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搭建思维的桥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88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基于数学教材、教师、学生三方互动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就是紧扣教学主线,为学生的思维搭桥,连接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构建灵活的课堂探究模式。那么如何为学生成功搭建思维桥梁呢?
  一、抓住教材线索,重建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力
  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数学经验,认知和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理出发,针对学习材料的组织和使用,对教材进行重新建构,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力。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是在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先进行动手操作而后验证,让学生感受转化思想,最终实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教材给出的是以学生猜想花坛面积和数方格的办法,让学生开展探究过程的。我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将不太容易将数方格法和面积之间建立直观概念,为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教具(四根6cm和2根4cm的木条)拿出来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同学之间进行比较,看看各自做的平行四边形有何异同。而后我也展示了自己做的几个平行四边形,如图1。
  师:我这里的平行四边形也是用4根6cm和2根4cm的木条围成的。看看有什么异同?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立刻展开了猜想:
  生1:相等。因为用的小棒是一样多的。
  生2:不相等。因为形状是不一样的。
  生3:我觉得相等也有可能,但不相等也有可能。
  与教材的设计相比,显然这种问题的引入方式对学生更具有诱惑力,也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做足准备,提供保障。
  二、遵循教材规律,优化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遵循一个从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括的发展过程,具有从直观到抽象的渐进发展规律。因此,小学数学活动必须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经验入手,建立合理的探究过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教材编排的探究过程是以动手操作为基础,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变为一个长方形,通过剪、切、割、补的方法,进而推导出两种图形的关系得出面积公式。如何让学生对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呢?
  我先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猜想,学生提出有两种可能: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底边×邻边;然后让学生将之前准备的学具(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将这两者重叠起来进行比对。
  师:思考两个面积哪个大哪个小?
  生1:感觉长方形要大一些。
  师:凭感觉是不准确的。需要动手操作验证。想想看,怎么操作?
  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重合过程进行动态演示(如图2)。
  由此学生看到,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右边多出的部分,剪下拼接到左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
  师:拼成长方形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小了呢?
  通过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和重新解读,学生在层层探究中进一步丰富了数学表象,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抽象出计算公式就水到渠成了。
  三、挖掘教材内涵,渗透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的灵魂,是开启世界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挖掘教材内涵,向学生提供知识,更要创设积极的探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投入到积极的探究过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中观察、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其中运用到的转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根据教材安排,学生在进行转化推导时是从数方格的方式引入。而针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大小问题,显然让学生进行独立转化是有难度的。为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我选取了图2的①④图形,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剪拼才能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根据重叠演示,观察并思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变化。
  学生在转化思想的推动下,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了转化思维的内因,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武器。唯有用活教材,读透教材,才能用数学知识给学生打开一个思维的空间,使其建构宏伟的数学思想大厦,从而发展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这其中最重要的,要归功于教师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的这座思维的桥。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应摒弃以往“就题论题”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归入知识系统后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并求和”“去空求差”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合并求和 去空求差 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26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保障,是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所有教学都要从研读教材开始。从“纵”“横”“深”三个方向研读教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性,发现其本质,从而构建知识网络,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材;研读;螺旋式上升;知识网络;知识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算法,也不等于方法的全面化,更不是鼓励学生除了自己的算法之外,对其他的算法置之不理。在学生通过交流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后不断完善或改進自己的方法。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应发展学
[摘 要]“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和探索活动。以“搭配的规律”教学为例,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实践活动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学思考;搭配的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4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需求,采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开展教学,就能充分暴露学生的学习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生长学习。  [关键词]认识负数;经验;生长;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09-02  “认识负数”是北师大版四年
[摘 要]学生空间观念不强,不能很好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动手操作做一个圆柱可以使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最佳状态。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也经历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学生更是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关键词]动手操作 感悟 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
[摘 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摸索,使课堂教学因一点小变动,获得大功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程序 思维方式 实践应用 变动 功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34  对“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我多年来都是按照教材中提供的思路开展教学,但始终有一个问题
[摘 要]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是冰冷不可亲近的,只要教师走出“生产教学”的怪圈,改变“重教轻学”的现状,突出基于学生经验和意义理解的数学教学,就能将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使学生在主动寻求和积极构建中完成对数学赋予个人的意义,像苗木那样完成“生长式”的自我创生。在生长式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是可理解、可亲近的,学生是会思考、会创造的。  [关键词]生长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思考;建构  [中图分
[摘 要]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起新增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教师不能让学生到了三年级才接触这类问题。从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语言的训练和回顾反思等教学方式入手,阐述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前在启蒙教学、数量关系的原始积累、基本数学思考方法的提前渗透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启蒙教学;原始积累;提前渗透;建立模型;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反馈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思考题进行合理的应用,重视思考题,有效利用思考题,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关键词]思考题 数学思考力 教材应用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10  很多教师在从事人教版新教材的教学中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