品《童年》,通过课件的留白,舒缓的音乐中让学生的想象在没有任何框架的限制下任意驰骋。而后展示的一组精美逼真、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昆虫图片完善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引发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为课后作业做好了铺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多媒体课件频繁使用,丰富了教学的资源,通过音乐和图片的启发,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了法布尔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
二、品一字之词,领言语之妙
法布尔的“迷恋”表现在观察事物的细心上,表现在发现甲虫的喜悦上,表现在捕捉昆虫的动作上,表现在对昆虫的爱护上,表现在收获时的兴奋上,还表现在遭受责骂后的不情愿地“放”。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推敲“放”与“扔”在表达内蕴上的不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思考,明白选字的重要意义,感悟“反衬”这一写作方法。而文中的“捡”是否可以换成“拣”?进一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深深的迷恋。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通过读和体会,水到渠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运用好这个例子,就是帮助学生掌握了讀书的方法,也能掌握作文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之外,还应让学生揣摩作者选词用句的艺术,学习作者炼字的技巧。同时,还应学习作者在写作上运用的方法。这里“放”与“扔”的比较,一字之差,却表现出人物情感的强烈不同,这就是用词的艺术。这一个环节借助白板的批注、拖拽、资源库、书写、旋转等功能辅助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入研读文本,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
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提领学法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词句,并在书上圈点批注。
(2)集体交流重点词句:法布尔的话“三天前”“动听”“唱歌”“终于”“歌唱家”等。交流体会:找到后的兴奋、收获的不易、对纺织娘由衷的赞美……引导学生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3)再读第三自然段,把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点拨学生学习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根据以上方法进行自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后面展开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另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质量。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便于发挥学生各自的力量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博客引申文本,追求超越升华
教学进入尾声,学生进入博客平台,主题学习网站提供了许多昆虫的图片、视频,《昆虫记》文本、科学家的故事、法布尔的相关资料等,学生可以自主欣赏、了解。同时学生课后可任选一个话题发帖,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网站内容因此会不断积累、完善和更新。每个同学都可以对共同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或探讨,无疑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延续学习的空间,并将协助学习的群体无限扩大,取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学习情感体验得到自然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本环节中提供的资料拓展了文本的内容,使学生产生了深切的体验和感受,深化了对课文内蕴的领悟,让学生将文章“读厚”。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如果说前面的环节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那么此设计就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行拓展延伸,把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向课外,实现“大语文”教学。网络能填补课文的空白,让学生到专题网站上自由冲浪,能使学生潜心于法布尔痴迷于昆虫、潜心于科学研究的天地,更多地了解法布尔其人其事,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萌发爱科学的思想。
设计理念: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和背诵。《课程标准》(语)以读为本,层层深入,读中悟情,读中悟法。在阅读过程中揣摩文章,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充分体现出语文的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课件设计采用了交互式教学,使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主”,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使课堂“活”起来。
媒体的合理选用:为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制作交互式PPT课件,课件目录由品词感悟、课文欣赏、作业练习、课外拓展四个积件组成,链接方便,回放自如。电子白板则随教学生成灵活补充;同时我们尝试着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通过网络为学生建立发表观点的展台和相关内容的链接,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
一、标点会说话,无声胜有声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配乐展开想象,法布尔还会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PPT课件播放班德瑞的作品《童年》,通过课件的留白,舒缓的音乐中让学生的想象在没有任何框架的限制下任意驰骋。而后展示的一组精美逼真、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昆虫图片完善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引发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为课后作业做好了铺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多媒体课件频繁使用,丰富了教学的资源,通过音乐和图片的启发,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了法布尔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
二、品一字之词,领言语之妙
法布尔的“迷恋”表现在观察事物的细心上,表现在发现甲虫的喜悦上,表现在捕捉昆虫的动作上,表现在对昆虫的爱护上,表现在收获时的兴奋上,还表现在遭受责骂后的不情愿地“放”。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推敲“放”与“扔”在表达内蕴上的不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思考,明白选字的重要意义,感悟“反衬”这一写作方法。而文中的“捡”是否可以换成“拣”?进一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深深的迷恋。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通过读和体会,水到渠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运用好这个例子,就是帮助学生掌握了讀书的方法,也能掌握作文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之外,还应让学生揣摩作者选词用句的艺术,学习作者炼字的技巧。同时,还应学习作者在写作上运用的方法。这里“放”与“扔”的比较,一字之差,却表现出人物情感的强烈不同,这就是用词的艺术。这一个环节借助白板的批注、拖拽、资源库、书写、旋转等功能辅助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入研读文本,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
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提领学法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词句,并在书上圈点批注。
(2)集体交流重点词句:法布尔的话“三天前”“动听”“唱歌”“终于”“歌唱家”等。交流体会:找到后的兴奋、收获的不易、对纺织娘由衷的赞美……引导学生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3)再读第三自然段,把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点拨学生学习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根据以上方法进行自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后面展开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另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质量。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便于发挥学生各自的力量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博客引申文本,追求超越升华
教学进入尾声,学生进入博客平台,主题学习网站提供了许多昆虫的图片、视频,《昆虫记》文本、科学家的故事、法布尔的相关资料等,学生可以自主欣赏、了解。同时学生课后可任选一个话题发帖,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网站内容因此会不断积累、完善和更新。每个同学都可以对共同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或探讨,无疑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延续学习的空间,并将协助学习的群体无限扩大,取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学习情感体验得到自然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本环节中提供的资料拓展了文本的内容,使学生产生了深切的体验和感受,深化了对课文内蕴的领悟,让学生将文章“读厚”。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如果说前面的环节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那么此设计就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行拓展延伸,把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向课外,实现“大语文”教学。网络能填补课文的空白,让学生到专题网站上自由冲浪,能使学生潜心于法布尔痴迷于昆虫、潜心于科学研究的天地,更多地了解法布尔其人其事,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萌发爱科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