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铌、钽矿产分布较广.内生铌钽矿成矿类型主要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花岗岩型、碳酸岩型和碱性岩型;外生矿床多为内生矿床经过风化和沉积等外生作用发生二次富集的风化壳型和残坡积、冲积砂矿型.从成矿时代来看,伟晶岩型矿床成矿时代跨度较大,从3.08 Ga到0.19 Ga;碱性岩型矿床主要成矿期分别在2.25~1.35 Ga和0.75~0.19 Ga;碳酸岩型矿床成矿期主要分布在0.75~0.6 Ga和0.4~0.35 Ga;花岗岩型主要分布在0.75~0.19 Ga的中晚期.碳酸岩型铌矿床和伟晶岩型钽矿床是目前勘探的
【机 构】
: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苏南京21001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23;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铌、钽矿产分布较广.内生铌钽矿成矿类型主要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花岗岩型、碳酸岩型和碱性岩型;外生矿床多为内生矿床经过风化和沉积等外生作用发生二次富集的风化壳型和残坡积、冲积砂矿型.从成矿时代来看,伟晶岩型矿床成矿时代跨度较大,从3.08 Ga到0.19 Ga;碱性岩型矿床主要成矿期分别在2.25~1.35 Ga和0.75~0.19 Ga;碳酸岩型矿床成矿期主要分布在0.75~0.6 Ga和0.4~0.35 Ga;花岗岩型主要分布在0.75~0.19 Ga的中晚期.碳酸岩型铌矿床和伟晶岩型钽矿床是目前勘探的主要目标.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2019年黄河下游平原区地下水流场的刻画,结合黄河水和沿岸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18O和放射性同位素3H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行20年后黄河下游侧渗影响带的范围及变化.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行20年后,现状黄河下游影响带在5~25 km,在新乡—开封一带最大,约25 km,在滨州一带最小,约5 km.相对于小浪底水库运行初期,影响带在滨州以西增加0.5~5 km,尤其在新乡—郑州沿线增大最为显著,而在滨州以东影响带略有缩小.黄河影响带主要由介质条件,补给源条件和能量条件等因素控制.小浪底水库
本文主要采取历史水下地形和水位数据分析、干流河槽现场测量、室内测试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对重大水利工程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槽和岸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取得如下新进展:(1)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系统,实现陆上和水下一体化水动力、沉积和地貌特征测量与数据采集.(2)调查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河槽冲刷强烈,岸线窝崩、条崩发育.(3)悬沙和床沙粗化,河床阻力下降,发育侵蚀型链珠状沙波,长江大桥主桥墩冲刷严重.(4)潮区界显著上移,潮区界变动河段地貌发生重要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认为应该加强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槽、沿岸高陡岸
本次研究基于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氡放射性测量及238U、232Th、226Ra、40K放射性核素测试,识别华东地区含煤岩系的放射性异常地层,评价区域典型煤矿区空气、固体、水体、植物介质的天然放射性水平.结果显示:赋存于石炭系、二叠系的普通煤田与赋存于寒武系的石煤矿区呈现显著差异的天然放射性水平.普通煤田矿区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氡放射性测量值总体上处于本底水平范围,矿区固体介质、水体、植物样品核素含量处于正常水平,不存在放射性污染.华东地区石煤分布带,属于放射性γ辐射高背景区,石煤矿区的原煤、煤矸石、土壤、岩石
因重金属难以被生物降解,易形成毒害环境因子,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演变是工业化以来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揭示福建三都澳地区人类活动与重金属沉积的关系,对采集自三都澳海域的6根岩心柱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210Pb测年以及重金属元素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三都澳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顶部比底部增加1.01~2.8倍,并表现出3个明显演变阶段:1900—1950年,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相对稳定;1950—2000年,重金属含量开始缓慢增加;2000年以来,远岸区重金属含量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