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感恩教育,成就美好人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stu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让教育回归人本,构建“感恩”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让学生永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别人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情怀。
  一天,我接待了一位家长,闲聊中她跟我分享了一件事:女儿过生日那天,我忙里忙外。晚上女儿毫不领情,数落着一二三,直埋怨我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对。我觉得很伤心,问她:“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办这个生日,你就没有一点要感激的吗?”她说:“你办得好,当然我会感激,但是你没有为我办好,我怎么感激。”“就算你不满意,但是我辛苦为你做了这么多年饭,你就没有一点感恩之情吗?”“我没有感觉到你很辛苦啊,你应该做的事,我为什么要感恩”……现在成长起来的“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关爱之中,大多冷漠自私,片面强调自我价值,没有“他人”的概念,缺乏责任心,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遇到事情不知道感动,受到帮助不知道感谢,甚至对自己父母也缺乏理解与尊重。更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是他们对父母、老师等应该被尊敬和亲近的人都很冷淡和忽视。对于那些为了他们的成长付出很多心血的人,置之度外。尤其一些贫困家庭学生,面对父母的含辛茹苦,他们却挥金如土;部分受到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学生毫无感激之意,漠视爱心;每次回家除了伸手要钱,跟父母聊不到几句话。他们把接受他人的爱心和捐助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让人寒心的程度。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连给予自己恩情的人都忘记的人,怎么可能爱陌生人、爱社会和国家呢?因此,进行感恩教育,使感恩成为职业中学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让每一个人都能自觉自愿爱护美好事物,并以感恩的心态感激社会、他人对自己的呵护。
  一、言传身教,让爱满家园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溺爱、纵容子女。用自己的言行让他们学会爱;唤醒爱的意识,懂得感谢;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使其成为有“感恩”情怀的现代人。父母的观念应该随着社会进步和子女成长不断变化,要引导子女多实践“爱心”行为,强化子女的感恩行为。
  我曾经在班上做过调查,75%的学生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感到过意不去。2012年我布置了一项暑期作业,让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从而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秋季学期开学后,能明显感到大部分学生长大了,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双休日愿意帮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了,如扫地、叠被、洗碗、拖地板、烧饭、做菜。父母对子女所有的付出都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接受爱心,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二、传授感恩,寓教于学
  “感恩”是双向的,不能只索取而不付出。谁都不可能只奉献不回报。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对别人的善举不可以熟视无睹,因为我们总在接受自然的恩惠、他人的帮助。教育中要启发学生挖掘那些或大或小的恩惠价值,引导学生用心捕捉、感受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恩惠。这样既能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又能唤醒学生的爱的意识,对身边的人和物心存“感恩”。
  课堂作为感恩教育的主渠道,寓教于学。每一位老师都是活生生的示范教材,教学过程中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选取“感动”、“爱心”的生动教材,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授课中渗透感恩,让感恩教育寓于身边事情中,润物细无声,以达到培养学生感恩情感的目的。
  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我在讲授软件应用中时时渗透感恩教育。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既掌握相应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又学会感恩、善于感恩,取得技术课程学习和德育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唤醒学生的爱心,重视父母、老师、朋友、大自然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学生在自行设计和组织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形成情感和产生行为,更具有真实性和激励性。
  三、践行“感恩”实践,激发自我成长
  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的行为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性格,一种性格久而久之会成就一种命运。
  我校开创“春蕾班”,开展帮扶活动、志愿者活动及勤工助学等活动,让享受“春蕾”关爱的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爱与被爱的温暖与甜蜜。
  以节日活动开展感恩教育。如清明节进行祭扫,感恩先烈们的拳拳报国之情;教师节让学生感知蜡烛成灰的奉献精神;国庆节让学生感知祖国的强盛,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重阳节感恩于为我们的成长付出毕生心血的父母双亲;反思回味有恩于己的人和事,激发感恩意识。
  学唱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爱的奉献》、《父亲》、《母亲》等歌曲,诗歌朗诵《父母爱》、《爱》等,组织全体学生观看电影《暖春》,排练课本剧《爱在我们身边》等,教育学生在得到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回报爱、给予爱,并感受生命因为有爱而美好,生活因为有爱而幸福。
  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告诉学生我们能进入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就是一种缘分,要感恩这种缘分,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激励、互相扶持、互相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感恩同学给我们带来安静的学习环境、整洁明亮的校园环境、互帮互助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心存感激,用实际行动努力回报班集体。
  四、杜绝感恩教育的错误倾向
  “向老师、家长下跪谢恩、员工向企业老板报恩等”行为使“感恩”变了味,带有功利色彩,它与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1.谨防感恩教育庸俗化。感恩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不是等价的交易,更不是不分好歹地全感谢。把社会低俗的如金钱关系引入感恩教育,必将让本应纯洁的情感罩上模糊的一层“雾霾”。为了感恩,而达到某种个人目的“投资”,让报恩成了“收益”,计较于回报的多寡。把没有“收益”的感恩当成受惠者的忘恩负义,这种结果将会给他人带来压抑,带来额外负担,让他感受不到爱心的真挚。有位学生发现另一位学生抽烟,就提出“意思意思”,否则汇报给老师,像这样的“恩惠”,还能美名曰“知恩图报”吗?
  2.谨防感恩教育简单化。制作感恩卡片,讲感恩故事,唱感恩歌曲,进行诸如“帮妈妈洗一次脚”的感恩活动有一定的作用,但不会因一次活动就彻底解决学生的感恩认知问题。过于拘泥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感染力只能让学生感动一时而不能具有深沉的感恩情怀。对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职中生来说,以积极、友善的态度面对生活,形成以一技之长回报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是更深层次的教育目的。
  3.谨防感恩教育盲目复古。感恩文化应有“中国梦”的时代特色,不能把赐予的某个机会别人来敬仰。在资助困难学生时,少搞“示众型援助”,只会让受助者付出“示众”的代价。学生向老师下跪,员工对老板效忠不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是封建文化糟粕,违背新时期感恩教育的本意。
  五、结语
  感恩教育就是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感恩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技之长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感恩父母、老师、朋友、社会的付出,改掉陋习,成为“个个有进步,人人有特长”的新时代职中人。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生源竞争不断加剧,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强高校留学生管理势在必行。为此,本文在分析加强高校留学生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目前高校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高校 留学生管理 解决策略  一、加强高校留学生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留学生管理体系升级。  加强留学生管理是做好留学生教育工作,推进留学生教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通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来教学,才能教得既轻松又成功,反之,若以升学为目标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则是失败而又困难重重的。我作为农村的一名生物学教师,更是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农村学生由于本身接触到更多实际的生物内容,如要到农田干活、饲养家畜等,所以只有注重兴趣教学才能引发他们的共鸣。那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让课堂教学活动化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
摘 要: 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普通话语音教学要重视教学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过程设计及任务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实例重点研究普通话语音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和关键环节。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模式法 普通话语音 教学设计  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深入开展,普通话培训的教学研究日益重要。普通话水平测试使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及运用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势头,对掌握标准普通话发音的需求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增大,
新课改已经十几年,广大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但由于生物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同,一些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对口”的教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下面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关注的两个问题谈谈认识,以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关注《课程标准》的研读,正确把握教材  《生物课程标准》是一个全新的关于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文件,不同于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说明学生要学好生物课重要的一点是多观察实物,多做实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初一生物课文叙述简练、插图多,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多,看一看、想一想、小实验动动手等小栏目很具有启发性。初一学生刚跨入中学,思想比较单纯,对生物
摘 要: 当今是信息化世界,各种教育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更喜欢运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生活。这使得微课传播更快捷和受欢迎,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微课的开发和研究成为热点。高职微课开发有助于教学,因此成为研究重点。  关键词: 高职微课 开发 教学运用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培养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成为创新教育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历史创新教育必须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发展人的创新思想、开发人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与哲学思维紧密相连,它们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通道。  关键词: 历史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方法  一、创新教育的哲学基础  1.创新的相对性与创新教育的层次性。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