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阅读教学高耗低效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阅读教学的“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些本源性问题认识不清。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教学环节简化,这样才符合语文教学的本真规律,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 真语文 简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26
  当下阅读教学课堂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广大语文教师仿佛在云里雾里,以至于有人发出无奈之声:“语文课究竟怎么上?”教师对阅读教学之所以迷茫,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阅读教学的一些本源性问题认识不清。阅读教学究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对这三个问题,有几个教师能说得清,道得明?
  任何问题的复杂化是因为人们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没能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其实,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当下阅读教学课堂目标不够清晰,错位、越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教学全过程起着决定和导向的作用。
  只有教师清楚地知晓为什么而教,方能教得清楚,学生才能学得明白。
  (一)目标要精简集中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一堂课,面面俱到,结果学生什么都学不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必须瘦身,要精简、单纯、集中,做到少而精、小而实,力争一课一得。
  课堂的提问要减少再减少,要抓住能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学习课文《夹竹桃》(苏教版第十二册),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作者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课文内容的统领性问题,教学完全可以以此为抓手,带领学生品读课文、理解内容、研究写法。
  (二)目标要指向核心
  语文课要做自己该做的事。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那是得不偿失的事。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目标的确定必然要指向这一核心任务。
  阅读教学要和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说再见。教学目标在关注人文性的同时,更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要在实现工具性中渗透人文性,实现言意兼得。比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目标研制,如果从教课文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定为: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如果关注语用能力,跳出课文教语文,目标则应转化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认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才能,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会环境描写。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詹天佑,且学习了环境描写的方法,并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一篇课文总是特点鲜明,富有个性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那是作者独一无二的智慧,也是语用特色的彰显之处。教师解读文本,要重点研究这样的问题。研制的教学目标要带有该文本特有的印记,直指语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简要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教语文”就是“教课文”,课文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结果导致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教学内容囿于课文的思想内容,语文课变味走样了。
  由于教材的助教系统不够明显,本体性教学内容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不易被发觉,因此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甄选与重组,依据教学目标,才可能选择到最简要、最适宜、最能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实现跳出课文教语文的目标。
  (一)发现语言密码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词析句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沉入词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发现语言密码,读出微言大义,领悟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及效果。
  比如,《谈礼貌》(苏教版第十册)这篇课文叙述的三个故事:牛皋与岳飞向老者问路,小朋友脚踩女青年的裙子,朱师傅理发时刮破周总理的脸。细细品味作者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你会发现特点鲜明,非常切合说理文的特质。一是概括性。在叙述这三个故事的时候,情节简单,是概括性的叙述,言简意赅,而不是生动形象的描述,切合文体的特点。二是指向性。三个故事在叙述时都聚焦于当事双方的对话,其他的情节省略不写;同时,对话的内容都暗含“礼貌用语”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课文的中心论点。三是生动性。人物的对话生动形象,反映出每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在议论事例时,又采用打比方的方式来阐述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四是准确性。叙述事例后,用不同方式进行议论,准确地揭示了事例所包含的道理。而这个议论又成为一个小分论点,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这些语言密码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并掌握,以提高学生阅读这类文本的能力。
  (二)学习读写方法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习得方法。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如果学到有用的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提高学习力,实现自能阅读。
  阅读教学要重点从读和写两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
  阅读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怎样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及表达效果;怎样概括段意、主要内容、事物特点;如何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整合信息,对一些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如何对文中的人物、观点以及表现方法作出自己的评价等。表达方法要掌握的内容是:文章的架构方式,如总分总、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情感变化等;段落结构特点,包括总分、并列、因果、承接等;文本的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等;文章的描写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第十二册)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①联系上下文法。(雪松学会了弯曲,赢得生机)
  ②举例说明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灭掉吴国)
  ③用名句解释法。(大丈夫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
  ④自己写感悟。完成填空“有时弯曲不是 ,而是 。”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了文章结尾的含义,而且学到了理解句意的多种方法,在历练中增长了能力。
  (三)发展各项技能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是听、说、读、写、问、思、背等能力。
  比如,执教《九色鹿》(苏教版第七册)一文,我设计了三个板块来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评价能力: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用文中内容说理由)二是复述能力:把这个民间故事说给其他人听;三是写作能力:调达后来对自己背信弃义的行为感到后悔,请描写一段他忏悔的心理活动。
  这三个板块将理解文本的能力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环节要简化
  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听到了,忘记了;读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水里学游泳,在空中学飞翔,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这是基本规律。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在反复运用中学会的。从理解到运用,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一次飞跃,而完成这次飞跃,只有靠语文实践活动。
  因此,阅读教学的环节要简化,要淡化教,强化学,整合出几个语言实践活动板块即可。只有板块简明,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才能夯实语用训练,才能彰显教学层次。
  语文实践活动板块可设计为“问一问”“认一认”“填一填”“品一品”“说一说”“辩一辩”“读一读”“写一写”“演一演”“背一背”等。
  如,在执教《半截蜡烛》(苏教版第十二册)时,根据教学目标,我重组教学内容,安排四个教学板块。
  1.听一听——听写词语:绝妙、危机、厄运、熄灭。
  2.说一说——说故事情节:以4人小组为单位,用“绝妙”“危机”“厄运”“熄灭”开展说故事情节接龙比赛。
  3.品一品——品读三段话:细读课文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周旋的三小节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学习抓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4.写一写——补写故事情节:假如伯诺德夫人有一个二儿子叫杰森,围绕半截蜡烛,他又是如何和德军周旋的?请补写一段话,注意通过对杰森的细节描写,表现他的特点。
  整个语文实践活动是围绕听说读写设计的。第三板块是感悟写法,第四板块是把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学以致用,化知为能,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简约,阅读教学的一种美好境界,也是真语文的彰显。阅读教学无需复杂化,教师也无需折腾自己。教者只要摈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作秀,坚守清简,就能行走在语文教学的正道上。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冲锋.语用视角下的语文课程内容构建[J ].语文建设,2015(4).
  [2] 吴亚西.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小学语文教学,2010(7).
  [3] 崔峦.落实新课标,变“四个不足”为“四个加强”[J]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1).
  [4] 施茂枝.阅读教学“魂”归何处[J ]语文教学通讯,2012(12).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道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占有一席之地。一位教育名人曾说过:“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但是,观察我们语文课堂中的寓言教学,包括一些名师的寓言教学,感觉未能将寓言教学提升到这一高度。以下两种现象尤为突出:  一是教师把寓言当笑话来教。可能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
[摘 要]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掌握知识点,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如此运用:引导学生自学,做好课前准备;进行辩论交流,养成合作习惯;模拟课堂情景,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先学后教 小学语文 实践 扁鹊治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74  小
[摘 要]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需要我们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适宜的图片资料,为学生搭建起发展阅读感受力的“脚手架”。 生活经验会激活学生心中类似的情感经验,适宜的图片,会让他们的文字感受力攀登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阅读感受力;朗读;想象;感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73-01  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摘 要]碎片化阅读指的是利用零碎时间,借助电子终端接收工具进行数字媒介的阅读。语文课堂可以关注碎片化阅读这个新生事物,以“碎”激趣、以“碎”扩展、以“碎”切入,让学生把握好空余时间,通过碎片化阅读方式开拓信息时代的阅读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方式 碎片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44  碎片化阅读指的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工具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基的重要任务。而最好的语文学习材料就是语文教材。因此,如何利用教材(文本)上好阅读课,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就成了众多语文教师不断研究、摸索的问题。  一、潜心咀嚼,张扬阅读个性  每篇教学文本的遣词造句都倾注着作者精心地推敲和打磨。解读文本,就要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学会咬文嚼字,从而感受作品中的形象,领会作品中的意境。如著名特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意蕴深远,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我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谈谈通过补白训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方法。 
[摘 要]单元课文是一个整体。教师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时,要有统整意识、要素意识和实践意识,引导学生用上前面教读课文所学的方法继续实践,不断练习预测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根据两篇课文的特点,抓住导读和课后练习,让学生实践运用预测方法,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  [关键词]预测方法;自读课文;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遴选出契合学生认知需要的语用价值点,引领学生从中掌握语用知识。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教师紧扣其中的方位顺序、象征手法、场面描写等,引领学生体验、运用、内化,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文本解读;依托教材;语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64-01  在《天安
[摘 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大的弊病就是空洞。教师只在习作技巧上下功夫,因而学生的习作也只是枯燥的几句骨架子,写的都是假话、空话和套话,根本没有细致入微的感人的内容。一篇文章有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这样的文章读者印象更深刻,可读性更强。文章因细节而精彩!以《糊涂的爷爷》习作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依据新课程理念,“以学定教”是一种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策略。下面以《爱之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  一、为阅读教学构建出发的“码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